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瑛/文
本文以钢琴联弹课程建设为研究主题,论述高师院校的钢琴联弹课程应增进师生互动,加强沟通环境,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教学实践过程。文章结构共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钢琴联弹专业建设的发展史与现况;第二部分论述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岗位的本质目标及钢琴联弹课程对师资培育的教育功能;第三部分提出院校在钢琴联弹课程设计中的问题,分析课程的发展问题和改革方向;第四部分总结论文基本内容,并对未来高师院校钢琴联弹课程的生态系统及建设发展提出远景。
钢琴联弹是一种双人以上互相搭配,共同演奏一至多台钢琴的表演形式,有关钢琴联弹曲目及钢琴重奏课程的学术研究在过去五十年中,开始受到关注。随着音乐会曲目中四手联弹及双钢琴曲目的增加,钢琴重奏教育逐渐被引进高师院校课程中,影响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本文旨在考察钢琴联弹在音乐文献中的历史进程,并阐述钢琴联弹曲目应如何进行教学实践,实施基于钢琴四手联弹为主的重奏教学内容,用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较于钢琴独奏曲目,联弹曲目的特点是要求合奏者在弹奏钢琴时有协调性的心态和合作技巧。独奏和钢琴联弹的区别呈现在几个层面,包括弹奏技术、音乐诠释、甚至是人际关系中的沟通能力,皆有别于钢琴独奏的核心训练。然而,钢琴联弹重奏课程的普及程度尚不如钢琴独奏课程的发展情况,因此相关的教学探讨仍有待深究。
钢琴联弹曲目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仍是作曲家广泛使用的创作体裁之一,涵盖钢琴联弹原创曲目与钢琴联弹改编曲目两大种类。目前关于第一首钢琴联弹的发现仍存在争议,瓦登修(Walden Hughs)认为,最早的钢琴联弹曲目是由吉利尔斯(Giles Farnaby)创作,标题为《给两架维吉那古钢琴》的作品。弗朗克·道斯(Frank Dawes)却认为,第一首联弹曲目是由英国作曲家约翰布尔(John Bull)创作,于一台维吉那古钢琴上由两人三手弹奏的作品《战与休战》(A battle, and No battle)。
目前,被公认第一本研究钢琴联弹曲目的历史文献是查尔斯·伯尼(Charles Burney)于1777年发表的文章《为古钢琴或大键琴所写的四手联弹奏鸣曲》,其中探讨了钢琴联弹与钢琴重奏作品的重要性。自此之后,历代许多作曲家谱写了广泛的钢琴联弹作品,从库普兰、巴赫、克莱门蒂、莫扎特、舒伯特、门德尔松、李斯特、圣桑、勃拉姆斯、比才至近代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等,皆有著名的联弹作品。受到钢琴制作工业改革及钢琴乐器普及化的影响,钢琴联弹体裁的发展由双人拓展到可以由多人同时在多架钢琴上弹奏。由于钢琴的音域由窄变宽,琴槌系统和踏板设计逐渐改良,产生的音响效果越发适合联弹演奏,再加上联弹在音乐会形式盛行的19世纪,能够以双钢琴演奏改编交响乐,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既具有经济效益也兼具演出效果,联弹曲目的发展因此日趋丰富。钢琴联弹的演出形式随着历代演变从三手、四手、六手、八手、十二手至十六手联弹,多元化的创意也被应用在近代作品中,从多人同时弹奏到多人轮奏,十分具有视觉效果。
钢琴联弹课程在专业音乐学院内隶属于室内乐重奏的范畴,联弹曲目又以四手联弹与双钢琴较为常见。早期的古钢琴受到音域和音响限制,给古钢琴弹奏的联弹曲目多用在娱乐或交谊场合,作为同侪朋友圈之间联系感情的活动之一。随后,17世纪时期的贵族宫廷音乐会风气大盛,音乐成为上流社会文化的特点,钢琴联弹因此也成为演出形式的一种。查尔斯伯尼的钢琴联弹研究文献中,特别提及莫扎特与他的姐姐曾在音乐会中演出自己的四手联弹作品。由此可见,四手联弹在17世纪已出现在公开演出场合中。联弹被作为教学内容的例证可在费迪南拜厄的四手联弹练习曲作品号101,以及车尔尼的六手联弹作品中发现。二人皆为音乐史上的著名音乐教育家,以特有的钢琴教学法著称,在他们的联弹作品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弹奏,或以伴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六手联弹的形式更可以由学生共同组队完成,从练习和弹奏过程中进行音乐交流。许多近代的钢琴教程系统沿袭这项传统,鼓励学生在习琴时,除了独奏曲目之外也广泛接触联弹重奏曲目。例如,中国的《辛迪应用钢琴四手联弹教程》、美国的《阿尔弗雷德成人钢琴四手联弹教本》都针对联弹形式创作练习用的曲目。由中国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女士编译的《沃特曼与海乌德钢琴系列》也有一系列钢琴联弹练习曲目,沃特曼在创作这些练习曲目时,强调联弹的趣味性和动机诱发性,认为联弹有助于学生在弹琴时互相聆听的能力,同时藉由团队建立起的默契增进练习时的热忱,也因为合作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期的因素,能避免枯燥乏味又千篇一律的重复机械式练习,帮助习琴者建立自发性的学琴欲望。
钢琴联弹在高校中的学科建设逐渐普及,国外部分高校音乐系所已开设独立的选修钢琴联弹课程,设立选课门槛,并建立有系统的考评方式。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音乐学院及田纳西大学皆设有双钢琴及钢琴联弹专业课程。课程学习内容除了依据学生程度水平分组进行授课并要求学生每周上课之外,需另在课余时间花费两个钟头排练联弹曲目作为复课准备。这些课程要求选修学生必须具备基础钢琴弹奏能力,并于期末举办公开演出,对平时课堂表现与期末演出的表现做综合考评。近年来,我国各大院校内开始加大力度推广双钢琴音乐,联弹演奏方面的课程建设也日益深化,不仅有许多研究教学策略的文献,也开始探究联弹合作演出时表演者的心理调控机制。此外,《中国双钢琴作品选》《世界著名双钢琴作品编选》以及人民音乐出版的《钢琴四手联弹名曲集》等联弹教材相继出版,双钢琴比赛也被列入青少年音乐比赛,使钢琴教育更加多元。
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承担培养具有专业性及教育能力人才的任务,除了要建立起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体制,也必须完善教学设计及课程组织,根据人才需求,强化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制定实事求是的教学目标。钢琴联弹的训练过程,有助于训练高校学生的协作能力、聆听能力以及换位思考能力,增进学生的复合型技能。钢琴联弹课程内容所学的不仅有演奏技巧,也涵盖许多人际交流间的沟通技巧与舞台应变能力,就表演市场的多样性而言,具有创新意义。新世纪的创新思维与创意,大多由团队合作产生而来,藉由彼此交流的过程,重复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与脑力激荡,提高团队效益及价值。钢琴联弹从坐姿、弹琴习惯、音乐风格到演奏频率,都要求团队之间的默契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表演效果。再者,联弹演出中可能遭遇突发情况,对表演者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挑战,这些挑战是在独奏课程中难以接受到训练的。钢琴联弹课程于高师院校中的教育功能,总的而言涵盖下述几个层面:
联弹排练时,弹奏者往往需要同时注意自己与搭档的声部进行,弹奏时无法过于单一专注在自己的乐谱中,必须眼明手快,迅速掌握合作者弹奏进行的部分,除了识谱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乐谱的理解也必须更加深入,将团队的学习内容融会贯通,才能协调一致地演奏联弹曲目。
钢琴演奏在艺术教育中经常被限制在技术训练与听觉训练的思维内,其表演艺术层面的价值容易被忽视,最主要原因在于,钢琴演奏在早期发展历史中,并不被预设为一种被普罗大众欣赏的表演,一直到18世纪、19世纪,工业革命后才成为广泛被接触的乐器演奏。联弹演奏增加了表演者之间的互动和戏剧效果,编制也更丰富,在舞台上的视觉效果呈现,从钢琴的摆放位置、呼吸换气到表演者弹奏时需要为音响和谐程度考量的动作,都必须整齐美观,自然融合。
多数学生在练琴时,无法掌握扎实又有效率的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重复性的操作容易使精神疲劳,专注力不集中或感到过程枯燥乏味,联弹的练习过程却恰恰相反。双人或多人以上的合作练习,虽然考验和作者彼此之间的默契,在磨合过程中却有可能因不可预期性产生意想不到的趣味感, 也有可能能从对方身上学习到平时自我练习时不会注意到的细节,使团队互相激励感,相辅相成。因此,钢琴联弹的团体排练占有举足轻重的效果,比起分开来练习个别声部,更有关键作用。
所有的重奏演出都需要表演者对搭档的表现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与反馈,不仅在舞台上,平时排练也可能因演奏者每次练习时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差异而影响表演的稳定度,故钢琴联弹同样训练了弹奏者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要求弹奏时能有弹性地互相配合并帮衬。并且,钢琴特别是一种无法刻意携带至演出场合的乐器,表演者对每架钢琴的反应和感受也会因人而异,影响到团队的演奏素质,故多人合奏更考验团队对于环境的适应力。
基于联弹曲目的钢琴教育虽然已非常普遍,但是教学方法尚不如钢琴独奏或器乐合奏一般系统化。导致这个现象的主因有几个,首先,钢琴联弹除了四手联弹与六手联弹曲目之外,几乎需要两架钢琴以上来完成表演,对于设备不完善的场地无法实施课程。其次,要在弹奏者当中找到程度相当又能培养默契,互相学习且愿意互相配合的钢琴弹奏者也不容易。同一项乐器又具有相当基础能力的弹奏者,往往已养成固定的弹奏习惯或音乐习性,不容易立刻适应与人合作过程中的磨合感,也有可能因想法不同产生嫌隙,导致合作破局。联弹课程的设置,便是教育学生,各种联弹曲目有风格与属性上的差异,若能正确理解联弹曲目的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便能够合理地沟通并合作。换句话说,联弹课程的主要目标建立在客观、有诀窍的合作技巧与重奏基础法则上,再有序地加入经过沟通的音乐思维。
举例而言,钢琴联弹的弹奏过程中,为了避免表演者之间的肢体擦撞或声部重叠,视情况要让其中一人改变经常使用的弹奏指法习惯。其次,踏板的使用要为多声部考虑,既不能仅顾及高声部旋律的美感,也不能让低声部的伴奏音量掩盖过主旋律。再来,弹琴时的触键发音也必须协调,不论在眼神之间的交流或肢体动作的引导,都具有使合作更为契合的目的性。由此可见,钢琴联弹的训练是全方面的,对弹奏者的多重技能要求甚高。然而音乐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对于富有经验的表演者,能够从广泛的接触合作搭档快速进入合作状态,但对于一些需要花费多数时间练习单独部分声部的学生,联弹技能是复杂、困难又难以控制的。更有甚者,有时在合作过程中,其中一部分人很可能会因为特定声部间的难易度差距而跟不上团队。有鉴于此,联弹曲目可以借镜分级式教学系统,依据学生的程度设置阶段性教学目标,由难至易挑选曲目。在每次排练中设立一个核心训练目标,如读谱、有条不紊的齐奏、和声线条分析、句法呼吸换气等与联弹有关的重要议题。并且应该对于每首乐曲的内容有足够的理解。原创联弹曲目和改编联弹曲目具有不同的意境与内涵,原创曲多以发挥钢琴本身音色的优势,重视声部之间的融合感,改编的联弹曲目多模仿器乐或交响乐团织体的层次,整体而言,联弹改编曲目时必须着重声部间的立体感。
钢琴联弹由于学习层面广泛,教育功能独特,在未来发展具有可塑性。目前,我国的联弹教材逐渐挖掘地方民谣与民歌,将其作为素材,以二次创作的方式创作成联弹曲目,发扬本地文化旋律,对音乐教育具有多重意义。钢琴联弹的表演形在高师院校中能够作为师资培育的一种模式,透过角色扮演的方法从排练中获得教学上的启发,因此,钢琴重奏课程值得深入推广。相信在未来,有更多国人创作的联弹曲目丰富联弹作品的深度,提升钢琴教育的素质。■
引用
[1] 乐敏.西方钢琴四手联弹发展史略[J].钢琴艺术,2017(4):23-29.
[2] 谢舒音.浅析双钢琴演奏的心理调控及实践对策[J].中国文艺家,2018(3):31-32.
[3] 杨楠,李策.素质教育背景下钢琴比赛对钢琴教学的影响[J].戏剧之家,2021(3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