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与创新

2022-11-11 10:23马艳萍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苗寨文旅民俗文化

□马艳萍/文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旅游产业IP,推动家乡第三产业的建设,不仅可以拉动地域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更可以打造有文化和技术含金量的地域投资环境。现阶段实现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打造文旅融合项目,更是振兴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出路和新途径,并被各成功项目验证,是具有文化和旅游产业魅力的融合路径。而我国在文旅项目上的发展政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给予了文旅背景下民族文化的旅游发展更丰富的空间、更真实的机遇;想要做到民俗文化文旅项目的实质化发展,需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注重挖掘民俗文化的多层次内涵,实现以该文化项目为核心的可持续、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

文旅融合背景之下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势头强劲,更是在后疫情时代促进旅游产业复苏的有效方法,探讨和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之下民俗文化发展的多举措,可以实现景区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的有效整合;借鉴国内外民俗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对我国国内的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更可以为欠发达地区摸索地域新兴产业提供实践解决方案,最终将在地域内相对集中、又区别于其他地区明显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资源、民俗资源开发成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链。

1 国内成功的民俗文化文旅项目——千户苗寨

千户苗寨是国内外知名的文旅融合民俗文化旅游IP, 其具体位置位于贵州雷山县,坚持以少数民族——苗族的特色民俗文化为核心,依托其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生态、节庆相融合的民俗文化发展模式。

1.1 文化品牌打造

千户苗寨的文化品牌是以苗族民俗文化为核心和支撑点,延伸出具体的文化载体,如民族歌舞、民族服装和民族娱乐活动,将静态的、根植于当地普通群众血液中的文化内容和动态的苗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结合在一起,使苗寨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和新契机,又以文化这一内涵滋养了旅游项目,打造了“千户苗寨”这一文化品牌。

1.2 旅游项目开发

单纯的文化宣传和讲解容易使旅游项目走入狭窄通道,而注重文化背景之下,旅游项目的开发则可以实现动静结合文化和娱乐相结合。有了旅游项目的产业集群开发,更可以给苗寨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使每一户当地居民都成为维护苗寨文化和旅游项目的载体。如游览、观赏苗寨居民的生活场景,领略苗寨所处的眉山县自然、生态风光,再融入原生态的歌舞晚会,展示体现苗族文化的手工制品、当地特色美食。

1.3 文旅融合发展

注重文旅融合不是简单地将文化和旅游捏在一起,而是要打造包含当地实在生命体及居民在内的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式项目,千户苗寨在此方面第一是做到将文旅项目的收益按比例分发给实实在在保护了苗寨文化、推动了旅游项目发展的单一个体,第二是充分听取村寨居民的旅游发展建议,解决旅游发展与普通人民生活之间的矛盾问题,构建和谐稳定的旅游环境,既增强了苗寨村民在旅游项目中的主体行为和意识,又使得文旅项目根植于良好的人文环境。

2 千户苗寨引发的思考——文旅项目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

千户苗寨与许多已取得成功的文旅融合旅游项目一样,都可以对待开发或正在寻求发展突破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2.1 发展历程

2.1.1 立项

好的项目首先需要经历科学立项这一阶段,即要深挖地区不同于他人的特色资源、吸引他人的旅游因素,评估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物理条件、文化条件精神条件,再进行科学的立项。同时,要基于现有条件发现需获得的资源支持,通过政府、社区、企业等合作力量补足短板问题,并充分借鉴其他成功项目的经验,避免走过多的弯路。

2.1.2 摸索

项目的立意和其最终结果之间势必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景区规划位置对周边环境实际产生了污染或影响,所以就会存在摸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常态化的跟踪与反馈,了解景区与周边环境的发展关系,居民对于文旅项目的态度,预期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发展成果之间的差距、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等,不断进行调整。如谋划新的景区规划标准、规划位置,从游客意见和居民意见中整理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解决旅游跟踪服务不到位、文化展现不深刻、旅游景区商业色彩浓重等实际问题,最终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2.1.3 总结和成长

经历过摸索时期之后,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会在已确定的正确道路上不断深耕,这其中就涉及到两方面的发展问题,其一是要结合旅游景区的游客量和随时发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景区的整体规划和升级,如扩展景区规模,提升服务品质,对标星级景区或星级酒店的餐饮、住宿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在升级改造中对于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基于民俗文化创新文旅项目的开发,能够以文旅民俗文化为支撑点,使得周边产业和周边项目得到借力发展。

2.2 影响因素

2.2.1 景区的非同质化资源挖掘

民俗旅游项目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展现的服饰、信仰、建筑、手工等文化与有旅游需求人群生长环境的不同,其神秘色彩能够吸引人,所以景区是否能挖掘到非同质化的民俗文化资源则直接决定了该景区的生命力。同时,该非同质化资源可以发展或扩展到什么程度,也决定了其在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如找寻到本地区满族文化与外省市满族文化的区别,基于该特质发展民俗旅游文化。

2.2.2 景区的多维度拓展

景区项目只有实现多维度发展才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也可以体现文旅项目的内涵性和丰富性,也决定了文旅项目发展的空间和角度,而该多维度则有关于三方面,一是以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是否较为完善,是否涵盖了餐饮、住宿、游客休闲、购物等多项服务;二是该民俗文化是否体现了特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三是该民俗文化景区是否找寻到了与当地村民和谐共处的利益共享模式,是否能够形成原生态文化之上的文旅项目开发。

2.2.3 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在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发展过程中,许多当地村民的加入无形中增加了文旅项目的文化性和特色性,但具体从业人员对于旅游知识和服务行业知识的了解深度、操作熟悉度直接决定了旅客的体验感和观感,也会影响到该景区旅游软名片的打造。如从业人员的服务礼仪是否到位,专业性是否够强,该景区运营人员的市场敏锐度是否足够,在核心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

3 民俗文化文旅项目的发展机遇

3.1 利好的国家、地方发展政策

从2006年开始,由国家旅游局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所牵头制定、颁发的,旨在推动我国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相继落实,并实现跟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布局和改革态势的及时调整、及时引导,为文旅项目结合下的民俗文化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条件和力度。同时,也有针对于具体文旅项目的地方优惠政策。在此背景之下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不仅有大好前景,更可以获得来自于政府的政策补助金、技术支持等帮扶条件。

3.2 人民对旅游休闲项目的需求

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群众开始日益关注和需要精神文化的丰富,对于旅游活动有了更多的期待和需求,周边游、民俗游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更能吸引人民群众的目光;而以民俗村、自然村为地域核心的民俗文化开发也给有日常休闲和放松需求的普通居民更多的选择空间。

3.3 异同行业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

在各地各类民俗文化文旅项目的成功发展背景之下,新项目的开发会减少初创和摸索时间,可以更加直接、快速、便捷地获取发展经验,相较于该行业的艰难创业时期,此时的文旅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大环境更好,可以将如国内通海县、槟榔谷等的发展经验,国外夏威夷群岛的民俗文化发展技术借鉴过来,融入到当地资源的开发、挖掘,项目的立意、建设之中,保证了新创项目的尽可能完整性。

4 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

4.1 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文旅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不是简单的“1+1=2”的过程,而是强调综合性、整体性和持续性,涉及到环境、资源、交通、建筑、文化等多个部门的持续沟通和交流,所以,想要保证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可行性,首先应当坚持政府在该项目中的主导地位,再由政府适度的放权,实现政府引导下的社区引导、企业引导。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应当不断完善文旅产业、文旅项目的管理法律法规,基于现行政策,保持创新和开放的眼光,将开发、管理、治理和保护用法律体系融在一起;另一方面,项目开发方还应当仔细解读国家、地方的政策,关注宏观和微观的旅游、经济发展变化,做好预判。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当发挥主体监管责任,针对文旅项目、民俗文化项目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对项目从立项、到开发、到建设、到运营的各个阶段实现持续的跟踪,对各阶段各跟踪项目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向基层人民群众开放监督管理的通道,广泛听取来自于文旅项目当地居民、游客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形成全面客观的项目跟踪管理报告。

4.2 增加项目中的科技化和专业化含量

文旅背景下的民俗文化项目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但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陈旧的并不代表是最好的,所以在项目建设开发过程之中,还要注重科技化和专业化含量的融入,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民族的和世界的接轨。

其一,增加资金投入,吸引具有专业旅游服务知识、经验、能力的人才,保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发挥专业人才对非专业人才的培养优势,用职业经理人、旅游项目管理者组建起景区、项目的人才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基层景区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活动,保证景区内部人员和当地居民都具有良好的旅游服务意识,共同构建起合理化、成长化的文旅项目人才队伍。

其二,重视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民俗文化项目开发中的应用,一方面用大数据收集具有竞争性的同类项目信息,分析和判断自身项目的优势和不足,分析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打造依托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技术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空间,在线上展示文旅项目的特色、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可将信息技术手段用于保护民俗文化项目,尤其是原生态建筑环境、自然环境方面,及时发现建筑保护中的用火用电等安全隐患,及时对游客量进行预警或报警,保证游客有良好的体验,保证民俗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不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

4.3 深挖民俗文化和内涵

文旅项目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民俗文化的核心内涵,所以在项目立项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应当不断深挖民俗文化的内容,提升文化的丰富性,使其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一要丰富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如民俗美食、民俗服饰、民俗手工,将文化与物质展现融在一起,并适当向游客开放自己体验民俗的过程,如参与到民俗织物的制造、染色过程之中。二要注重整合民俗文化,将散落的、容易被忽视的民俗文化小细节融在一起,提升地区民俗文化的合力,使景区的每一个简单符号都有其背后的文化深层寓意,如景区Logo、服装设计。

4.4 丰富旅游产品的层次和形式

旅游产品不仅可以集中展示民俗文化,更可以被游客带到全国世界各地,无形中给景区做了宣传,更能够通过产品展示的民俗文化特性吸引到更多的潜在游客,所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要实现民俗性、原生态性、互动性、体验性、新奇性相结合。如在民族歌舞演出时可以应用剧场效应,随机邀请游客参与到歌舞演出活动之中,提升其参与感和互动感。或可以分析景区的目标游客群体和现有游客群体,针对不同的游客年龄层次或文化结构设计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文旅体验项目,诸如苗医体验、丛林猎奇活动,体验结束之后可以赠送游客回忆该项目的纪念品,或承诺将以拍照视频的方式将该段特殊经历放在景区的官网之上,增加游客的粘性。

4.5 实现文旅IP下的可持续发展

想要保持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要实现该文旅IP之下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实现文旅产业为核心的一条龙服务,既为游客提供文化、休闲服务活动,又能够实现基于民俗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如朝鲜族饮食在线上线下的售卖,带动食品制造、加工、销售产业的发展;原生态手工制品在文旅项目旗舰店上的销售,带动与之相关加工、制造产业的发展,使每一个文旅项目都可以向故宫博物院的产业链集群看齐。

5 结语

文旅融合之下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是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发展背景之下探索地域文化挖掘和开放向经济效益产生的有效转变方式,在发展项目时要坚持政府职能部门的主管、引导和监督职能,实现政府牵头引领下各社会、企业资源的融合,借鉴其他优秀案例的发展经验,立足于良好的发展前景,深度研判影响景区发展的多角度因素,最终实现科技化、专业化、特色化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丰富旅游产品项目的设计,推动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链条式文旅产业发展。■

引用

[1] 陈黎.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4):90-92.

[2] 马斌斌,陈兴鹏,马凯凯,等.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7):190-199.

[3] 刘丽山.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之思[J].人文天下,2020(9):15-18.

[4] 王启菲.文旅融合视角下少数民族村寨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20.

猜你喜欢
苗寨文旅民俗文化
民居摄影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云南出台13条措施支持文旅行业
冰雪文旅乘风起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西江千户苗寨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王芝藕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