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双 王春雨 杨思琪等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传唱半个多世纪的《乌苏里船歌》,形象地描绘了赫哲族人的劳动生活场景。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地处祖国东方,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
从全族仅存300余人到如今的5000多人,从原始渔猎到安居乐业,赫哲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征程中,唱响着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
滔滔黑龙江水,见证着赫哲族的千年沧桑巨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赫哲族仅存300余人。
苦难的日子,让80多岁的赫哲族老人何桂香记忆犹新:“以前在山上住地窨子,靠打猎捕鱼为生。在船上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夏天被蚊虫咬得浑身是包,秋天冻得手生疼。”
1952年,在黨和政府的关怀下,第一个赫哲族民族村八岔村(互助组)成立。1956年,第一个赫哲族民族乡八岔赫哲族乡成立。
如今,赫哲族聚居地已经形成“三乡五村”格局——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四排村、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赫哲村、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总人口超过5000人。
打鱼,是赫哲族沿袭几千年的谋生手段。但由于过度捕捞,捕鱼量下降,赫哲族人的生活难以为继。
“国家拨给拖拉机,派来技术员,兴修水利,帮我们‘洗脚上岸。”1996年,八岔村村民尤洪军率先开荒种地,从渔民变为农民。
转型是艰辛的。开荒地位于江心岛,冬天,跑冰面运农机;春天,驾小船送农资。
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岛在汗水的浇灌下变为良田。2020年,尤洪军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种植6000多亩大豆、玉米,全年收入120多万元。
赫哲族人常说,江里有金又有银,就看你手勤不勤。勤劳的赫哲族追逐着致富梦。
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村民赵俊经历多次失败,改良了赫哲族传统烤鱼工艺,在街津口景区打出了品牌。
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说,致富奔小康已经成为赫哲族人共同的目标。
如今的八岔村,一栋栋白墙蓝瓦的新居透着田园风情,旅游已经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白天,游客赏江景、捕江鱼,在滩地野炊;傍晚,游客伴晚霞、点篝火,随欢快的乐曲载歌载舞。
“在街津口赫哲族乡,有勤劳勇敢的赫哲人。而我站在高高的街津山上,向着东方,迎着太阳,高唱伊玛堪……”
伊玛堪是赫哲族古老的说唱艺术,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一度面临传承危机。
赫哲族的全面小康,怎能少了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
“守护民族之音,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作为伊玛堪国家级传承人,吴宝臣视其为珍宝。
在吴宝臣家中,手机云台、三脚支架是他购置的网课传播新工具,他还时常约三五好友一起,为创作新时代伊玛堪采风。
赫哲族传统技艺也逐步走进中小学校园,从教30多年的赫哲族教师宫福云说,传承从娃娃抓起,为古老文化注入新活力。
尤忠美是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一张张柔软的鱼皮平整拼接,以细密的针脚绣上典雅的纹样,她制作的赫哲族传统鱼皮衣远销国内外,跟随她学习的学生已达40多人。
85后赫哲族青年解永亮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回乡成立鱼皮画廊。他将多种艺术手段交叉相融,开创了浮雕、染色、防腐等多种鱼皮加工工艺。
在解永亮看来,挖掘民族底蕴,赋予时代内涵,用鱼皮记录历史,用艺术拥抱生活,就是最好的传承。
80多岁的赫哲族老人尤桂兰,如今的生活平和闲适。“赫哲族人虽少,但党和国家始终没有忘记我们。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赫哲族的好生活。”尤桂兰说。
从最初的地窨子、马架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泥草房,到七八十年代的砖瓦房,九十年代的二层楼房,再到如今的花园洋房,赫哲族人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是政府持续投资建设的结果,也印刻着赫哲族生活变迁的记忆。
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四排村是《乌苏里船歌》的采风地之一。天色微明,村民毕伟君来到村里的基地采摘木耳。
毕伟君因儿子患软骨症而导致家庭困难,但眼下在木耳基地打工一天可收入100多元,还有公益岗工资和产业分红。她说:“过日子有了底气,我这白头发都少了。”
得益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好政策,2019年底,赫哲族主要聚居区贫困户全部脱贫。
“别学桦树皮,碰到火就往回卷;要学松明子,挺起腰杆给人照亮。”这句赫哲族谚语,体现在每一名攻坚克难的赫哲族党员身上。
“一条鱼有十几种吃法,炖江鱼、烤鱼干……”在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党员曹丽伟带头从老屋搬到新村开办渔家乐。
每天4时许,曹丽伟夫妻俩就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多家渔家乐餐厅、宾馆陆续开业。
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带头创业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带头促进和谐、带头弘扬新风——“五带头”成为当地党员带头、党建引领的生动写照。
榜样的力量,润物无声。
2018年夏天,90后大学生尤浩主动放弃机关单位的工作,回到八岔村,创办同江市赫乡田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赫哲族正迎来大发展,广阔乡村大有可为。”尤浩说。
“赫哲族的变迁,是56个民族跨步前进的缩影。”全国人大代表、80后赫哲族青年刘蕾说,赫哲族正和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奔向美好生活。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