范旭莉,陈秋婉,朱小燕,傅 娟
(金华市中医医院· 浙江 金华 321017)
脑卒中是危害全球健康的疾病之一,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发破裂或阻塞而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受损[1]。有资料显示,85%脑卒中患者早期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发病后半年内仍有55%~75% 患者存在上肢运动功能受损[2-3]。对于患者身心都造成严重影响,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备受学界关注。临床实践证明,康复训练、针灸、中药熏蒸等中西医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更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4-5〗。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中药熏蒸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1月—2021年3月在金华市中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1)入选患者均符合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6]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并经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病程在急性发病1个月后,单侧偏瘫患者;2)年龄45~75岁;3)患者及家属对该临床研究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继发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伴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3)伴凝血功能障碍者;4)病情不稳定、意识不清及有沟通障碍不能够配合治疗者; 5)合并有精神疾病者;6)过敏体质或对本临床研究用中药成分过敏的患者;7)依从性差的患者。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强化患肢运动,练习伸腕,前臂旋后,手指活动度,如拾起小物体放一侧等,练习1 h/次,1次/天。对照组进行针灸治疗,先推拿患侧至发热柔软,取肩髃穴、曲池穴、阳池穴、合谷穴以及外关穴,常规酒精消毒,采用一次性无菌毫针对肩部位置的穴位进行斜刺,对曲池穴、合谷穴、外关穴进行直刺,得气后留针20 min,取针后活动患侧。观察组患者在针灸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机为苏州好博医疗器械公司生产(型号HB-3000),熏蒸使用药物为本科室协定中药方,具体成分为:黄芪、生白芍、伸筋草各30 g,炒桑枝15 g,桂枝、骨碎补、当归、芥子、川芎、羌活、姜黄、炮姜各10 g,赤芍6 g,忍冬藤、甘草、防风各5 g,细辛3 g,日1剂,水煎,熏蒸用。熏蒸时将熏蒸机推至床边,关闭排液阀,保证不漏液体,将准备好的中药药液倒入容器,加液总量不超过5 L,选择加热容器气压档位,将容器盖关闭,并旋紧容器盖把手。打开电源开关,按“启动/暂停”键启动治疔。当实际温度到达95 ℃左右,开始喷气治疗,喷头对准治疗部位,距离皮肤大于30 cm,1次/日,时间20 min/次。两组均治疗6周后评定效果。
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以下相关指标:1)使用简式Fugl-Meyer量表[7]的上肢运动量表(FMA)测定上肢运动功能,包括33个项目,用0~2计分,总分为66分,分数越高证明上肢功能越好。2)采用简易上肢功能(STEF)量表[8]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受限的程度及协调性,在特定的器具上通过手的取物过程(包括手指的屈伸、抓握及拇指对掌、捏、夹等动作)评定,其有10个项目,每项0~10分,用的时间越短得分越高,得分越高代表上肢协调功能越好。3)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9]测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采用上肢肌电图测定患者患侧上肢肘部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3.1 中药熏蒸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FMA、STEF、MBI评分的影响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STEF、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MBI、ST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MBI、STEF评分比较分)
3.2 中药熏蒸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各神经传导速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
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障碍属祖国医学“中风”“偏枯”“痹证”等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中风患者痰瘀胶结阻遏气血,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脉不通而出现肢体活动不利、偏瘫[10-11];加之患者偏瘫后患肢活动障碍,久处不动,经脉气血凝滞,痹阻不通,气血津液不能濡养肢体关节出现关节挛缩、肢体萎废。故笔者予以此类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中药熏蒸与针刺联合治疗。针刺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机体阴阳。选穴有肩髃穴、曲池穴、阳池穴、合谷穴以及外关穴,肩髃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瘫诸疾要穴;曲池穴为手阳明经之合穴,有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半身不遂、肩痛、臂软无力;阳池穴属手少阳三焦经,有生发阳气、沟通表里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前臂疼痛麻木、腕关节屈伸不利;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有通经活经、镇静安神之功效;外关穴手少阳三焦经, 有补阳益气、畅通气血之功效。
中药熏蒸又称为蒸汽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是利用中药加热产生的蒸汽,通过中药离子渗透的机理以达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治疗目的[12]。本研究使用的协定方中桂枝性温味甘,其为枝条,枝条可通达四肢,正如《本草便读》指出:“桂枝体用可通肢,辛甘能入血,温经达络散风寒”,《本经疏证》中记载:“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桂枝又可温通五脏的阳气、调畅血脉和经络。黄芪甘温益气,为补气之要药,与桂枝相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黄芪与方中活血化瘀药相配又可收益气行血之功效。当归、赤芍活血化瘀,当归性温味甘,可活血通畅经络、养血濡养筋脉;赤芍味苦微寒,有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姜黄性温,味苦、辛,有破血行气之功效,本品辛散温通既可外散风寒湿邪,又可内行气血郁滞,尤其善行肩臂而除痹痛,为治疗肩臂气血不通之主药。细辛辛温发散,芳香透达,可通利关节、祛风止痛,《神农本草经》载细辛可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肉桂味辛,有温通经脉的功效。炮姜可温中散寒、温经通脉。生白芍微寒、味苦,入肝、脾经,有养血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效,可用于筋脉失养所致之挛急疼痛。骨碎补性温味苦,入肝、肾经,可补肾强筋骨,以治疗患者偏瘫后肢体萎软无力。芥子味辛性温,有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可用于痰湿流注经络之肢体关节麻木。忍冬藤可疏风通络。炒桑枝味微苦、性平,有祛风湿、利关节之功效,可缓解肩臂麻木不仁;《本草撮要》记载:“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伸筋草味微苦、性辛、温,有舒筋活络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防风味辛、甘,性微温,有止痉之功效,既能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羌活味辛、苦,性温,可治疗项强筋急,骨节酸痛,《本草汇言》记载“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通畅……”。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FMA、STEF、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中药熏药联合针灸治疗后,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协调性和日常活动能力。考虑原因为,患者因脑卒中后出现偏瘫会导致上肢神经张力异常增高,引起肩痛、痉挛等影响上肢正常活动。而中药熏蒸治疗通过热、药力、压力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来取效,热能疏松腠理,开发毛孔,活血通络,松弛痉挛的肌筋,具有理疗作用,汽化的药液分子在压力作用下高速向患部肌肤进行喷射,通过扩张的毛孔,疏松肌肤渗透患部,不仅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同时对患部具有按摩治疗作用[12]。配合针刺刺激,改善血流循环与周围神经功能,缓解痉挛,通利筋脉,强健患者肌肉力量,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
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肘部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均大于对照组,这说明中药熏蒸联合针刺治疗后,可明显使患者上肢神经传导功能得到改善。考虑原因为,上肢功能运动障碍是因运动神经元障碍导致[13]。机体神经系统可自我调节、修复,在神经系统初步受损后,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恢复受损的神经系统。针刺通过针刺穴位,促进受损组织的血氧供应,加快新陈代谢,激活神经细胞,促经上下运动神经元功能恢复[14]。中药熏蒸通过热、药力、压力直接作用于神经张力,通过药物直接减低炎性物质对神经组织的刺激,进而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综上所述,中药熏药联合针刺治疗后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协调性,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