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芬怒放

2022-11-11 12:25:00田田
莫愁 2022年7期
关键词:女报女学女权

文/田田

陈撷芬出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陈怀庭、父亲陈范皆有从仕经历。陈范曾在诗作中称这个女儿“是我擎中宝”“期为第一流”,对她期望颇高。

陈撷芬自幼聪慧,随家人迁居上海后,就读于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中西女塾。该女塾实行双语教学,让她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戊戌维新运动兴起之际,陈撷芬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上发表《戊戌变法感赋》,对维新不成的结局深表惋惜。陈范接手《苏报》后,陈撷芬自告奋勇成为父亲报馆里的“诗词主笔”,才情与抱负初现锋芒。

1899年冬,16岁的陈撷芳创办《女报》,随《苏报》发行,旨在为广大女性发声,但碍于经费等诸多桎梏,《女报》在出版四期后休刊。时隔一年半,她将续办的《女报》以月刊形式发行,后改名为《女学报》。该报立足女性视角,设有论说、史料、词翰等栏目,刊发了不少提倡女权、女学的时事新闻。陈撷芬在译介栏目引入《女子教育论》《斯氏女德新说》等西方论著,将国外知名女性传记、演说等刊出与女同胞共勉。她给自己赋名“楚南女子”,所执笔的《女权与文学》《婚姻自由记》等文章视点新颖,文风泼辣。陈撷芬尤其倡导女性思想独立与民族独立相融合,反复呼吁女性当强健体魄、主动学习,以承揽救国救民的重任——这种由小及大的气节在其作《独立篇》中可见一斑:“所谓独立者,脱压力、抗阻挠、犹浅也,其要在不受男子之维持与干预……”

办报的同时,陈撷芬饱读诗书,更有意帮扶更多的女性接受教育,在女学报馆开办“自立女学塾”,亲自教授“女子启智类”课程。1902年3月,蔡元培、章炳麟等组建中国教育会,陈撷芬同父亲一起参与其中。第二年4月,他们又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陈撷芬应邀出任校长。

1903年5月,《苏报》因发表倡言革命的系列文章遭到清政府镇压,陈范携家人逃亡日本。身处异国的陈撷芬一边艰苦求学,一边密切联系国内女界,将《女学报》交由国内《国民日报》代为发行。正是从那时起,陈撷芬与秋瑾相识并成为至交。她们一起加入中国同盟会,一起前往横滨的制造弹药机关练习,筹备武装起义,一起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妇女革命团体“共爱会”……陈撷芬被选为共爱会会长后,制定出严格、系统的女性行动纲领。

在日本完成学业后,陈撷芬与来自重庆的杨希仲结婚。婚后,夫妻俩一起前往美国留学。1912年回国后,陈撷芬活跃在上海、北京等地,先后发起和参与了女界共和协济社、女子参政同盟会等组织。她提出的一些观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女性觉悟,对后来的妇女解放运动也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杨希仲创办银行经营生意,陈撷芬鼎力相助。此外,杨氏依仁小学、图书馆以及收容失学儿童的平儿院等皆由二人共同创办。生活中,陈撷芬总是身着布衣、粗茶淡饭,如“苦学生”那般勤勉养性。

1923年夏天的某个清晨,陈撷芬因病离世。患病期间,她将部分译作交给好友张默君,后来刊登在《时报》的“妇女周刊”以及《中华新报》的“妇女与家庭”栏目。

岁月徐徐,陈撷芬当日声声呐喊而出的关乎平等、自由、独立的话语,恰如夏花怒放,愈久愈醇。

猜你喜欢
女报女学女权
近代报刊女性主义的叙事特点探究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4
这样的“女权”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美育学刊(2019年4期)2019-07-24 01:49:00
做“微整服务”,女学霸为颜值走向深渊
公民与法治(2016年1期)2016-05-17 04:07:53
114年前,女权先锋与两则征婚启示
海峡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18
最美的23条裙
女报seaside(2014年10期)2014-04-29 21:02:51
晚清女学的视觉呈现——以天津画报为中心的考察
社会主义女权和自由主义女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妇女运动内部的共识与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