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蓝天碧水成为城市底色
——济南市市中区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生态环境侧记

2022-11-11 23:37:42□张
山东人大工作 2022年5期

□张 斌

2021年,济南市市中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56天,优良比在全市率先突破70%大关;全市第一单元水环境质量考核排名首位……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生态环保监督、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懈努力。

年年紧盯不放松。区人大常委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要求区人民政府每年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今年,区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审议关于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列入2022年工作要点,区委常委会还专题听取了区人大常委会2022工作要点情况的汇报。在区委的支持下,区人大常委会年年“紧盯”生态环保工作,要求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环保工作,以创新思维求实效求突破。

提出建议接地气。常委会综合运用各种调研手段,注重“调”与“研”的有机结合,注重开阔思路、深入思考,提出符合区情实际的建议。一是联防联控,形成生态大环保格局。区政府高度重视,2021年,由区环委会牵头,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责任导向,制定印发《市中区“空气质量争先进位攻坚30天”工作重点》,明确9项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责任部门和街道,切实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科学治污,运用环保先进技术。区政府认真落实,针对重点区域周边空气质量问题,邀请专家团队现场办公,通过无人机巡飞、影像解译等科技手段采集数据信息,实现减少挥发性有机气体排放、降低扬尘污染的效果,有效改善重点区域环境质量。三是依法治污,既严格执法又热情服务。区政府结合实际创新强化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在落实环保信用评价“黑名单”制度的同时,2021年创新实行“白名单”制度。建立“黑名单”制度,标明“黑名单”企业个人信息;对轻微失信企业实行失信预警管理;明确企业标识有效期,设定违法信息公示期限等,将市中区的排污单位和提供环境服务的第三方机构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和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等信息纳入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实行“白名单”制度,开通守法企业绿色通道,同时对其他企业既依法依规监管,又重视合理诉求,加强帮扶指导,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

上下联动见成效。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执法检查省、市、县三级联动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住济南省人大代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今年4月,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暨省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工作。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住市中区的省人大代表组成执法检查组,现场察看了经八纬一棚户区改造A区建设项目、山东出版集团图书展示楼项目、山东宝泉实业有限公司等治理情况。根据济南市人大常委会的视察安排,针对市中区玉符河南北桥104排污口治理情况,就存在生活污水直排玉符河问题,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协调有关部门,督促拿出整改措施。在市、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有关部门积极作为,各项建议迅速得到落实,取得较好的整改效果。

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2021年,区政府加大农村污水治理、河道清淤工作力度,推动完成了党杨路穿铁路污水系统临时贯通工程,实现陡沟河彻底截污,辖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发力,书写了一幅靓丽的生态文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