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锋,吴焕春,王 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提高高校学科教育质量,强调内涵式发展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为此,《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了到2020年、2030年和21世纪中叶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1]为此,各省级政府积极采取相应行动,各高校也将其作为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参考,持续加强改革限制学科水平提高的体制机制。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目的是建立完备的激励约束体制机制,进而鼓励高校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公平竞争,强化学科建设目标管理,突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效,最终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评估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与激活我国高校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从而带动高等学校全面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和学科竞争力。
因此,在“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发展要清晰地知道自身的学科水平,发现现实中限制自身发展的原因,探索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优化体制机制,并找到与世界一流学科的水平差距。[2]“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质量评估由此成为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过程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学术界对一流学科的概念、特征、评价标准等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学科评估是由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延伸的一个特殊范畴,其以学科为客观的评估单元、以某一评估指标体系或价值标准评测某一时间段内的学科建设成效,从而为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供科学的参考。[3]在评价主体上,一般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第三方组织及社会组织等。在评价内容上,一般包括师资队伍情况、人才培养质量、学术声誉或影响力、科研产出和投入情况等。在评价方法上,当前主流的各类评价主体、机构开展的方法不一而足,主要可以归纳为定性方法、定量方法或二者相结合的方法,相应地,评价角度既有主观定性判断又有客观定量分析。
目前,大量的研究对现有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钟秉林等人提出了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的焦点是人才质量培养,以评估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多元参与的评估模式提高高校整体办学水平。[4]林梦泉等人提出了立体思维成效评价体系和二维结构成效评价体系模型构建的新思路。[5]史静寰提出了多维多层多元的评估模式,并指出了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三大原则,即价值观念、指标体系和政策实践。[6]王战军等人提出了学术实力评估与服务效果评估相结合,隐性内容评估与显性内容评估相结合,成长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过程性相结合的学科建设成效评估模式。[7]
同时,也有研究指出了根据我国国情建设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的重要性。张继平指出,我国急需建构一套能够融合中国高等教育实践与学科建设质量评估,且能够在国际中打造出中国教育品牌,契合本土高等院校实际的科学化评估评价制度。[8]朱冰莹等人认为对学科评价进行改革应从构建成长性学科评价模型、创新过程管理与弱化行政管控性三个方面入手。[9]可见,为适应新时代我国产业升级或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我国急需探索和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应我国科学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
董月玲等人以文献计量和AHP法为手段,构建了包括学术产出力、学术影响力、学术创造力与学术交流能力四个方面的29项评价指标对学科学术水平进行评估。[10]周春雷等人提出了全新SCAN指数,并证明了SCAN指数能够反映评估科研机构在学术网络中的相对地位,并预测评估对象的学科水平和发展潜力。[11]董政娥等人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从学科影响力、学科组织构造和科研论文产出能力等方向对东华大学的学科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12]李兴国等人将中国四大大学排行榜指标与ESI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3]
通过对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和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可以发现,当前的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学科排名的评估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学科评估模式。但如今,学科建设质量评估研究表明以学科排名为主要的评估方式在有效性和准确性上存在着重要问题。[13]学科评估的目的是推进学科可持续建设和学科长足的发展,其落脚点应在建设上,而不只是为了学科排名的高低:一方面,学科评估中的排名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入选一流学科;另一方面,学科评估的排名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学科从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获取的学科建设资源和费用。基于以上情况,政府部门和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极其重视学科排名,导致学科建设与学科评估出现不匹配的情况,高校也在盲目跟风提升学科排名的趋势中忽略了学科的实质发展水平,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13]具体来说,由于高校资源和学科深度有限,各学科无法在学科评估中做到尽善尽美,而一味地寻求学科排名的提升往往会导致学科建设本身脱离“建设”的落脚点,使各高校的学科发展同质化。同时,当前的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和指标设置大多忽略了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仅考虑学科历史和当前的建设成果,缺少对未来发展的评估。
目前,学科评估的评估指标大多注重结果性指标,而较少采用过程性指标,评估基本上采用各项指标的量化设计。例如,一级评估指标“师资队伍与资源”和“科学研究水平”都是定量指标,且是结果性指标。通过这些量化结果性评估指标只能了解科研成果产出状况,无法知悉学科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更难以预测和估计未来学科建设能达到什么水平。[14]“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同样以培养规模、就业率、国际国内学生比等定量、结果性评估指标为主。[14]社会、学校及大众仅看重评估结果或排名高低,相反,却忽略了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8]如果不能鉴别这些存在的问题,运用过程性评估从而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就无法真正提高学科水平,更无法建成世界一流学科。
从学科建设评估的指标体系来看,评估指标主要选取综合性指标,没有综合考虑到众多特色专业在学科专业设置、服务面向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特殊性。[14]同时,学科评估容易“绑架”学科,尽管提出了专门针对不同大类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但所属类别的一级学科都必须参加大类学科评估。然而,实际评估过程中会由于被评高校盲目追求评估排名和评估结果,采用停办评估结果不“理想”的一级学科的方法。这种参评方式将容易造成学科的趋同,不利于学科的特色发展及学科水平的突破。
在一流学科质量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选择符合自身学科特征的发展路径,在“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质量评估中找到制约自身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当前学科发展环境下,学科评估机制并不适应各层次学科的良好发展,仍需改善。许多高校的学科具有分类多元和结构复杂等特点,如果高校仅注重现有优势学科的发展,不建立健全整体学科建设制度和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机制,对高校学科发展乃至高校整体的提高都是不利的。许多学科划分十分不合理,人为造成学科的切割,既影响了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又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15]高校院系学科之间的学术团队和组织秩序是高校发展一流学科的基石,新兴交叉学科、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有些高校为取得“一流学科”将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科,形成学科之间抢资源和成果的恶性竞争,事实上造成了相关学科建设的切割和隔离。[2,16]这一现象致使学科和高校发展受限,难以产生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容易形成学科发展的不均衡,造成重点学科“强者恒强”的现象,破坏了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发展体系之间的良性发展。
在当前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各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与指标体系应将目光聚焦到学科水平建设上,评估学科整体建设的全过程,利用好学科建设质量评估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诊断和引导作用,从而推动学科的科学发展。
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一流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是未来学科评估和学科建设的研究热点之一。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构建结合第三方评估机构、高校和政府部门三方评估目的和评估方式的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通过参考国家政策并结合各学科建设评估模式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各高校的自身学科建设发展的水平阶段和资源情况,高校及其二级学院要共同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和评估指标体系,最终推动我国高校学科多元化、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要逐渐转变评估对象,即从单方评估对象转到多方评估对象。同时,要以国家政策和国家标准为参考,从现有国家标准中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学科分类,确保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科学性和可行性,探索符合国情和地方区位发展的学科建设方向。一流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要营造出鼓励创新、勇于试错、善于变革的学科建设氛围,提高高校学科质量建设的自主权和自评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确保高校成为学科评估和学科建设中的主体。
另一方面,在评估程序上,学科评估存在着内部、外部评估协同评估的趋势。高校内部评估有利于高校的自我改善,外部评估则要侧重维持学科建设标准、追求效率等目标。因此,内外部协同评估有利于提升评估的层级性,使评估结果更合理。同时,高校还要基于第三方机构的认证评估结果与自主评估进行对比评估,丰富评估内容,并建立政府、高校和第三方机构之间的评估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评估程序的合理性,扩大适用范围,为完善和实施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模式提供保障。
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指标设置应同时考虑学科建设策略和学科自身特点,参考现有的学科划分方法和学科学术理论成果。同时,指标设置也不能忽略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与学者的科研生态,而应给予学科在学科评估指标权重设置中的部分自主权,充分挖掘学科的优势和潜力。高校也应树立开放的学科发展观念,赋予学科一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和学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核心,将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与学科评估目标和学科建设目标进行匹配。一流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学科建设水平和计划的要求。例如,在人才培养类指标中增加用人单位评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评估指标,在师资队伍建设类指标中增加教学质量、教学声誉和课程教学质量等评估指标,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类指标中增加优秀学科文化、学科社会影响力等评估指标。本研究参考现有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学科建设质量评估的指标既要看结果性的成果、相关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监控学科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更要重点把握学科建设是否解决了制约学科发展的问题,是否针对学科建设中的难点、痛点建立了相应的应对方法及机制。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对学科质量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的评估体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未来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因此,学科评估与学科建设只有形成动态发展的关系,才能达到学科评估水平和学科水平,共同达到世界一流目标,为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迭代提供坚实的保障。
以学科排名为主要的评估方式在有效性和准确性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目前的学科评估大多注重结果性指标,而对过程性指标采用较少,评估基本采用各项指标的量化设计,难以指导各层次学科的良好发展。
为适应当前“双一流”背景下的学科建设,构建多方参与的学科评估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学科建设质量评估指标设置应考虑学科建设策略和学科自身特点,不能忽略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与学者的科研生态,指标既要看结果性的成果、相关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监控学科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