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及改革路径研究

2022-11-11 05:54叶思瑶
山西青年 2022年20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院校人才

叶思瑶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国家首次在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定位,体现了技能人才同样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如今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困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受益于职业教育。因此,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职教学生基数较大,教育需求量较高

根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中职学生占高中阶段受教育人口的39.4%,随着我国中考分流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在初升高阶段将有一半的学生分流至高职高专等学校,不再继续高中普通教育。因此,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比例将会持续攀升。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在许多大城市,具备系统教育观念的家长将真正学到一技之长与找到一份好工作作为教育首要的考虑因素,从而转向职业教育,既避免了激烈的“内卷”竞争,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意识。在广大农村地区,受地理、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进入高中阶段接受教育的生源较少且素质较低。我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学子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就步入社会,大量农村地区的学生转向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一门谋生的手段和技术。

(二)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出现“技工荒”等就业问题

成功的职业教育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综合,将理论运用于技术,用技术扩展理论,统筹协调学生的职业理论素质和技术实践能力。大部分进行职业教育的学生文化素质偏低,许多职教生在学科知识方面有所欠缺,缺乏稳固的理论基础,而职业教育所教授的课程大多需要物理、化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理论的不足或实践的缺失都会限制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的兴办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实用性人才,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新时代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面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欠佳和教师水平较低的现实问题,学生难以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无法及时调整自身技术经验、与时俱进、将知识与技术融会贯通,出现“结构性失业”等就业问题。

(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社会重视程度不足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地位相差不大,二者都是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而受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变迁、岗位要求等因素的影响,普通教育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职业教育反而受到人们的漠视甚至鄙夷。职教学生是大家口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人们对职业教育具有固有的刻板印象,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只会进入工厂,做着枯燥乏味的流水线工作,缺少发展和升迁机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依旧停留在浅薄的表层,许多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也会对职业教育的学生存在学历歧视的现象,成为改革职业教育的阻力之一。而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变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期。

(四)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失衡,教育连续性不强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矛盾情况是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观念较新、资金较足、师资力量较强,但生源不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观念较落后、资金不足、教师素质不高,但生源较多。2018年,浙江省在全省推出“中本班”,即“3+4”,读完三年职高再读四年本科,在此情形下,许多家长不再选择过高考的“独木桥”,而把目光转向了职业教育。与传统的认识相反,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更深入,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也越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兴办职业教育依然停留在基本技术而不是培育创新型人才和高端技术型人才,学校的教学能力、师资力量和研发水平不足,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在许多并未推行类似于“3+4”的省份,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性不强,在理论上没有接续,在实践上也并没有上升至更高层次,教育上连续性不足的问题比较明显。

二、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一)个人目标:习得谋生手段,实现自我价值

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兜底”和“备胎”。在普通教育中被刷下来的学生要么步入社会工作要么继续职业教育,在无法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形下,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穷途末路”,学校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职教生大多也以学会一两样简单技术进而获得谋生手段为目标。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高端服务业蓬勃发展,如今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不再像过去的职业教育大多以培养低端产业、流水线上的普通劳动力作为培养目标。职业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门类,在保障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质量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如今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的职业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真正做到将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让职教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让培养出来的职教生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社会目标: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从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到以发展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许多制造企业加大在科技、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来发展高端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要与企业发展相契合,学生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说高校培养的人才是进行学术性的理论研究,那职教培养的人才则是将理论知识转换成生产力。

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人的参与,需要参与的人运用能推动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改造社会。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正面临转型,在大力培育优秀学术性人才的同时,更要加强培育技术型人才。新时代提出新要求,创新、高端、高质量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刚需与必备因素,职业教育教导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要求,在社会产业技术的变迁中能顺势而为,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全身心投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中。

(三)国家目标: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现代化、终身性的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德国、瑞士等国家以健全、完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持续增长和保持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力求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功的职业教育能够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实用性人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一部手机的出厂可能需要多个国家的零件进行配合组装,而技术最高端、最顶尖、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便可收获最多的利润与回报。在此情形下,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创立VR、机器人等相关专业,紧跟时代发展浪潮,将国家发展所需融入职业教育。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改革是对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的内部调整,使职业教育不再像之前那样让人“闻风丧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改革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学习高端技术,使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在浪潮中把握发展方向,立于世界之林。

三、职业教育改革路径

(一)变革传统认知,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职业教育要想获得新发展,首先要变革大众认知观念。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招生人数、教育地位相当,而后职业教育优惠政策取消,招生人数下滑,普通教育逐渐扩招,工作岗位对高学历的认可和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可使得职业教育发展一度低迷。如今,社会成员希望通过普通教育来实现阶级的跨越、社会发展对学历的更高要求(一份普通的工作甚至需要硕士学位及以上)等现象使得更多人选择继续进行高等教育。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当前“教育饱和”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情形下,促进大众观念的转变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一环。社会观念取决于社会经济地位,国家要改变职教学生工资偏低的现状,加大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力度,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工资水平和经济地位。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表明了国家对职业化技术人才的认可和需要,具有鲜明的前瞻性、时代性、战略性。2021年4月,17岁的古慧晶在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汽车机电维修赛项目夺得一等奖,在采访中,女孩落落大方,表明自己比赛初衷便是要获得一等奖。职业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构建新时代德育工作体系,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在获得外界认可的同时,职教生更应做到自我认同,许多职教生认为职业教育就低人一等,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教师、家长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认识到职业教育同样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方法之一。

(二)统筹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着力点,而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易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不仅削弱了终身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易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成功的职业教育要做到“知”“行”结合,既需教授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也需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在把握教育重点的同时,统筹协调。职业教育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要正确把握职业教育的落脚点,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将实践技术融入社会工作。“校企合作”是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经验、树立工作目标的重要手段,学校要与当地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多个职业院校被曝与工厂互相勾结,学校表面组织学生实习,实则让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压榨学生,甚至出现了中专实习生自杀的现象。职业院校在提升内部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需积极寻求外界支持。当前北京、上海、苏州许多大城市已基本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了诸多创新型人才,而中西部等地区的职业教育则依然停留在培养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教育水平亟须改善。在这样的情形下,各学校之间要积极开展学习交流和对口帮扶,“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各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三)借鉴学习他国经验,多方面保障职业教育

在国内实行教育改革的同时,也要放眼国际,具备战略的全局性。德国实行“双元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挂钩,帮助职教生实行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瑞士实行“双轨制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给予学生无限的发展可能,由企业、学校、社会各界的协作三大支柱组成,培养许多学徒进入大公司工作。在新加坡,企业老总直接参与校董事会,传达职业需求,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增强学校教育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许多发达国家为职业教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仅为国家提供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要立足国情,结合本国实际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借鉴他国合理经验,实现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现代化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大量的实践操作经验。国家要加大专业化教师培养,为职业院校输送更多的优秀教师,为职业教育改革奠定人才基础。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2016-2020)》显示,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占三成,而普高超过六成。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实验器材和操作场地作为物质基础,国家要加大提供专业教育器材资源和教育经费,尤其是高技术型、精密型、高端的设备,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型人才。职业院校要开发自身的学校特色,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对教学课程进行专业化分类,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技能技术人才。

四、结语

2022年2月23日,教育部举行2022“教育新春”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明确指出2022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是聚焦两大任务、落实好“三个文件”和突破“五大重点”。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重点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预计2025年将接近3000万,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职业教育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完善和改革,进而提升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院校人才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