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毕文琦
作家柳青的《创业史》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描写了两代人的创业历史,表现出农业社会变革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变化。
作为一部大体量的长篇小说,啃读起来就像干事创业的过程,跌宕起伏中需要坚韧不拔,蜿蜒曲折中要保持正确道路。遇上疲惫期、赶上岔道口仍要意志坚定,因为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捱过枯燥和黑暗,总能拥抱温暖和光明。
与时代高度契合的主题。土地改革分了地主的土地、尚有经济力量但无政治地位的富农抱残守缺、富裕中农摇摆不定、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跳动的时代脉搏是贯穿《创业史》的生命线,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冲突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隔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转折、革命性质和任务的改变、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一幕幕映现在我的眼前。
鲜活生动的平民英雄形象。小说里,人物形象绝对忠诚于党。柳青将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永远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永远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入党仪式上,梁生宝用庄稼人的朴实语言,向红旗和领袖像宣誓:“……我这时要加入你这光荣党了,我啥也不谋。穷庄稼人都有办法,我就有办法!我决不辱没党的名誉……”发自肺腑的誓言,掷地有声,感人至深。他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完全摆脱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带领村民组建互助组;带头创办灯塔社,帮助解决农民的长久生计;探索改良稻种,只身一人冒雪到几百里外买“百日黄”……他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辞辛劳,成为党的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农村改革的探索实践者。
人物形象坚持艰苦奋斗。尽管眼前还吃不饱穿不暖,但梁三老汉一直有个目标——拥有自己的土地,住上三间瓦房,于是他租种田地,拼命苦干。尽管互助组成立之初阻力重重,但梁生宝不惧嘲笑,另辟蹊径,组织贫雇农去终南山割竹子,做成扫帚卖给供销社换工钱,有人受伤、有人退组,但他们依然如期完成任务,挣到钱顺利度过了春荒。身在井隅,心向阳光;不畏艰难,自力更生,梁生宝和梁三老汉无所畏惧,在奋斗路上一往无前。
人物形象敢于长期斗争。有过挫折,有过低谷;走过弯路,绕过远路,但无论何时,昂扬的斗争精神在两代人身上从未消失。梁生宝被抓去当壮丁时,为了赎回他,梁三老汉卖掉了大黄牛,“他们没有什么指望,也没有什么争执,好像土拨鼠一样静悄悄地活着”。看似妥协,实则以退为进,保存力量,等到机会来临重燃斗志,再次奋斗创业。富裕中农郭世富八面威风,与互助组公开较量;富农姚士杰暗施阴谋,实行阶段报复;村干部郭振山曲线干扰,抵制互助合作运动……面对蛤蟆滩“三大能人”的挑衅,梁生宝不屈不挠,时刻警惕恶意破坏,坚持长期斗争,最终获得群众认可。
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理念。柳青扎根农村,全身心投入农民生活,在西安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他了解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正是这种深入生活的体验让《创业史》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生动,比如梁三老汉的梦中场景、郭世富卖粮、素芳面对姚士杰欺辱时的心理变化。对群众有感情,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这是我们青年干部应该从柳青身上学习的。
对人性温情的呼唤。“庄稼人明知道谷苗里头有莠草,稻秧里头有稗子,还是把它们当作庄稼一样看待,一样娇贵,因为它们只是谷苗和稻秧的万分之一啊。”这些劳动场景真实又温暖,透露出劳动人民善良美好的人情味。简单淳朴的梁家小院、勤劳忠厚的乡亲邻里,让我感到有一股清流缓缓流淌在心间。原来,人性之善仍然是让文本闪闪发光的力量。
掩卷沉思,向作家柳青致敬,向《创业史》的经典魅力致敬。跨越岁月的沧桑,《创业史》激励我们新时代青年干部对党绝对忠诚,接续奋斗拼搏,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