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镇化率地区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及优化建议
——以温州市为例

2022-11-11 20:54:44金荣胜
乡村科技 2022年11期

金荣胜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0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的度量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17—2021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4%上升至64.72%,以每年约1%的速度提高。据联合国推算,我国城镇化率在2050 年将达到71.2%。但即使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70%,乡村仍有4 亿村民,因此,乡村需要建立发达的生产、经营产业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关系国计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农民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参与度、扩大受益面的主要途径。乡村振兴示范带是高城镇化率地区立足乡村区域优势,走“特色、差异、产业、绿色、科学化”发展路径,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将“盆景”变成“风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具有“示范引领、样板借鉴”功能。

2018—2019 年,浙江省温州市城镇化率从70%增长至70.5%。2018 年,龙湾区、鹿城区、瓯海区常住人口分别为71.51 万、124.94 万、94.31 万人,城镇化率分别为90.9%、90.45%、87.75%,增长率分别为0.04%、0.03%、0.05%。由此,笔者以高城镇化率城市温州市为例,探讨其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1 温州市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1.1 主要部署

温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六千六万”行动,谋划了109 条乡村振兴示范带、186 个产业类项目、22 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建立了乡村振兴领导工作机制,编制了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五年建设规划(2018—2022 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531”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发展规划体系。

1.2 主要成绩

经过具体的实践,温州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以下成绩:初步建成瓯海区曹平村彩色稻田、南雁诗画碧溪乡村振兴示范带、永嘉县楠溪源头田园综合体、乐清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瑞安市曹村镇美丽田园、泰顺县雅阳镇塔头底古村;逐步建立了“船工文化”“放心杨梅”等农旅、农产品区域品牌;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初具规模;美丽田园超3 333 hm;农村电商交易额29.6 亿元/年;有乡村民宿近千家,农家乐接待游客2 900 万人/年,营业收入超20 亿元/年。

1.3 实践路径

以龙湾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例,分析总结温州市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1.3.1 乡村振兴示范带理念。温州市龙湾区乡村振兴示范带理念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根本立足点,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按照“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要求,实现“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工商资本及人才下乡、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土地制度改革。当地把美丽城镇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完善城镇功能,发挥集聚带动效应,强化乡镇统筹,发挥商人、乡贤、市场、新型农民优势,推动先进要素向农村流动,彰显乡村特色与农业、家园、乡土价值,实现乡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

1.3.2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目标。温州市龙湾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发展目标为:到2022 年,向现代化高水平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乡风文明充分彰显,基层治理和谐有序,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样本示范区,实现乡村产业“强”、环境“美”、乡风“淳”、治理“安”、增收“富”及公平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3.3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保障。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温州市龙湾区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七专项组”,即办公室和农村综合改革、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和基层组织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乡村交通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小组。二是制定配套政策措施。龙湾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2018—2022)》《龙湾区(高新区)加快城中村改造村集体资产补偿安置壮大村集体经济指导意见(试行)》《龙湾区加快推进新时代“清廉村社(居)”建设实施方案》《龙湾区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助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实施方案》《2018 年龙湾区文化礼堂建设重点工作和服务项目任务分解清单》《龙湾区全科网格管理实施办法(试行)》《龙湾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龙湾区关于实施基层党建双百双提升工程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集中整治工作的通知》《龙湾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1.3.4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温州市龙湾区谋划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文旅、基础设施等项目67 个,包括永兴田园综合体、共享谷新农园物联网示范基地、莲情文化园、东篱下休闲农庄、瑶溪杨梅观光园、瑶溪旅游风情小镇、彩色健康示范林、奥体小镇、乡村公园、乡村河道整治、永兴围垦垦造耕地、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农村旧住宅改造、农村生态停车场、公厕提升、环山公路、大罗山龙岗路和城乡公路等。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主要有以下2 个。

第一,空港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带。空港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带从发展都市农业出发,突出农业产业兴旺特色,围绕永兴田园综合体建设、粮食功能区提标改造、海滨围垦生态循环农业园、围垦填土造地及垦造耕地工程、雅林现代农业园转型提升和环机场线绿道改造提升工程等建设,引导循环农业、创意农业、文旅产业、农事体验等向农业产业平台集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第二,环大罗山风景线示范带。环大罗山风景线示范带位于大罗山沿线,以环山公路为轴线、以大罗山为依托,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与乡村新业态发展相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结合奥体小镇、瑶溪旅游风情小镇、森林康养基地、钟秀园、莲情农业休闲园、东篱下农庄、郑家园麦麦酒和龙岗禅修文化园,打造美丽乡村、新业态融合样本。同时,当地将7 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迁入钟秀园,建设彩色健康示范林和贞义书院。

2 温州市乡村振兴制约因素分析

2.1 系统布局不完善

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专项规划引领;二是缺少便捷的融资平台;三是缺少规模群众参与;四是缺乏高效执行体系。例如,环大罗山风景线示范带在龙湾区,开发利用职能却在生态园管委会。

2.2 资源利用不充分

一是示范带周边旅客资源闲置。空港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带未有效开发利用龙湾国际机场的丰富客流资源,以及北雁荡山风景区、洞头风景区等周边旅客资源。二是城区发展红利闲置。空港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带以农业为主,未将周边成熟的城区资源有效开发融合,缺乏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引领。三是农旅产业“成点不成线”。土地改革红利释放不足,示范带缺乏产业链系统布局,产业延伸链未形成规模效益。四是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经营方式传统,难以形成农业旅游规模产业。

2.3 基础条件不牢固

一是村集体力量薄弱。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观念保守、精力有限。二是路网通行不畅。瑶溪示范带东西向交通仅依靠瓯海大道,罗峰路狭窄,无徒步健身道、骑行道。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薄弱。部分区域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不充分。四是旅游产品过于单一。乡村游产品以农家乐为主,极易形成同质化竞争,不利于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缺乏聚人气的农旅支点项目。

2.4 文旅产品不知名

一是环大罗山风景线示范带无品牌。该乡村振兴示范带周边标志性场所的带动效应较弱,奥体中心、蓝田工业区、永昌堡、博物馆等重点区块、景点未联动融入乡村振兴示范带塑造相应品牌。二是永嘉盐场文化开发利用不足。农旅知名产品少,彰显地方文化特性的产品更少。三是农旅观光导引及宣传媒体等配套不齐全、不集中、不突出,游客无法实现高质量的自助游。

3 温州市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优化建议

3.1 构建乡村振兴体系

3.1.1 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系统目标。温州市应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培育乡村内生振兴主体,实现乡村美好生活;以政府牵头、村民广泛参与为路径,以村民增收为目标,建立政策扶持、机制保障、服务完善、项目多样的振兴体系。当地应遵循“交通配套是基础、富裕是根本、宜居是关键、治理有效是保障”的发展原则,释放资源、体制红利,发挥地方资源、文化底蕴优势,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绿色环保的示范带。

3.1.2 建立乡村治理体系与机制。温州市应构建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村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负责人、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小微权力”责任清单、实绩考核机制,培养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领头雁”,营造“党风领民风、支部领全部、党员领全员、先进领后进”的干事创业氛围;加快实现“便民综治服务、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向乡村延伸,弘扬家风、乡村文脉文化,出台激励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创新创业的普惠政策。

3.1.3 加强乡村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温州市应加强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推动街道、乡村互促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基础金融服务水平,试行差别化财政或物资援助激励政策;推动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试点农业经营、农村金融、供销社综合改革,培育多彩农村、多产农业和多金农民。

3.1.4 构建多元化的村级振兴组织。温州市应构建村“两委”、合作社、股份公司、农科协会等多元化的村级组织,创造乡村精英工作岗位,发挥文化礼堂等设施的作用,与地方农业科学院校合作开展农技、育儿、文化、健康等职业教育与培训。

3.2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

3.2.1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温州市应提炼、借鉴各地现代农业园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发展适合高城镇化率地区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注重都市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突出绿色、安全、休闲的农作物种植技艺科普、农产品采摘体验与购买、“互联网+土特产销售”等农旅项目;打造集“健康饮食、绿色食品、农作教育、农业休闲、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体,发展休闲农业、乡村精品旅游。

3.2.2 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温州市应积极推进育种、栽培、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农业科技现代化,适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花卉生产、包装、加工产业,并尝试进行水田垦造、土地整治改良、多遍犁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水产养殖、保鲜贮藏、科技服务和信息咨询;以提质为目标种植有机经济类农作物,实现农业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3.2.3 建设农旅产业型田园社区。温州市应有效发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的主体参与作用,利用集体经济、村庄生态等条件,通过村企合作、健全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等方式,打造一批集现代农业、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社区。

3.2.4 充分释放资源、政策红利。温州市应连通国际机场、公共交通站点等旅客密集的场所,建设集候机、农旅、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场外候机休闲场和出行品质提升站;以农旅互动项目为载体,连通花市等区域特色农业市场;加快建设示范带内绿道骑行 网,优化交通路网,拓展外向旅游资源连接通道;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推进城乡土地平衡调剂试点改革,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交易体系,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承包地和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3.3 构筑农旅福地群

3.3.1 建设农旅综合体。温州市应引导村集体开展村企合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建设若干特色鲜明、体验丰富的农旅综合体。

3.3.2 培育康养圣地。温州市应做好康养基点选择等工作,并优化生态环境,塑造都市休闲氧吧,提炼区域特色,打造康养高地;发展示范带健康休闲、运动健身产业,建设高品质的健康中心公园、山地车赛道;综合治理山林水田湖草,创建美丽乡村示范街 道、3A/4A 级景区村和精品村,建造高质量休闲小憩康养胜地。

3.3.3 打造农旅文化福地。温州市应积极发展集国学、培训、会议、文艺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文旅游项目,打造山、水、田、寺、塔、摹刻融合画卷;创新主题项目,将文化市场、重要历史文化景点与示范带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放大亚运效应,大力发展亚运经济,打造亚运城市品牌;将城区公园、博物馆、老商业街区、历史建筑群和体育中心等分别组块打包,提炼、固化地方人文精神。

3.3.4 实现福地群品牌化。温州市应注重整体农旅品牌推广、新旧媒体宣传,兼顾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塑造,倡导培育农耕科技文化;推出周末游指导手册,突出近郊旅游、休闲的优势,制订若干条单日、双休观光旅游线,利用移动观光车宣传并串联沿途景点。

3.4 建设民宿高地

3.4.1 优化民宿环境。温州市应加强村庄综合整治,统一外观风格,修复瓦顶古建筑,呈现复古风貌,保留原有村落村貌,还原乡村旧情旧景。同时,积极引导低收入农户进行危旧房改造、治危拆违。

3.4.2 营造良好的民宿氛围。温州市应积极利用公司、农户、村集体合作模式,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建筑群,引进网红店家、稻田客栈、茶吧、酒吧、休闲吧、家书馆和党员家庭教育点,将文化礼堂设置为游客中心,由街道牵头、村级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对上携程、飞猪等网络平台的民宿给予奖励,每年评比最佳民宿,并给予奖励。

3.4.3 运用现代理念经营民宿。温州市可采用一价全包套餐式体验模式,打造融“食、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的一站式乡村休闲度假项目,即打包“食、住、行”和30 多项免费体验项目集中销售。在经营民宿的过程中,植入星级酒店管理理念,建立服务标准,倡导个性化延伸服务,与星级酒店、康养中心形成互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 需求。

3.4.4 充分释放民宿空间潜力。试点宅基地“三权”分置,即所有权归村集体,资格权归村民,使用权归转让主体,实现多方共赢。

4 结语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是高城镇化率地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有效途径。高城镇化率地区具有“城镇化率高、人口受教育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规模大”和“农业用地面积小、农业产值规模小、农民数量少”等特点,建设立足区域实际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建设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规划引领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资金筹集不便、村集体经济落后、产业单一、民宿业发展滞后、产业链短及资源利用率低等,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的路径加以解决。为此,要在“产业振兴、培育内生主体、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的指引下,建设农旅融合、田园交融的都市休闲农业,塑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休闲品牌。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行通道,是实现“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乡风淳、治理安”的可靠路径,是实现高城镇化率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