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地市高校新校区学生工作管理的探索研究
——以某高校新校区为例

2022-11-11 06:47叶鑫泉张宇鹏
公关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政工干部校区校园文化

文/叶鑫泉 张宇鹏

引言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系列决策部署,实现本科院校在21个地级市全覆盖,补齐粤东西北地区本科教育短板,在没有本科院校的地市建立高校新校区,目前已建成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以及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截至目前,除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外,其余五所高校分校区均已招生投入使用。上述六所高校都是处于跨地市的分校区办学的状态,众所周知,由于粤东西北地区新建成的高校分校区与校区本部的物理距离较远,跨地市分校区的运营管理成为不可忽视的挑战,如何处理好校本部与高校新校区的关系,探索高校新校区有效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学生工作的管理模式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跨地市高校分校区学生工作管理特点

1.多样的管理模式

目前,跨地市高校分校区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条为主,由校本部的职能部门延伸到分校区进行管理,这种是集权式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比较简单,指令的执行与校本部高度一致,但由于跨地区的原因,常驻管理机构不容易管理分支机构,相关资源不利于整合。二是以块为主,跨地区的校区在校本部的管理规则下拥有高度的自主权,表现在隶属于校本部的学生管理部门的情况下可以独立设置学生管理部门进行校区内的学生工作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会造成管理权力不集中,多头管理。三是条块结合,部分管理机构由校本部的职能部门延伸到分校区进行管理,部分管理机构由分校区设立部门进行管理,这种模式虽能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但这种管理模式容易造成校本部与分校区之间相对没有清晰的边界,造成管理机构职责难以分清。以上三类跨校区的管理模式各有其可取之处,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会结合本校特色和需要进行调整,并没有一成不变地迁移或复制某一管理模式。

2.校区学生分布情况复杂

跨地市的校区与校本部学生的分布情况通常是按照校区的功能定位或者按照空间布局来进行。这就可能出现有的学生大学四年在同一个校区或者四年都在不同的校区,对校区的总体认同感跟融合度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或者削弱。学生分布的复杂情况,使得学生工作管理不得不考虑如何把握全校一盘棋和兼顾跨校区的特点特色,这给校区的学生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某高校新校区学生工作的基本概况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关心指导下,市人民政府与某高校签订协议,启动建设某高校新校区。该校新校区总占地面积1081亩,其中一期500亩,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4亿元。2020年9月,新校区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办学条件评估,顺利开学。校区现有16个学院,分别为机电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财经学院、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其中体育与健康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建制学院(学生四年均在新校区就读),其余14个学院实行“1+3”模式(即第一年在新校区,第二至四年搬回校本部)。校区于2020年10月迎来首批4088名学生。2021年,河源校区共有新生7988人,其中河源籍学生383名。

学校在新校区设立了管理委员会,下设学生事务部,学生事务部共有5名成员,辅导员29名,专职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业务上以各二级学院以指导为主,在现场应急处突以及日常学生管理以校区学生事务部管理为主。新校区的学生管理对象范围在不断发生变化,新校区学生工作者一直在根据校区的变化形式,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以适应工作变化,提前做好准备,在实践中总结,并总结经验应用于实践,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并采取了许多有益办法解决问题。

三、高校新校区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1.新校区的设施不完善,安全隐患突出

新校区通常是在满足日常的教学和生活的情况下就会投入使用,后期相关的基础设施如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所等会陆续建设并投入使用,由于建设周期比较长,部分学生直到离开新校区都可能无法等到相关设施的建成。与其他基础设施成熟的校区相比,一方面新校区在完全建成以前,校园内会有工程队员作业,校内人员的复杂结构,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是新校区的设施情况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尤其是体现在后勤服务保障跟不上,容易导致师生的不满情绪。此外,由于新校区地处城市郊区,学校周边的配套不完善,交通不便,导致学生与外界的交流较少,不易获取到校外的信息,较难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际问题都给新校区的学生工作增加了困难和挑战。

2.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与传承不充分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养分,它能够给予学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是学校的历史沉淀、校训精神、办学理念等方面的综合映射。校园文化能够助力学生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事半功倍。校本部的校园文化底蕴足,有特色,相关的基础设施完备,举办活动的数量多且质量较高,学生能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得到校园文化的“养分”。而新校区的基础设施都比较新,且校本部的校园文化较难在短时间内传承和融合到新校区,因此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在校园活动方面,一方面因新校区的办学模式是“1+3”为主,即学生第一年在新校区,第二至四年在校本部,所以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大一新生,容易出现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导致校园文化不利于形成;另一方面校本部的校园活动受到物理空间的距离制约,无法传播和延伸到新校区。

3.新校区管理体系机制有待完善

在学校层面上,对于新校区学生工作的管理模式,暂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学生工作管理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明晰和探索,这就导致政工干部在开展学生工作时面临着多重领导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校本部相关机关部门、二级学院党委、新校区管理委员会以及部分派驻新校区的机构都可以向政工干部发布指令,多重部门的领导主次责任不明确,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维度,容易出现信息沟通处理不及时,部门之间的工作责任相互推诿,工作任务相互层层下压到基层政工干部身上的情况,最终导致学生工作的效率低。新校区的政工干部,尤其是辅导员队伍新入职人员居多,缺少相关学生工作经验,容易过于关注日常的学生事务工作,以保稳定为管理目标,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上思考不深,容易出现以管理者的角色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忽视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4.新校区师生交流不充分

新校区的教职工与校区学生交流不充分,该校新校区的教职工组成结构为两部分,一是常驻校区的管理人员、政工干部以及部分公共课教师,二是从校本部跨市往返上课的专业课教师专家。常驻校区的管理人员、政工干部忙于日常的事务,虽已最大限度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上,但偶尔仍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导致学生工作容易出现真空地带,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情况。其次,由于校区物理空间距离较远,专业课教师的大量时间都消耗在通勤时间上,往往下课后就会坐校际班车离开新校区,除上课时间外,专业课教师与新校区学生的交流时间非常少,学生较难充分地感受专业教师的指导。由于该校新校区的学生是“1+3”模式,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因物理空间的分割而造成客观上的交流困难,新生学生组织缺少高年级学生的现场指导,相应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弱,自律能力有待培养和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新校区学生的成长速度。

四、高校新校区学生工作管理的主要策略

1.加快完善新校区基础设施,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学校应争取新校区所在地区政府的资金支持,加快新校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教学条件,提高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体验。此外校园安全是保障新校区学生安全的重要防线,校园安全关系着新校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这一核心问题,在社会面的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因此,一方面要在物质层面加强校园安全的建设,在校内实现公共区域360度配备监控设备,组建一批有素质有执行力有正义感的安保队伍。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校园安全意识的建立,尤其是在新校区学生工作管理体系中,牢固树立全体学生的校园安全意识,结合校园活动等举措,让学生将校园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2.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与学校整体的校园文化风格相呼应,要在学校总体布局的框架内结合分校区校园的特色继承和发展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使得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循序渐进并融合创新,最终让新校区真正成为学校的一个有机整体部分。一方面,校园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校园文化的物理体现,可在校园环境方面构建新校区的特色,有目的有规划地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既要适应学校的内涵核心精神,又要符合新校区的特点,鼓励师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标志性建筑物的建设中,丰富校园建筑物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新校区在校园文化精神建设上,要顺应新校区的发展并探索适合的文化活动载体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既有新校区的特色又有校本部文化传承融合的校园文化活动。此外,学校应在新校区多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注意将学术和科技相关的活动放到新校区举行,这可在无形当中增加新校区的学术以及科研氛围,增加学生眼界,尤其是在新生群体里能够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和认同感,对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学风气氛等方面有显著成效。最后,新校区可推动落实“4+0”,即建设全建制的学院,这将从根本上有利于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沉淀、融合、发展、传承。

3.完善新校区的管理体系建设

新校区的管理模式不必拘泥于现有的某些特定的管理模式,更不能直接“复制”或“移植”其他高校新校区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应该根据校本部对新校区的顶层设计以及发展变化进行适当调整,根据新校区的实际需要形成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条、块等单一或复合模式的管理体系,即正确把握好学校行政权力的集中与下放的关系,不搞一刀切和非黑即白的事。加快构建新校区的线上办公的网络系统、监督管理系统,使被条、块分割的各个管理机构形成合力,一致聚焦于新校区的学生工作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的第一步,既要站在学校全局发展的高度考虑问题,从长远角度出发出台总原则一致的学生工作管理条例,又要结合新校区是一个跨地区的校区的实际,在学校学生工作的制度总体要求下去探索适合新校区学生特点的管理体系创新。要明确校本部、校区、学院等机构之间的责任和管理关系,避免多头管理或者相互推诿,确定新校区的管理主体责任,在实践中完善管理机制体制。此外,要建立一套与新校区相匹配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如针对新校区地处城市郊区的特点制定合适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等,保证新校区师生的人身安全,出台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生思政工作条例以及宿舍管理制度等。

4.加强新校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沟通交流

首先,做好新校区的学生工作,离不开一个稳定且有经验的政工干部队伍,要加强新校区政工干部的业务指导培训,对不同模块的学生工作要分类指导,定期召开学生工作会议,及时谈论、分享经典案例,举一反三,及时总结复盘共性问题,对于个性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其次,该校新校区要推进“1+3”模式转为“4+0模式”,推动更多的全建制学院落地新校区,这可以扩大常驻专业教师的人数,学生可以得到专业教师更多的熏陶和交流学习的机会等;各二级学院要遴选派驻专业教师到新校区与新生结对子,在新生中推行“导师制”,每位专业教师在课外时间,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指导学生的思想、专业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帮助所指导学生的解决困难,增进师生的情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提升学生工作的管理效率。最后,充分利用优秀老生的资源,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一是使高年级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与新校区低年级的学生班级结对子,通过线上交流潜移默化地引领新校区学生的思想,并选拔出积极热心参与班级服务和学生组织的人进行培养;二是在新校区成立自律会、年级委员会、宿舍委员会、朋辈互助组织等适合低年级自治的学生组织,进一步发挥学生自我服务、监督、管理的功能;三是将团委学生会组织延伸到新校区,通过线上指导的方式,在新校区落地活动,锻炼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新校区对于大学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小的管理挑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在探索新校区学生工作管理的过程中,要兼顾继承校本部的学生工作模式以及新校区学生工作模式的特点,将新校区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作为一个可持续性的课题进行探索,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打开工作思路、创新 工作方法的决心和魄力,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新校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迎难而上,将新校区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发展创新打开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政工干部校区校园文化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探索国企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强化路径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heStudyofGenre
浅述新时期医院政工干部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