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琴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职业技能大赛是由教育部、行业企业等相关社会团体为举办主体,以各职业院校的师生为参赛主体,围绕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开展的群众性教育类竞赛活动,着重考察参赛者的操作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至今,我国职业技能大赛已成功举办14届。2021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以及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高职组共设赛项62项,赛区27个,大赛逐渐朝着规范化与制度化方向迈进,对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引导及示范作用。作为职业教育向社会展示的舞台,大赛的价值取向对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是一种导向;作为国家级教学成果的交流平台,大赛的竞赛宗旨对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种引领。
职业技能竞赛导向功能,是指技能竞赛具有能够引导参与者朝着竞赛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这是由技能竞赛目标和标准的方向性决定的。职业技能大赛导向功能体现在对职业教育活动的调节与改进上,各级职业院校透过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竞赛设备、竞赛目标等相关设定,探知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最新需求的风向标,在竞赛的引领下,及时更新与改善学校自身办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为社会供给所需人才的能力与水平。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参赛主体,在参赛过程中对职业院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催生了重要的导向功能,最终达到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劳动者的教育目标。
职业技能大赛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已发展成为各职业院校展示教学能力与水平的交流平台,深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引领学校发展的各方面,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大赛的赛项设定、目标及规则制定、竞赛设备器材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当前新技术新工艺的最新前景。高职院校对照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设定,根据自身的办学状况,对于教学观念、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实训设备等及时做出调整,在竞赛引导下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培养出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同时,对高职院校来说,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能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使其获得更多数量充足的优质生源,从而提升学校的人才总体培养质量。
职业技能大赛是各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展示平台,是衡量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方式。自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举办以来,职业院校师生的参赛热情逐年高涨,参赛人数逐年攀升,竞赛影响力逐年扩大。2021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共推出102个赛项,参赛选手多达7000余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大赛奖项对于学生在校期间评奖评优具有重要帮助,是广大学生积极参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赛奖项是对学生技能水平、专业知识及心理素质的充分认可,获奖选手作为竞赛的优胜者,在就业择业时技能大赛的获奖经历也会成为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中胜出的重要优势。在竞赛奖项的设定及利益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投身到职业技能大赛中。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与长远发展,而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导向性。职业技能大赛是考察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考验。指导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对学生知识的讲解与技能的传授,关系到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的表现。因此,学生要想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理想成绩,就需要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双双过硬的教师为其提供指导,并且教师指导的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取得的成绩,也能够为教师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提供便利。这也使得技能大赛引领高职院校的教师愿意积极参与技能大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技能大赛已发展成为促进教师夯实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的一大强劲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对劳动者的能力与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供给劳动者的使命,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应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大赛举办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校强化技能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然而相对于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发展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发展不够成熟,在办学理念上存在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使得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竞赛的丰厚奖项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为赛而赛”的功利化现象,高职院校会择选出精英选手参赛,为其配备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实训设备,出现“精英教育”的现象,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违背了教育公平和大赛“面向人人”的初衷。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要在大赛的引领下转变学校办学理念,及时瞄准市场对于人才的最新发展需求,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并理性看待竞赛结果,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赛,促进竞赛活动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形成“以赛促教”的良好局面。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提升学校办学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长远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大赛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导向作用,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内容设置以及竞赛设备的选择,是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密切相关并经过严格的选择与论证的,2021年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组竞赛项目就多达62项。同时,竞赛主办方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逐年更新与调整,大赛主办方提出2022年大赛的赛项要面向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补齐食品医药、新闻传播、公安司法、水利四个大类。可见,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项设定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市场对于技能人才的最新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市场洞察力,充分对照竞赛的赛项设置与学校自身的专业设定,以技能大赛竞赛项目为指引,以技能大赛的竞赛标准为依据,根据国家及学校所在地产业发展现状,牢牢把握当地市场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摒弃与当今社会发展相脱节的落后专业,及时增添劳动力市场发展所需的新专业,进一步完善学校特色专业,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和发展定位,及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技能劳动者。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能够引领高职院校优化专业布局,而且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也起到导向作用。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定直接影响着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是经过学校征集、专家以及技术带头人的充分论证才设定的;技能竞赛所体现出的职业标准、专业内容、职业卫生、安全环保、节能降耗、质量意识、企业文化、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培养等职业要素与高职学生应该养成的职业素养是高度一致的。大赛通过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心理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体现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因此,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应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内容设定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也是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应积极促进教学内容与竞赛项目相契合,将竞赛的试题内容、技能操作标准、竞赛评价标准等作为教学内容更新与改进的重要参考,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及时增添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适应新时代以及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主体作用,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等开展合作,让更多社会群体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开发中,根据地方资源状况、产业布局以及学校优势开发地方性和特色化的教学内容,打造学校的教学特色,并且注重能力本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切实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良好的教学方法对提升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学校的办学质量至关重要。而技能大赛强调学生技能水平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考察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与技能大赛的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均是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吸收技能大赛的理念,转变学校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启发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广泛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团队汇报等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积极与优秀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为教学工作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以项目教学为基础,围绕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以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为标准开展教学。积极倡导院部根据专业特色开展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与竞赛相融合,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大赛的参赛选手均是经过层层筛选,来自各省份的优秀师生,技能大赛在考察学生水平的同时,也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察,要想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需要指导教师与学生团体的密切配合。可以说,大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专业水平的平台,还为指导教师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能力与水平。职业技能大赛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的综合考量。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加快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生产中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及质量,严格把控教师准入,定期对教师开展技能培训与考核。依托学校的实训基地,引导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实习或挂职锻炼,熟悉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与产业发展的前沿,掌握行业最新标准,精通时代先进技术,夯实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指导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并与企业一线杰出技工开展合作,聘请企业技工授课教学、开办讲座,提升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升级。
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来自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在技能大赛的导向作用下,各高职院校已认识到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配有实训基地,但存在实训基地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率不高、实训设备落后等现象,高职院校要从完善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两个方面入手,提升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对校内实训基地,要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及时添置并更新实训设备,建立健全实训基地建设、维护与管理制度,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对依托企业生产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努力拓展学生实习渠道与岗位,从而使实训基地满足技能竞赛训练需求及日常教学需求,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增强职业认知,提升职业技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