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吧,背篓网球少年

2022-11-10 21:21:53严勇王安浩维
党员文摘 2022年21期
关键词:佤族背篓球拍

严勇 王安浩维

王发在赛场上背着背篓。李建艺/摄

当背篓遇上网球,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从不知网球为何物,到多次摘金夺银,这个名叫王发的少年成名背后,既有自身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拼搏,也离不开教练团队的因材施教,更是新时代各方关怀帮助下大山孩子拥有更多人生出彩机会的缩影。

“背篓少年”一战成名

王发“火”了。除了夺冠,还因为一组身背背篓上赛场的照片。

2022年8月底,在广州举行的2022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上,一名身背背篓的14岁佤族少年成为黑马,夺得U14组(14周岁以下)男单冠军。这名来自云南大山深处的男孩,皮肤黝黑、笑容憨厚,背篓里放着一副心爱的球拍,行走在赛场上,眼里有光,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背篓网球少年”。

说起背篓,王发笑了:“这个东西在我们家乡很常见。我感觉我背起来也特别合适!”

实际上,王发有自己的网球包,不过当天在赛场上,一个老乡特意将带来的竹编小背篓送给了他。

“好久没回家了!”王发觉得亲切,干脆把背篓背在身上,装球拍、毛巾等。

王发接触背篓比网球早多了。他出生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儿时,爸妈会用背篓背着他下地干农活。8岁以前,王發的世界里没有出现过网球,就连听也没听过。

直到有一天,王发就读的勐董镇中心完全小学,来了一个健硕高大的网球教练,就是如今带着他驰骋各个赛场的张晓洪。当年,有多年执教经历的张晓洪,想在大山里挑一批学网球的好苗子。

那是2016年,王发8岁,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当时,张晓洪让他跑圈、扔球,测试空间感和协调能力。鬼灵精怪的王发表现突出,一场测试下来几个项目都得了优秀。

张晓洪在沧源县挑了10个孩子学网球,包括王发。没过两年,他们就在云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一举夺得6枚金牌。而在2020年于昆明安宁市举办的中国网球巡回赛测试赛上,12岁的王发因为球风硬朗而崭露头角。

训练条件简陋,赢球赢来赞助

2022年9月15日,王发跟着教练来到浙江东阳,准备打一场友谊赛,切磋球技。

这是两年前的一个约定。2020年,在昆明安宁市举办的一场比赛上,因为没有年龄限制,王发和一位名叫王育喜的“忘年交”球友分在一个小组。从身高和力量上来看,王育喜感觉自己胜算更大,可王发以比分6∶2将他淘汰。

“真是没想到,这么一个小不点居然把我打败了。”彼时,王育喜接触网球已近10年。打完比赛,在去大理旅游途中,他越想越不服气,得知王发来自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便提前结束行程赶到昆明一探究竟。

到达现场,王育喜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出现裂缝的球场、打到起毛的网球、断了线的球拍……一堵80多米长的墙前,十几个男孩女孩一线排开,正对着墙练网球。一墙之隔,是几个集装箱改造成的宿舍,那是教练和孩子们住的地方。

那天,王育喜深受触动,当场决定赞助球拍、网球、网球车等一批孩子们急需的网球用品。仅网球,他就一次性赞助了50箱。

教练徐姣叶介绍,近两年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训练场地条件有所改善。孩子们本可以住到条件更好的宿舍,但他们一致选择,继续住训练场边的集装箱宿舍,方便训练。“每天推开门就能打球!”王发说。

练网球最费鞋子,尤其是男生。张晓洪说,王发从8岁打球到现在,一共穿坏了54双鞋。

其次是网球拍拍线。“一两天下来,拍线就断了。”徐姣叶说,刚开始教练会负责接拍线,后来随着断拍线的频率越来越高,他们就手把手教会孩子们,让他们自己上手。

训练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孩子们日常很节省,球鞋穿到不能再穿了才换,网球要磨得光秃秃了才换新的。到了外出打比赛时,孩子们个个都很开心,因为可以领到一副新球拍。

7个佤族孩子,6个拿过冠军

这几年,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在业内有了一定名气。当初挑中的10个佤族孩子,因各种原因离队3个,剩下7个,其中有6个拿过各个类别的全国冠军。

从大山深处走来,到夺得全国冠军,这些孩子们的网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刚开始,孩子们的父母没见过网球,更不知道它能为家庭带来什么。张晓洪只好给他们展示手机里保存的球员和奖杯的照片,加上学校老师帮忙做工作,才打消了家长的顾虑。

“孩子们我会照顾好,你们不放心随时来昆明找我。”张晓洪言辞恳切地保证,给家长们留下了联系电话和地址。就这样,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离家几百公里的省城昆明。

初到一个陌生环境,孩子们欣喜又好奇,可没过几天,就哭着闹着找爸妈。张晓洪带着他们来到商场采购零食和玩具,才算哄好。接下来的几个月,孩子们像玩游戏一样开始接触网球,慢慢从排斥到感兴趣。

却不料,第一年回家过春节后,10个孩子一个都不愿意来了。张晓洪只好赶回去一个一个做工作,最终有7人归队。

“不能强迫孩子们喜欢上一样东西。只有他们发自内心热爱,才会不计成本地去追求付出。”张晓洪说,基于这样的培训理念,多半孩子不到一年时间就主动融入这个有些好玩的“网球世界”,享受网球带给他们的乐趣。

每天6点不到,孩子们就自发起床来到球场训练,开始打墙、体能、速度等常规科目。有时候,一天下来,训练时间长达10个小时。因为长时间挥拍,王发的手上还长了一层茧。

可王发并不在意,甚至还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尤其是在2020年见到世界网球冠军李娜后,王发变得更加刻苦,常常给自己加练。

除了网球,教练团队还引导孩子们学习文化课,根据个人爱好给他们报古筝、书法等兴趣班。“网球只是一部分,我希望他们能有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张晓洪说。

如今,跟着张晓洪学网球的大山孩子已有20多个,除了佤族,还有汉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这就要求教练因材施教,找到最适合每个孩子的训练方法,释放他们的天赋和潜力。”张晓洪说。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新京报》)

猜你喜欢
佤族背篓球拍
借球拍
名贵的球拍
幼儿画刊(2022年8期)2022-10-18 01:43:54
黄牛背篓
小小说月刊(2021年9期)2021-09-23 18:23:22
白嘴角马的背篓
背篓 外一首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背篓人家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借球拍
买球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