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2022-11-11 20:54:44王军永张寿文刘红宁
乡村科技 2022年11期

王军永 刘 霞 张寿文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0 引言

中医药具有贯通一二三产业形成“全产业链”的 特性,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叠加至所在领域,都可能激活原有格局、产生新型业态、产生增量乘数效应。中药材产业是中医药产业链的基础,关系到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同时,中药材的道地性决定了该产业具有天然的地域性,可以作为特色资源形成地区产业比较优势,成为地域特色产业。当前,江西省正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其发展也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导致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受到了一定影响。

1 江西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产业资源丰富,但附加值不高

调查显示,截至2021 年,江西省有中药材资源 3 966 种。其中,野生植物药资源2 840 余种,“三子一壳”(黄栀子、车前子、茱萸子、枳壳)等道地药材在全国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但是,江西省多数道地药材、优势种类附加值不高。整体来看,江西省2020 年中药材种植每667 m产值为4 071 元,仅是同期吉林省人参种植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1/10。从单品来看,按2021 年下半年处于较高位的价格估算,黄栀子、车前子、茱萸子(吴茱萸)、枳壳等每667 m的纯收益也只有3 000 ~5 000 元,仅维持在全省中药材种植收益的平均水平。

1.2 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但区位优势不明显

调查显示,截至2020 年底,江西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 073 km,产值为126.62 亿元,分别是2016 年的3.1 倍、4.2 倍,增速明显。但是,总的来看,江西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仅居全国第14位,明显低于云贵川、陕甘等地区;产值明显低于云南、甘肃等省份。

1.3 产业集群初见雏形,但规模竞争优势仍然较低

截至2020 年,江西省中药材种植形成了577 个百亩以上经营主体、2 657 个种植大户,车前子、枳壳等道地药材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和25%,已初步形成赣中道地药材、赣东特色药材、环鄱阳湖药食同源药材等优势产区。但是,江西省经过原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GAP)认证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仅有2 个,集中连片的大规模、规范化种植基地更少;2016 年以后注册的种植主体近6 000 家,小规模种植户约占2/3;在大宗中药材种植中,散户自发种植占比较高,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与竞争优势。

1.4 产业结构日趋完整,但无序发展仍然存在

截至2020 年,江西省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共计170余种,初步形成了以栀子、枳壳、吴茱萸、芡实等道地药材、特色重点品种为主体的种植结构。但是,大宗中药材发展缺乏有效引导,导致中药材种植业无序发展,造成规模过剩、恶性竞争、价格下降,直接挫伤了药农的种植积极性。

1.5 品种优势逐渐形成,但品牌知名度较低

2020 年,江西省公布了中药材“赣十味”“赣食十味”名单。同时,樟树吴茱萸、樟树黄栀子、清江枳壳、余干芡实、德兴覆盆子、横峰葛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是,江西省内传播广泛、深入人心的中药材区域公共品牌目前还较少,导致清江枳壳、樟树黄栀子等受外省类似中药材冲击严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终导致出现烂市场、伤农户等问题。

2 问题主要症结

2.1 品种改良不足

野生驯化及人工种植是保护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江西省缺乏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良种繁育机构,多数药农处于自行留种、繁育的生产状态,导致种性退化、药效降低。同时,缺乏专业种苗检测机构,大多药农是根据经验判断,导致原植物种子种性不纯,质量下降。

2.2 生产技术落后

江西省多数中药材种类种植面积相对较小,而中药材栽培专用机械,特别是针对山地或小规模中药材生产的机械非常欠缺。种植主体多是凭借经验生产,按照传统农业栽培方式管理,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都处于粗放生产阶段,清洗、干燥、筛选、贮藏等初加工水平低,对中药材原植物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养分分配、根系生理及生态适应性等更是缺乏精细化控制。

2.3 引导规划不足

目前,江西省中药材种植从上到下实行分部门管理,林业部门负责林下中药材,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农田中药材,而中医药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清晰且市县机构尚不健全。统筹协调部门的缺乏导致对中药材的种植、监管缺少有效整体谋划,同时相关部门对种植环境也没有前瞻、科学、合理的预研预判,对产业扶持过程和效果产出缺少必要的监督评价,导致中药材产业频频陷入“价格上升、盲目扩量、供给过量、价格下降、种植减少、供给不足、价格上升”的循环中,“价低伤农”“价高伤民”现象频发。例如,2017年当地实施奖补措施后,道地药材黄栀子的种植面积由2014 年的400 hm左右增加到5 333 hm,在2014年市场已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不种植而套取政府补贴的违规行为。

2.4 服务支撑不力

目前,江西省中药材产业专业服务队伍不成体系,智库力量分散,社会生产性服务供给不足,服务内容单一、传播范围狭窄、服务质量低下。同时,尚未形成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中药材科技信息综合平台,多数药农只能依靠网络或者熟人关系网获取零散的信息。加之市场监督检查技术手段科技化水平低,监督执法人员监督检查的专业度不足,监督检查覆盖面较窄,导致部分药商借用、滥用“赣药”品牌,以次充好,影响江西省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

2.5 融合带动不够

目前,江西省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的生产流通链条尚未完全构建起来,产业链发展脱节、各自为政现象较为明显,没有形成省内中药材产业发展向心力。从药材采购、销售来看,大部分种植基地的药材直接或间接流入亳州市场,而省内企业又从亳州采购相同的药材,形成了资源外流、利益结构分化的情况。江西省目前虽已建成一批产地集散市场和中药材协会、各类合作社,但很多药农仍仅通过小商贩向当地药材收购商低价出售中药材。同时,大多数农户局限于中药材种植,只对产品进行简单的初加工,而产业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则流向省外,导致红利外流严重。从工业企业角度来看,江西省龙头药企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不足,农工贸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协调机制不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连接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无法形成中医药龙头企业拉动基地发展的态势。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良种选育

江西省要紧紧抓住良种选育这一关键,挖掘种质优势,补齐短板。一是加快优质道地药材良种培育研究。重点支持省内具备资质的高校、科研院所应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各种现代育种技术,加强道地药材基础研究和育种创新,获取一批质量好、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尚可的良种,打造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二是加强珍稀濒危中药材保护。通过道地、珍稀濒危中药材资源普查、建档,确定重点保护物种名录,建立保护等级评价标准,强化繁殖材料质量检测,加大物种快繁保护力度。三是加快道地特色中药材原产地筛选、示范和推广。构建中药材良种保护、扩繁、生产基地建设体系,开发名、特、优、稀品种,对道地及特色中药材进行适应性考察和有效成分检验,区分优势资源品种,优胜劣汰,逐步形成“小品种,大市场”的市场生态格局。

3.2 强化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一是加大中药材基础研究力度。江西省应以中医药科创城为枢纽,借助中国中医科学院健康研究院、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等大型科研平台,借助举国体制优势,力争在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储存、评价、选育、种质分子生药学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加强产业应用技术创新。江西省应重点加强对道地特色药材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有效控制中药材重金属、农药残留;重点支持特色采收加工技术模式研发,推广应用低温冷冻干燥、节能干燥、无硫处理、气调贮藏等新技术;重点依托开设有机械加工等专业的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通过委托研发等形式,加快研发符合江西省药材特点的中药种植、采收机械设备,提高药材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重点加强道地药材炮制加工技术改良研究,提高有效成分溶出率、保存率,降低杂质与毒性成分含量。三是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江西省应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中药材协同创新体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生产经营主体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带动更大范围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3.3 强化统筹规划

科学合理的行业规划可以明确发展方向,避免无序发展。一是完善统筹管理体制。在省级层面,建立中药材产业链链长制,厘清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强化链长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机制,加强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在市、县层面,加快推进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建设,构建对应省级、适合地方的统筹协调机制。二是“长短结合”,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由省级农林管理部门牵头,结合道地药材及消费群体特点,科学预测中药材供需状况,合理确定江西省各类中药材的种植目标(包括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并纳入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目标管理的思路,省、市、县三级农林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合理确定各地、各种药材的种植目标,并纳入当地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建立持续跟踪反馈机制。江西省要摒弃片面追求种植面积及产量的粗放调控方式,强化持续跟踪和精细化管理,推行道地药材、投入品使用、销售情况台账管理制度,合理有序地开发道地及特色中药材资源,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供给有力的道地药材生产格局。四是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江西省要建立健全中药材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自检、互检,督促重点县(市)落实各项措施,推进种植基地等项目建设有序开展,重点开展道地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等经营主体的第三方评价,打击骗取补助、劣币驱逐良币等不良现象。

3.4 强化社会服务

江西省应着力通过智力、信息、资金支持,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能力。一是完善智囊支持机制。借鉴外省和江西省其他行业经验,建立江西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等省级中药材产业发展专家智囊团,在省级中医药统筹协调部门领导下,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创新研发、技术培训、指导服务、评估监测、政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二是加快信息支撑机制。推动搭建集种苗信息、种植规范、销售渠道等于一体的中药材科技信息综合平台,加快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建设,提高种植户、政府部门等对中药材及上下游产业链信息掌握程度,提高决策合理性。三是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道地药材生产。不断丰富道地特色药材种植保险门类,完善嵌入中药材种植、生产、存储、销售等各环节的农业保险体系,降低中药材生产经营风险。加大中药种植财政补贴支持力度,完善药农收入保障机制,提供针对不同主体的多元化、精准化、差异化扶持,提升扶持效率。

3.5 强化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发展包括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间融合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延伸产业链。根据江西省道地特色中医药资源、产业的分布情况,结合各地特色优势,分片区、分品种、分类别打造扶持,推广“中药材+ 文化”“中药材+旅游”“中药材+康养”等新业态。二是积极推动产业间互动融合。积极推进“定制药园”等模式,引导农户建立合作社,整合省内道地特色药材资源,提高产品销售能力;积极搭建中药材产供销云服务平台,构建互联网交易平台,支持、鼓励省内中药生产加工企业通过联合采购、与种植企业共建种植基地等多种形式,提高省内地道药材的利用比例。

3.6 强化标准建设

一是强化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江西省应以“赣十味”“赣食十味”等道地特色药材为主体,构建覆盖选种育种、种植养殖、采收加工、储藏运输、包装推广、产地加工等全链条的赣产药材标准体系,积极推行商品供应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GSP)、良好生产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等认证,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打造赣产药材“技术壁垒”。二是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江西省应加强中医药、农业农村、工信等部门资源整合,建立动态生产档案记录制度,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提升检测水平,加强产地产品质量检测,确保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不采收、不销售。三是推广规范化种植模式。江西省应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能排能灌、土质良好、实时监管、通行便利、抗灾力强的高标准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并借助其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虹吸效应,构建“龙头企业+ 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农民按标生产、规范管理,推进道地药材全程标准化生产。

3.7 强化人才培养

要想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人才是关键。一是加强院校农技人才培养。江西省应以中药、农业相关大中专院校为依托,以道地特色药材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梯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种业驯化培育、中药材植保、病虫害防治、基地建设、药材加工炮制需要的专业人才。二是加强中药材技术培训。政府要积极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下乡宣讲活动,举办道地特色药材栽培、加工技术培训班,并将相关工作作为中药材工作绩效考核的重点,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种植技术水平及中药材综合开发应用 能力。

3.8 强化品牌意识

建立享誉国内乃至世界的区域公共品牌,促使企业品牌聚集,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之一。一是加强品牌建设。江西省应通过科学策划,对原产地品牌进行商标注册,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当地道地特色药材品牌形象,创造原产地品牌区域认知趋同光环效应。同时,通过博览会、交易会、中介组织定期推介等形式,开展优质道地药材推介,扩大道地药材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认可度。二是强化原产地品牌形象管理及维护。地方政府要将原产地道地药材品牌及特色中药材品牌的塑造与治理纳入政府社会经济工作计划,尽快形成原产地品牌治理机制,支持龙头企业自发建立和维护原产地品牌效应,尽量使原产地品牌建设与维护成本内部化。同时,提升原产地区域内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优化和维护原产地品牌产品的质量与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