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洋创新策源之城打造青岛活力海洋之都

2022-11-11 17:43:45特邀撰稿刘大海
商周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青岛市青岛海洋

文 特邀撰稿 刘大海

展望未来,青岛市应把“稳住中国海洋科技第一城”摆在区域战略发展的突出甚至首要位置,稳中求进,瞄准“北方海洋经济中心、中国海洋人才中心、东亚海洋科技中心”的目标,高起点、高水平、前瞻性、系统性规划推进活力海洋之都建设。

2021年,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首位,同比增长17.1%,占GDP比重超过30%。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地理优势,也是青岛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时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

纵观世界海洋发展史,海洋创新不仅是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动力源泉。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创新策源地。一直以来,青岛市高度重视海洋科创工作,依托既有优势,对标国际领先,逐渐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行业、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海洋人才聚集地、海洋军事重镇和国际航运中心,青岛市海洋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动能持续迸发,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已迈入“强化创新引领,坚持陆海统筹”的海洋3.0时代。2021年,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首位,同比增长17.1%,占GDP比重超过30%。在海洋创新大发展的新时代,青岛海洋事业必将迎来多产业、多环节、多界别、多主体的全面爆发和创新涌现。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部分南方省市在海洋领域持续发力,奋起直追,势头强劲,青岛市海洋科技中心地位面临潜在竞争,相较20年前其海洋创新力量、创新指标占全国超半壁江山,青岛的领先优势正在逐步缩小,因此,亟需准确研判青岛市海洋发展形势和问题,依托活力海洋之都建设,持续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展望未来,青岛市应长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把“稳住中国海洋科技第一城”摆在区域战略发展的突出甚至首要位置;稳中求进,瞄准“北方海洋经济中心、中国海洋人才中心、东亚海洋科技中心”的目标,高起点、高水平、前瞻性、系统性规划推进活力海洋之都建设。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以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为契机,建立海洋创新活力机制体系。多措并举,提升青岛市海洋创新发展的活力与需求,以科技带动海洋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发挥青岛市作为全国海洋创新策源地的优势,吸引多主体联合攻关,在创新链多环节开展跨学科交流和多维度沟通,不断推动形成多界别横跨、多要素整合、多主体联动的机制模式。依托自然资源部、教育部、山东省等省部级海洋创新平台,主动对接海洋产业创新联盟、海洋高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畅通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以海洋应用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为现阶段重点,在海洋资源探测、海洋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及海洋能利用等领域推动实现重大和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激发科研和产业活力的新思路,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海洋科技领域,通过政产学研金服用联动,合力助推海洋研发机构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培育具有市场活力的创新型企业。优先布局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国际化现代海洋产业链,推动涉海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产业基础高端化和海洋产业链条现代化,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明显、聚集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海洋高技术产业聚集区。主动链接全球海洋资源和产业要素,打造“数字海洋”“透明海洋”,加快发展蓝色金融、海洋装备、蓝色粮仓等现代海洋产业,形成业态高端、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依托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国际客厅等平台,面向国内外涉海龙头企业开展专项招商,引进总部机构落户,逐步形成涉海企业总部集群,强化聚集效应。

三是以激发人才活力为导向,打造海洋人才高地。要充分激发各区县各部门干事创业激情,主动担负起稳住山东海洋科技核心力量的重任,积极推出有利于海洋人才来青政策,坚持海洋科技与人才政策靠前发力,增强实质性支持力度。推动“硬实力”和“软实力”双轮驱动。“硬实力”方面,要高度重视青岛驻地的国家海洋科研机构、大学和重点企业,务实增强对科研院所的实际投入,尤其是关注转型期的大院大所,均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实质性增加竞争性项目支持,确保维持海洋人才高地领先地位; “软实力”方面,进一步增强人才政策配套实施细则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凸显待遇留人、情怀留人、发展留人、事业留人。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使人才能够真正留得住、用得好,持续打造亚洲海洋人才高地。

向海图强,从未止步。迈向蓝色海洋,青岛未来可期。

相关链接:青岛打造五个“海洋中心”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将海洋发展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深化部署。

今年以来,青岛印发《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关于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意见》三大文件,以更大力度更加系统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快起势。

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五个中心”,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海洋人才引进培养工程、海洋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海洋新兴产业壮大工程、海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数字海洋建设工程、航运贸易金融创新工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海洋国际合作工程“十大工程”……面向未来,青岛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优势。在“五个中心”“十大工程”中,青岛谋划了一批先行先试的重大任务、重大项目,在全国具有引领性、首创性和示范性。

建设国家深海“三大平台”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国家深海“三大平台”,包括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国家深海“三大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深海业务活动与深海资源保存利用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深海生物资源采探、保藏分析、基因提取和数据服务的全链条技术保障能力,促进深海基因资源开发和产业化。

建设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山东)打造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

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山东)项目是国内首家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将积极服务“双碳”目标,针对性研究海洋领域增汇减排、碳汇核算交易等实施路径,稳固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建设青岛港智慧港口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

深入开展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推进自动化码头、智慧管理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5G、北斗、物联网等港口场景应用。到2025年,5万吨级以上干散货专业化码头作业基本实现自动化。

建设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

打造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

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是全国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定位于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深远海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和陆海统筹体制创新先行区,积极稳步扩大深远海养殖规模,并围绕深远海规模化养殖对技术装备及产业配套的需求,努力发展关联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

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示范区打造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

积极构建海洋开放新高地、拓展国际海洋合作空间、搭建国际组织合作发展新平台、建设世界知名“蓝色会都”等4项工作。通过建设上合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转化中心,推进“透明海洋”“丝路方舟”等海洋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建设青岛海洋国际合作中心,办好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等海洋展会活动,引领拓展海洋领域国际合作。

猜你喜欢
青岛市青岛海洋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0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金桥(2018年7期)2018-09-25 02:28:14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0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江西建材(2018年2期)2018-04-14 08:00:20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6:50
青岛明月申牌?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