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斗“天团”讲述幕后的故事

2022-11-10 18:56叶晓楠
党员文摘 2022年21期
关键词:天团国产化报文

叶晓楠

2020年6月23日,中国西昌,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当卫星太阳翼打开的瞬间,反射出金色光芒。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

55颗北斗卫星是怎样成功“出道”的?这支由数万名科学家、设计师、指挥员和技术员组成的北斗“天团”,用怎样的辛勤付出,成就了今天的北斗系统?让我们一起听他们讲述不寻常的创新发展之路。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率先到达重灾区的战士们,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的用户终端机,为灾区发出了急救信号,给后续救援提供了宝贵依据。”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介绍说,这是当时北斗二号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所用到的,正是北斗独创的短报文技术。

什么是短报文技术?

航天五院总体部导航卫星总体室副主任康成斌解释说,GPS只能让用户知道自己在哪里,而北斗独创的“短报文”功能,实现了导航+通信的功能,用户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还可以把自己的位置通过卫星反馈给管理中心,向外界传达。

这意味着,即使在没有通信信号的海洋、沙漠,或者通信基站遭到破坏(地震、洪水)的地方,只要拥有一台北斗终端,就可以与外界进行紧急通信,获得生的希望。

北斗三号的短报文能力,比北斗二号又有了大大提升,每次可达1200个汉字,还可以传图像、语音等内容。

“这是北斗团队技术攻关重大进步的一个标志。比如,远洋渔船可以在海上没有信号的地方,通过北斗终端发送全球短报文,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情况,有利于安全航行。”康成斌说。

与北斗二号相比,北斗三号最大的进步是“从区域到全球”,做到了“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通过星座星间链路技术,实现了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站的链路互通。

新技术实现卫星长寿命。北斗三号卫星采取多项可靠性措施,使卫星设计寿命达到10年至12年,为北斗系统服务的连续、稳定提供了基础保证。

迟军至今记得一个电话,那是一个生产重要元器件的国外厂商打来的。

“她说了很多,大意是希望跟北斗合作,向我们供应一个重要元器件。我只是简单地回复了一句话:我们北斗三号,已经全面实现了单机和关键元器件自主可控。”迟军说,“当时我是很自豪的,正是靠着自主创新,北斗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从而铸造了北斗导航系统的‘中国魂’。”

事实上,自1994年正式立项以来,中国北斗就将自主可控要求落实到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竞争采购等环节,在发布的标准规范、质量管理文件中也明确提出了“自主可控”要求。

国产化是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的。

迟军介绍说,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此后,北斗开始了艰苦的国产化攻关。

铷原子钟是北斗导航卫星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

作为导航卫星的频率基准,铷原子钟被誉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其背后蕴藏着有关时间基准的核心技术,决定着导航卫星定位、测距、授时的准确性,中国的科研團队在研制之初也面临各种困难。

“有没有遇到过困难,甚至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肯定有!”迟军说,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北斗团队也从未动摇过国产化的信心和决心,要打造世界一流工程、实现航天强国梦,就离不开国产化。

如今,中国北斗人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国产星载铷原子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填补了技术空白。

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全部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实现100%自主可控。

如果说以国为重是北斗的核心价值观、自力更生是北斗的风骨,那么不断创新则是北斗的灵魂。

对于北斗三号卫星全球组网的成功,航天五院总体部高级工程师朱位感慨地说:“这是创新的胜利,也是年轻的胜利。”

在初创阶段,“老北斗人”用药盒和大头针制作简易的卫星模型,给新员工做讲解;后来,他们用“共享笔记本”等形式,你一句、我两行地记录研制心得;再后来,他们编著总体设计指南以及各分系统的设计工作手册,详解设计宝典。

这样的传帮带,加上北斗工程密集组网的历练,大大缩短了北斗人才成长的周期。如今,北斗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团队。

12年前,27岁的康成斌博士毕业,他只投了一份简历,就是要去北斗。

“我读博士期间攻关做导航接收机,最令我受刺激的是,当时所接收的信号,大部分都是别国GPS的信号。所以,我就要进北斗,要做中国人自己的导航卫星。”康成斌说。

北斗三号工程启动建设后,一个问题摆在大伙面前:全球组网是延续国际上已有的方法,还是另辟蹊径?大家决定,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创新卫星之间的链接方法。

在方案确立的关键阶段,年仅29岁的康成斌大胆提出了某关键技术的验证方案。

“令我惊喜的是,我们团队就确实建造了一颗模拟卫星,让我去做这个测试验证。”康成斌说,团队还给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让青年科研团队放手去干,历时5年攻关,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的关键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郭建新已经做了13年的北斗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所负责的北斗三号控制系统,全部采用了新研发的国产部件。

“创新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我们整个团队在国产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精度、设备使用寿命,同时做到小型化,克服了各种困难。现在,北斗三号卫星的在轨运行表现很好,正是北斗团队对创新的鼓励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才取得这样的成果。这次在发射第55颗星时,太阳翼在星箭分离后80秒内全部展开到位,那样辉煌的场景,也是北斗团队的创新成果之一,令我们感受到梦想成真的力量。”郭建新说。

未来,在浩瀚的太空,北斗还将耕宇牧星,在空间事业发展的伟大征程中铸就新的辉煌。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人民日报海外版》)

猜你喜欢
天团国产化报文
特大型桥梁供电系统国产化改造探讨
基于J1939 协议多包报文的时序研究及应用
元器件国产化推进工作实践探索
ASM-600油站换热器的国产化改进
起底“中国外交天团”(上)
最强“天团”月球“挖土”记
CTCS-2级报文数据管理需求分析和实现
基于国产化ITCS的卫星导航仿真研究
浅析反驳类报文要点
谈恋爱不如做节目 王炸天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