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民
(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全市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8块,面积1156万亩,分布在8县(市)1区。讷河市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80万亩;其中:大豆100万亩,马铃薯80万亩,玉米50万亩,水稻30万亩;龙江县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90万亩;其中:玉米200万亩,杂粮50万亩,水稻40万亩;依安县甜菜30万亩;泰来县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0万亩;其中:水稻50万亩,花生35万亩,绿豆15万亩;克山县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35万亩;其中:大豆200万亩,马铃薯35万亩;克东县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大豆80万亩;拜泉县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甜菜45万亩;梅里斯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66万亩;其中:玉米50万亩,蔬菜16万亩。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基地县(市)区成立了县、镇、村三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监督管理机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基地创建和监督管理等项工作。讷河市在财力紧张情况下,财政拿出专款66万元,支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发展。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下发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督管理办法》、《投入品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基地管理办法》、《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指导基地建设。三是纳入目标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基地建设目标管理考评办法、实施方案、考核细则,实施阶段考评、年终汇总,依据考评结果兑现奖惩措施,鼓励基地建设,并且“县、乡、村”三级层层签定监督管理责任书。
基地县(市)区环保部门对基地空气、土壤、水质进行监测,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标准。基地周边5km与上风向20km范围内未新增对自然环境有较大污染的工矿单位,不存在“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基地交通体系健全,桥梁、涵洞等设计科学,各种农业基础设施配备完善。基地内的畜禽养殖场粪水均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高温发酵。
一是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制定下发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技术要点》手册,引导各基地单元农户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操作执行,指导基地生产。二是规范档案建设。印发了《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基地农户种植卡》和《基地生产登记薄》,绘制了基地生产和地块分布图。乡镇、村指导农户进行认真填写,内容详实、数据准确,将档案装订成册,并按年度归档立卷。三是强化生产管理。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农户施用的农家肥等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采取不定期检查,增强各个销售点的严格管理,确保各类肥料通过严格的检测,并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严谨存在有害物质的肥料流入市场,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一是构建投入品监管体系。基地县区构建农业投入品公布制度,利用有限电视、集市咨询、培训班发放材料的方式定期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扩大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宣传范围,做到家喻户晓。二是农药销售点台账管理。基地县(市)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按照农业投入品准入制度,安排专人负责,详细做好农药销售点台账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投入品的来源及流向。三是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机制。基地县(市)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还建立了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机制,联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对基地内生产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基地建设的支撑作用,县政府和基地乡镇均成立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技术服务领导组织,具体负责基地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各基地乡镇配备了1-2名以上专业人员,基地村配备了1名技术人员抓此项工作,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技术队伍,明确人员、明确职责,明确建设目标,技术体系运行良好。二是提高技术服务水平。采取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地块的方式,对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全过程实行技术跟踪指导服务。三是强化科技培训。基地县(市)区结合开展的“科普之冬”活动,对基地乡村的骨干和农户进行全员培训,共举办绿色食品知识培训班380余期,培训人数达5.7万人次,印发了生产手册2万余册,技术要点资料5万余份,使每个基地农户户均1名绿色食品生产明白人,基地农户培训率达到100%。
采取“政府+基地+企业+成员单位”的管理模式,全面管理基地建设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研究制定了基地建设的《监督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轮作、耕翻和培肥地力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科技培训制度》、《基地管理办法》、《生资市场管理制度》等21个相关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基地建设。二是省、市级绿色食品机构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检。按照最新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每年,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各县(市)区国家级大基地进行年检,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进行不定期抽检并对基地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基地产品质量。
基地县(市)区始终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予以强力推进。一是构建龙头优势。龙江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中粮集团,带动玉米基地面积80%,年加工玉米达到120万吨,年利润0.24亿元,解决用工人数350人,每月收入2500元,解决了务工难的问题;梅里斯区达乡洋葱产业专业合作社在收获期间可以解决300-400人务工,每人每天收入150-180元,给当地务工人员增加了创收渠道。二是基地与企业有效对接。龙江县通过绿色食品企业与基地创建单元、农户签定收购合同,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杂粮、水稻比普通的种植品种每斤多卖0.25-4分钱,每亩增收25元-40元,增加基地农户经济收入;梅里斯区达乡洋葱产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红皮洋葱网上销售每斤3元,比普通洋葱每斤多卖2.3元,给基地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本市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有的县基地面积大、品种多、标准高,有的县国家级基地的建设工作依然不足,个别地方轻视管理,应有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利益联结不紧密。基地与企业对接率不高,大多数基地尚未实现优质优价。三是投入标准不高。市县两级没有设立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多以其它形式进行政策倾斜,尚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随意性大,连续性不强,持续保障能力不够。
按照国家、省、市关于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创建的整体目标与要求,以“四化”为纲领推动基地创建工作开展。首先,有效提升基地创建质量。引导行业组织、农业单位、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等多元化的农业运营主体,依照有关部门出台的建设要求与生产技术规章,进行产业化、科技化、规范化种植与养殖,提升基地创建质量。提高高产栽种方式的覆盖范围,提升专品种栽种比例,严控化学制剂使用,严控土壤检验,力争提升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提升农产品质量。其次构建服务体系。有效利用现有平台与服务中心的功能,构建并不断完善包括农产品质量监控、动植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农业技术推广在内的农业公共服务机制。再次,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工作科学化程度。基地应当构建并不断优化档案管理体系,编制科学的、合理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扶植政策、管理体系,以规范的管理推动基地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