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蕊 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明文建设整合至“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党的“十九大”中书写的会议报告为我国构建人和生态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做出了科学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城市均应加速建立美丽、宜居“城市公园”的脚步,主动承担的新的历史责任,精准把控新的发展方向,贯彻落实创新的发展理念,有针对性的完善规划方案,最大限度的提升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水平。
2018年习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候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公园”理念,在讲话中概括了由“园在城中”至“城在园中”的创新理念转变。生态价值被认定是“城市公园”的基础要素,近些年中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自然环境退化、生态产品供不应求、城乡二元结构显著等情况逐渐浮出水面,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城市发展模式,积极执行“生态文明”国家战略,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最后达成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处、共生的宏伟目标。新增长作为“城市公园”的核心要义,宗旨在于促进经济发展,聚焦多方理念解除城市发展与环境条件改善之间的矛盾,通过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调配过程等驱动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水平,更好的满足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真正把城市建造成人文、活力、创新的综合体。
“城市公园”重点强调城市发展中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的综合性作用,指明生态价值是新时期下城市发展获得驱动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其本质是把城乡绿地系统、公园体系及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作为未来城乡发展建造的基础要素,引领并实现公园与城市多层次、多维度的融合式发展。在空间形态上,“城市公园”由既往点状的公园绿地发展成广义层面上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系统和城市空间之间的融合,以绿地系统作为纽带有效串联各种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内涵方面,“城市公园”由自然装饰逐渐走向价值共生,促进生产、生活、生命与生态之间有效融合,运用绿地系统有效激活各项城市空间具备的实用功能。
一是公园绿地部署与城镇体系两者的耦合度较差,整体表现出“重中心、轻外围”,“重市区、轻乡村”的特征,比如某区新城3000 m之上公共绿地服务半径500m覆盖居住用地达到了90%,而外围新市镇公园服务范畴覆盖率整体不足70%,绿地服务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东西两翼极度失衡,长期没有建设出绿色开放空间,撤制镇、工业区等是常见的覆盖盲区。
二是规划绿地实施率经营性用地明显落后,比如有城区控规绿地内约70%至今没有启动建造,明显低于周围其他城市功能用地实施进程。已经得到相关部门批复但是没有建设绿地系统的用地构成复杂,50%以上属于集体用地,需要有农转用手续,实施周期明显延长,18%是城乡居住用地,需进行拆迁,实施成本投入较大,其他的是工矿仓储用地,需要参照当前工业用地实际情况运用减量转型推进方法。整体而言,实施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急需通过创新既有土地政策及实施体制去引领绿地系统建设进程。
站在公园绿地体系视角剖析问题,大发现中型公园层级明显不够,既有3 座城市公园,规模普遍小于20 公顷,没有建设规模相对较大、功能齐全丰富规模、具备本地特色的城市级公园。镇级公园建设数量很少,和“一镇一园”目标实现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并且实际建设质量标准还有待提升。确实小微型公园层级缺失,口袋公园稀少,没有建造出便捷可达的街头绿地。从绿地类型结构出发,其均衡度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开放性、公共性均较差,全区附属绿地占比偏大,公园绿地不足20%,由增长状况方面分析看,绿地面积扩增始终以附属绿地作为主导形式。
新时期下,广大市民对公园绿地形成的思想认识受到了生态环境质量、服务配套设施、本土特色打造及活动策划等方面的影响。最近几年中,国内部分市级在册公园全年游客数偏少,公园特色吸引力较薄弱。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休闲空间定位精准度不够,理应对不同区域功能、人群类型提供差异化的匹配服务,适度拓展相应的文化、体育、休闲功能。当然也要积极创建标杆,比如有公园把儿童群体游乐作为主要定位,为其配置多样化植被、新颖特别的小品设施等,真正把满足儿童视角需求与空间尺度作为整个环境设计的依据,使公园环境更加鲜活、富有特色。其二是积极把本土文化及内涵渗透到特色营造实践中,国内现有的很多综合公园亮点不足,基本是放大了小型公园的空间尺度,没有深入挖掘古韵、环湖、水乡等特质因素。
纵观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情况,“公园城市”始终被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造气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国内,成都作为“公园城市”概念的中心,早在2019年就成功举办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并对外发布了相关规划文件,提出利用科学思想、城市规划蓝图去协调利益、生态空间、工业结构的构想,且创建了多维度价值转型渠道。
这里以新加坡城市作为实例展开分析。该城市在建造公园过程中追求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凸显既有土地的双重利用功能,并且把公园或开放空间作为基础,住宅、办公室、商业以及城市作为中心,建设出一个由复杂网络构成的空间格局,运用空间形式的边界表现出多功能、复杂性、高效率等思想理念。另外,衔接绿地系统的青葱形状,运用公共汽车站、健身设施及公园候车亭,成功的把人们挡隔在“公园”以外,提升了“城市花园”的整体建设水平。
纽约计划到2050年时,所有纽约人均能分享到社区的开放空间,并且把社区公园作为促进区域快速、健康的主要催化剂。另外,大力强调建设“无边界公园”的必要性,并制定相配套的标准化设计规则,解除方式增强其吸引能力,更容易被接近,顺利和周围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在巴黎的“共享花园”模型内,人们自发地组织创建了一些团体,建议市政府与社区、花园、公园或铁路周边的空地上修筑与管理花园项目,若获得许可及批准,他们就能顺利的成为花园资源的合法拥有者。
费城地区规划绿地系统时始终把“收人网络”作为基础,纽约国家公园在13年的建设发展汇总创造了50 亿美元的价值,全面调查开放空间网络的发展态势,客观、精准分析城市运营需求,协助决策者快速确定项目的优先事项,确保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有资料记载,2018年年底时,我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4.1m,和联合国提出的60 m的最佳人居环境标准之间还存在较大距离,尚未实现高品质的公园城市标准。城镇生态建造落后、城市生态承载能力整体不够及缺少生态空间等均是引起以上情况的常见因素。
2019年1月,中央明确做出把主体功能区、土地应用、城乡规划等整合成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规合一”。为更好的实施与落实“多规合一”,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建造了“三区三线”的新型空间管理体系,明确要求各地合理、清晰划出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式基本农田红线以及保护红线。空间规划层面的生态空间维护行为使城市区域生态格局的稳定性得到较大的保障,绿地系统内“区域绿地”始终被认定是重要的生态载体,生态保护红线通过自上到下的形式实现了对“区域绿地”的全面保护,规避出现城市空间无秩序蔓延的情况。城镇空间内部更新完善或项目新建之前也要划出“城市绿线”,本地政府应积极落实自身职责,确定公园、广场区,绿道走向及被开发项目的道路防护绿地尺度相关标准要求,推行责任机制,规范具体单位或个人行为,发挥制度维护空间的功能,规避侵占绿地空间建造其他项目的状况。
“公园城市”理念实施过程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确立了绿地系统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故而可以尝试基于“绿地+”思维建造新区项目,统筹规划绿地系统与城市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现实问题。众所周知,已建成的旧城区由于基本格局已经确定,很难整体推倒重造,故而可以对其采用“+绿地”思维模式,综合运用城市双修等办法,合理完善旧城区绿地的游憩景观、防护等诸多功能。
4.2.1 基于“绿地+”思维模式的新区建设
具体是借鉴纽约的中央公园建造情况,新区建设实践中要综合既有生态面貌科学部署绿地系统,先在区域确定大型城市公园,随后逐一部署地铁站、商业办公、邻里中心等,最后开展居民住宅区的布局工作,打造出“公共绿地+公共服务+住宅”创新型建设模式和时序。观察整个新区的建设及后期发展情况,所有区域组团统一把公园绿地最为中心,大力发展“绿地+交通/游憩/居住”模式。以上绝不是对城市绿地系统推行简易式的规划发展策略,而是以追求绿地使用功能最大化作为目标,合理运用绿地系统引领城市其他功能区的长久发展,借此方式协助新区实现健康化、复合式发展。
“绿地+交通”等同于把绿道系统与绿色街道等作为主要的发展对象,有针对性的改进既有绿道的自行车道与骑行环境,逐渐建设出舒适度高、完整性强、优美靓丽的慢行交通系统,辅助减轻道路交通压力;合理运用道路两侧绿化带及渗透式铺装结构,进一步增强城市道路的防涝功能。“绿地+游憩”即建造强化城市的生态及休憩空间各自的功能,以使城市、生态、人成为一个有机体,打造友好型、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环境。“绿地+居住”实质上就是环绕公园绿地建造居民住宅,打造美丽、高度舒适的人居环境。
4.2.2 基于“+绿地”思维模式的旧城更新改建
国内很多旧城存在着居住环境质量差、公共空间明显不足、公园绿地数量稀少并且实践服务半径偏短、既有道路长期没有建设防护绿地以致时常发生积水现象等问题。应积极采用“双修”的方法开展旧城更新改建工作,实质上就是“生态修复、城市修整”,更新旧城内绿地系统规划方案是达到“生态修复”目标的一种可行办法。
对于已建成的住宅区要重新部署公园项目,可以尝试将其建造或改善成社区公园,合理增加公园总数及提高公园质量,借此方式去优化广大居民的居住环境。对城市道路运用生态改造办法,例如铺筑生态铺地以提升其可渗透性能,并且在道路两侧栽种更多的绿色植被。积极由于工业生产而被污染河流水质,可以建造湿地公园项目,大面积栽种水生类植物用于净化、改善水环境,在持续性生态循环中提升水质,在此基础上加大滨水空间的改建力度,进一步优化旧城的生态环境,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健康、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
4.3.1 均衡分布点状绿地
不管是规划还是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时,布局实现均衡均是前提,特别是市区内各处的公园绿地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等可达,这是所有居民能快捷抵达公园场所的基础条件。要站在全局视角建设“公园城市”严格遵守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尽可能的缩短不同住区之间的差距,使全体市民均能顺利享受到城市绿地资源提供的服务。公园的种类也应具备多等级特性,包括全市性、区域性、社区公园等。在不同公园之间的空间分布上,要追求建造出10min 公园体系,使市民下班饭后能够步行10min 以内的路程就能抵达社区公园,骑车总时长不足10min 到达区域性公园;周末及节假日乘坐公交车10min 内抵达全市性公园。
要积极将本地文化特征融合到公园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以提升广大市民的认可度,使他们形成更加强烈的归属感、也要加大公园的多功能、多场景设计力度,进而更好的满足市民个性化需求,包括健身、交往、娱乐、休憩等。
4.3.2 优化建造城市绿道
关于城市绿道的部署,一定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依照市域范畴中自然景观资源的储备情况,站在宏观视角规划绿道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绿道的枢纽作用,进而更加科学的串联点状公园、广场绿地等,建设出构造连贯的生态廊道与首尾相接的生态斑块系统,使绿道的景观生态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关于绿道的布局设计,一定要综合城市的功能分区状况,以实现绿道与市民生活出行为有机结合作为目标,在各区段建造出功能有差别的绿道,这是绿道功能多样性实现的基础,打造出布局均衡化、层次丰富的绿道体系。
我国可以尝试参照纽约绿地建设标准建造城市绿地系统,纽约慢行绿道由跑道、无障碍通道及自行车道三大部分构成,宽度被控制在1.2~3.0m 范围,参照慢行交通既有的服务能力及发展需求,将来的城市绿道系统将会有步行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道及综合道四种类型,并且明确了相应绿道的宽度和坡度设计要求。关于绿地的铺筑材质与标识也要实现统一化,打造出结构完整、清晰明了的绿道网络体系。关于绿道两侧植被品种的选择方面,尽量配置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其能实现优势叠加,发挥遮阴、降噪及塑造景观等诸多作用。
4.3.3 完善绿地网络体系
要进一步提升绿地系统内绿地种类的完整率,借鉴学习纽约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建造城市的各种绿地设施,辅助绿地系统将自身的生态、防护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城市绿道设定成骨架,各处绿地作为节点,循序渐进建设并完善绿地网络体系,绿地于数条线性绿道空间交织成网,建造出有机的绿地系统。绿地系统与城市生态空间相关联,建设出运行状态平稳、可靠的生态网络格局,不仅有益于提升城市自然环境的美观度,还显著强化的城市的整体防灾功能。
“公园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层面上做出的重大突破,也是新时期下实现绿色化生态价值的重要举措,更是建立新时期下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色,我国未来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时要积极参照纽约经验,结合我国现状及基本国情,完善顶层设计,在中层战略实施中充分发挥绿地功能,加强旧城的生态修复力度等,全面提升绿地规划建设水平,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