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笔稿费

2022-11-11 14:06徐廷华
莫愁 2022年17期

文徐廷华

人生任何的第一次都是新颖的,让人记忆深刻,如第一天去上班、第一次与恋人约会、第一趟去远足旅游……对我来说,收到第一笔稿费的情景,虽已过去四十多年,却依旧是那么清晰。

那是1978年1月的一天,全国各大报纸都在头版显要位置发表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及其手稿影印件。

奉读这封信,我感慨颇多。尤其是,毛主席在信中说的“……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写诗要用形象思维的科学论断。这无疑是对“文革”中盛行的“帮八股”诗风一个有力的抨击。我连夜赶写了一篇文艺随笔,洋洋洒洒,两千多字,投寄给《新华日报》副刊部。

稿件寄出后,我有点后悔。像这样的文章,不该我这样的无名之辈来写,省市文学界,有名望的学者、作家、评论家有的是,他们写才有代表性。然那时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想那么多,权当练练笔,反正也不指望发表。

一天,我正在编计划,车间主任来叫我,说厂门口有个人找你,叫我赶快去。

我一到厂门口,看见一位50 岁左右的中年人坐在传达室,斯斯文文的,个子挺高。他见我进来,看我那神色分明是在找人,便主动迎上前问我姓名。我回答姓徐。他握住我的手说:“小徐同志,你有篇稿子,我们看了,觉得还可以。”

说着,他拆开信封,取出我写的那篇稿子。我看见那稿件上,满是红笔划的横杠和斜杠,有的整页都删去了。

接着,他指着稿子对我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及时,但所引用的例证一部分比较陈旧,也多了些。例子不在多,而要结合主席这封信,把观点阐述透、分析透就行了。我们对稿子做了调整修改,删除了一些,请你重新誊抄一遍尽快给我们,也可以直接送到报社给我,我姓赵。”

还没待我说几句感激的话,他已经和我握握手,骑上自行车走了。

那天夜里,我将稿子抄写了一遍。原先两千多字的文章,只剩下九百来字,然文章却显得紧凑,没有水分,逻辑性强。我对照原稿,品味着赵老师的修改稿,一比一看,渐渐悟出写文章的一些奥妙。

第二天,我将重抄的稿子径直送到新华日报社。赵老师不在,邻桌的一位编辑将我的稿件放在了他的桌上。

这年2月19日,我写的那篇名为《读民歌有感》的文艺随笔,在《新华日报》钟山副刊发表。

一个月后,我收到报社寄来的汇款单,正面写着“六元”,旁边还有附页,标注着发表日期。这是我收到的第一笔稿费,欣喜之情不可言说。这之前,我虽发表过一两首小诗,但都没有稿费,报社寄样报时附寄两本稿纸或笔记本,作为物质奖励。

六元钱,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那可是我六分之一的月工资。这么一篇文章能有这等价值,是我没想到的。那天我撕下了汇款单的附页,将它装在一个信封里,去邮局领稿费。我用这笔稿费,买了一斤糖果给同事吃,感谢大家的祝贺;后又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和几本书。

此后,我与《新华日报》结了缘,常有习作发表。每领一次稿费,我都把汇款单的附页撕下来,放进信封留作纪念,不想几年下来,附页就将信封撑得饱鼓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