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存林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5)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社会发展对知识、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越来越重要。美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奠基人布鲁贝克曾说:“这些大学的合法地位依赖于他们把人力、物力用于为社会和国家发展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从原先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转向了农业生产企业、农业园区、农场主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生产者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对于科技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家也对农业和农村也越来越重视。
2005年10月8日,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目标。2018年,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2021年3月,国家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2021年标志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力启动和加速实施。乡村振兴二十字的要求对比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标志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
作为涉农高校参与国家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一个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建立新农村服务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再次梳理各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新农村服务基地的建设情况,从第一批10家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学院中,选择5家作为分析对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家、安徽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代表着涉农高校的较高的水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按照“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在生产一线建设产学研三位一体试验示范站”总体思路,到2019年已经建设试验示范站(基地、新品种示范园)98个,其中实验站28个(陕西19个),试验示范基地40个,新品种示范园30个,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8 省区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国,形成了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试验示范站(基地)体系。围绕新农村建设,在陕西咸阳、宝鸡、渭南、汉中等地市还建设了49个“三农”问题农村固定观测点,覆盖了粮食、油料、果树、蔬菜、经济林、畜牧等主要农业产业。
科技小院是一种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效结合的一种模式,2009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经过十年的发展,2019年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在全国各省份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建立各省农业院校为主体的科技小院模式,到2020年,全国已经建产科技小院160个,分布21个省份,参与的高校也达到20余个。科技小院联盟推动科技小院的网络建设,采取的”科协领导、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常驻、多方支持“的模式。学生常驻是科技小院模式的核心特征,专业硕士生是科技小院的主力军,科技小院三年专硕研究生,采取“0.5+2+0.5”时间分配模式,半年在学校学习,两年在基层一线实践,还有半年回校完成论文设计,老生毕业后,新生接续下去。科技小院有自身的可持续性,也具有可复制和可推广性。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按照“立足江苏、面向华东、辐射全国”的布局原则,推进建设“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式服务站”新农村服务基地体系,承载着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科技推广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是技术试验、示范的重要场所,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平台。从2012年开始,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全国累计建设各类基地近百个,学校30 余个学科一百多名教师扎根地方服务乡村振兴,充份利用学校优势学科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以科教资源助力地方支柱产业提档升级。
湖南农业大学紧紧围绕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际需求,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资源,以发挥好区域农业特色产业优势为着力点,推进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专家服务站三类服务基地建设。共建成浏阳、望城、衡阳、永州、花垣等5个综合示范基地,其中浏阳综合示范基地按照“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思路,学校投资15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重点探索和总结在农业生产一线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模式和机制,着力建设成我校集精品农业生产示范、高新技术成果推广、科普教育、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科研基地。望城、衡阳、永州和武陵山片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均遵循“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分别由望城、衡阳、永州、湘西等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和学校共同建设。
安徽农业大学以新农村发展研院为平台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根据安徽省各生态区主导产业,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在安徽省规划建设了8个主导产业试验站,在宿州埇桥区建立皖北综合试验站、在阜阳临泉县建立皖西北综合试验站、在六安金寨县建设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在滁州定远县江淮分水岭试验站等。试验站涵盖安徽省农业主要产业。同时在试验站规划建设学生宿舍、食堂、教室、网络多媒体、实验室、试验田等。安农的新农村建设基地作为科技推广“一站一盟一中心”的“一站”和“政、产、学、研”四体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所高校其中三所为教育部直属,其中985 学校二所,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11学校一所为南京农业大学,其他三所为省属,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都处于农业大省,农业大学建设与地方关系较为密切,与地方合作较为深入,能够围绕地方农业的特色和资源禀赋,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与人才培养需要,建设各种类型的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位于西北的核心点,西安又是一带一路和节点城市,国家包括陕西在政策和资源上加以扶持,因此其基地的建设发展省内和省外各有侧重,类型也不一。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北京高校及中国农业类大学的龙头,综合实力最强,依托国家级协会,如中国农技协,在农技协的支持下,很容易将各个基地的在全国各省市铺开。南京农业大学地于华东,经济发达,农业科技需求大,基地建设围绕地方的产业展开,成效显著。
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张社梅2015年《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绩效评价实证研究》制定了一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绩效评价表,有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通过平衡计分卡法评价组织机构绩效情况的一种常用办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客户、财务、内部业务流程和创新与发展四方面指标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平衡计分卡的方法注重机构的非财务指标,组织战略和长期发展能力的评估与新农村发发展研究院的公益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相符合。该评价的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第一批10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根据前面五个高校的新农村服务基地的工作现状结合张社梅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目前的新农村服务基地的存在一些共性化的问题。
依托基地建立各类产业联盟,既有涉农高校科研人员、地方科研院所技术骨干又有各涉农企业技术员和农村土专家等。把这些经验丰富,长期工作在一线的生产技术专家聘请为校外导师,与学校校内导师一起作为专业研究院的导师,构建双导师制,但目前很多双导师制还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科教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实现高校第三功能的同时,没有很好的反哺高校的第一功能,即人才培养,特别服务双一流学科的建设方面不足。
前面调研的五所新农院的基地建立了符合实际需求的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分布式服务站等。各高校开展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但受到地域和学科限制,单个高校缺乏服务全国各区域产业链的能力。因为农业具体很强的地方性,但随着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学科布局、专业设置上又都要面向全国,造成专业多,但强的学科又不多的格局。市场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如何让涉农高校的优势学科服务全国的产业的需要,也是一个难题。原来新农院联盟如何利用现代网络手段,调整联盟功能与任务,形成一个协调机制,以便充份发挥各个在涉农高校的特色和实力。
尽管多数教师对肩负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的重任有充分的认识,但因激励机制不健全,到基地从事教学科研的专家教授积极性不高,人员经常变动,去基地服务的专家并不稳定,在基地工作的教师的经常受到经费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学校对农业推广成果及奖励关注度不够。大部分基地属于一个纯科研平台,在体制机制建设不足,而且受制于事业单位的身份与人事的管理,在地方也受制于地方政府多部门的管理,在经费使用上也受到很多约束,不同的管理部门和不同经费来源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往往需要很大的精力要协调出现的各类问题。
乡村振兴涉及领域比较全面,需要的人才多样。国家的新农科建设也如火如荼,新农科强调区域性共建共享的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让农林教育走下‘黑板’,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补其农林教育实践短板”。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技[2018]15)指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比如浙江大学的“农业专业学位硕士创业教育实验班”整个环节以专业对口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为载体,并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与条件,该模式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服务基地每年向研究生申请30个左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标,根据各基地能提供的生活实验条件及经费情况进行指标分配。分配到基地专硕学生的专业课主要学校内完成,实习环节在基地完成,最终的论文选题或研究报告与基地工作相关。专硕学生对基地服务社会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基地在服务地方产业往缺少足够的学生,特别是能长驻基地的学生,专硕学生有至少半年时间在基地驻守,就很好的解决人手的问题。
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政府从直接参与者,变成农业政策的制定者和农业项目的发包者,更多以项目做抓手引导农业生产者的生产与经济行为。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及生产方向上更有多的自主权,已经可以作为生产主体与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资生产部门或配套企业进行有效的对接。涉农高校在地方建立的产业研究院、专家工作站可以很好的补位,直接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成本补偿理论,教育投资的主体和渠道应当是多元化的,特别是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对于基地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积极争取同农业部的国家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科技部的国家及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江苏省的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紧密合作,根据基地服务的产业领域,组织专家团队,甄选技术成果,共建新农村服务基地,进而争取各项政策,项目与资金扶持。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在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非常关键和有效的角色,具体体现在汇聚各类优质创新要素、承担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任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等方面。新农村服务基地也可以仿照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模式,建议农业类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尤其在育种、肥料、饲料、农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研究院尤其是实体研究院的成立可以在人员、资金、可持续发展上面解决原有体制机制上面的很多问题。
原先的新农村发展的研究院是在教育部和科技部组织下成立的,国家和各高校对研究院的建设投入的很多的精力,包括人员、机构和资金都有着很好的配套,各个高校也做了很多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国家主导部门对此项工作不再统筹、考核和投入,导致各高校各自为政,有的工作慢慢弱化。现在农业部主导的乡村振兴工作包括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先行县的工作,各个涉农高校的新农村发展学院应积极转型,在工作内容、工作思路上应积极对接此工作。在体制和机构设计进行转化。要主动发力,以贡献求发展,以作为求地位,特别是各类新农村服务基地,应转型为乡村振兴基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乡村振兴中,在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三农”发展方面开展服务与合作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