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中的企业参与:基于制度理论的视角

2022-11-10 00:51孙淑文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计划影响

孙淑文,王 勇

(西安财经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1)

一、引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显著提升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长期繁荣稳定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多方面发展和重大成就。党的十九大对共同富裕进一步做出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近年来,共同富裕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学者们主要从宏观政治、经济的视角出发,基于“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逻辑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入探讨,厘清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方向[1-2]。

企业是财富的创造主体和分配主体之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对于企业而言,共同富裕体现在企业与社会非利益相关者、企业与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内部三个方面[3]。近年来,企业在促进内部共同富裕的行动中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吉利汽车于2021年针对员工启动共同富裕计划,将3.5亿配股普惠万名员工[4];腾讯于2021年先后投入1000亿元实施“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与“共同富裕专项计划”[5];阿里巴巴将投1000亿元启动共同富裕十大行动计划[6]。然而,通过仔细阅读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学术界缺乏从企业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尚不清楚哪些因素会对企业内部共同富裕行动产生影响,以及这一行动在企业内部产生的作用及效果。由此可见,探讨企业参与共同富裕的前因与作用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企业视角出发探讨企业对员工实施共同富裕计划的驱动因素与影响效应。

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是其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决策,而企业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制度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度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外部制度压力对企业决策所产生的影响,学术界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制度压力划分为强制压力、规范压力和模仿性压力[7]。基于此,本文将以制度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制度压力对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的影响。此外,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因此同时关注这两个方面对于准确衡量共同富裕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企业内部,员工的分配公平是其对所获报酬公平性的感知,它是能够衡量共同富裕中物质富裕程度的关键要素[8]。组织承诺主要反应了员工在情感、价值观方面对企业的认同、归属、承诺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共同富裕中员工精神富裕的水平。因此,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对员工共同富裕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制度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制度压力对企业共同富裕计划的影响及其后果。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来源于经济学与社会学,学者们基于这两个角度分别对制度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指的是人为设计的能够使得双方之间互动结构化的约束,它强调了制度在企业的战略选择与行为表现方面的重要影响。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将制度界定为为社会行为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强制的、规范的、认知的结构与活动,它强调了组织如何顺应制度压力而表现出的趋同。随着学术界运用制度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影响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发现上述两种观点具有互补的作用,并由此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度观点,即制度既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其中,正式的制度主要体现为通过法律、法规等官方手段强制执行,对企业的违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和处罚,企业由此会产生强制性压力。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条件,包括价值观、习俗、文化等。非正式制度通过私人关系、社会网络关系等途径为企业带来了规范压力和模仿性压力,它们要求企业的表现是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符合社会的期望。规范压力来自社会信仰、价值观等,通过社会规范界定了企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由此对企业的行动产生约束性。模仿性压力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内化信念如何影响企业的行动[9],它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行动而对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做出反应。制度压力对企业的决策、行为表现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对制度的顺从有助于获得外界对其的认可、接受,增强其竞争优势。与之相反,当企业不顺从制度压力时,外界会对企业的表现产生质疑,甚至会怀疑其社会有效性。因此,为了在社会环境中获得合法性、维持合法性,企业服从制度压力所表现出的行动需要与社会的期望相一致。

学术界基于制度理论重点探讨了制度压力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绩效、创新、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等的影响。其中,在企业的绩效方面,学者们分别探讨了制度压力的不同维度对企业的环境管理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些研究表明强制压力对企业绩效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但是二者之间影响关系会因企业经营环境的不同而异。在国内的经营活动中,强制压力对企业的社会绩效[10]、环境管理绩效[11]、企业绩效[12]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在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中,强制压力会降低企业绩效[13]。规范压力、模仿性压力分别通过促进企业社会战略反应[10]、企业的环境公民行为[11]、企业员工社会责任行为[12]、人力资源本地化[13]提高企业的社会绩效[10]、环境管理绩效[11]、经济绩效[12-13]。在企业的创新方面,制度压力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意愿[14]。学者们重点关注了制度压力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强制压力、规范压力与模仿性压力正向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15-16]。具体而言,强制压力与企业的绿色创新战略、模仿性压力与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之间为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关系,规范压力与模仿性压力通过高管一般环保意识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战略[15]。此外,学者们还探讨了制度压力对企业接受创新性的影响,他们发现强制压力会提高企业客户对智能产品服务系统的接受度,而规范压力对它的影响为倒U型的关系,模仿压力正向影响客户采用输入导向的智能产品服务系统,而它对客户采用输出导向的智能产品服务系统具有U型的影响[17]。由此可见,制度压力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对于制度压力的服从整体上有利于其发展。

此外,另有一些研究将制度视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情境要素,关注了制度压力的权变影响作用。研究表明,规制压力、模仿压力增强了高网络密度与高管注意力聚焦策略、低网络密度与高管注意力分散策略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影响[18];强制压力、模仿性压力增强了管理层能力对企业环境责任的正向影响关系[19];模仿性压力、强制压力与模仿性压力的一致性减弱了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产品探索之间的正向影响关系[20]。

(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基于无产阶级运动的特点、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共同富裕的观点。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毛泽东于1953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强调了要使得我国农民大众取得共同富裕,并从国家实行的制度与计划等方面明确了共同富裕是逐年实现的[21]。邓小平在198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与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强调了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可以达到共同富裕[22]。江泽民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基于我国建立的收入分配制度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是阶段性的,可以鼓励部分地区与人民率先富裕,然后再带动其他地区与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3]。胡锦涛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角度强调全体人民通过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从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25]。根据近几十年来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建设共同富裕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术界从上述视角对共同富裕进行的理论探讨,均反映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表明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逐步富裕、全面富裕,但并不是平均富裕。

近年来,共同富裕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学术界目前主要基于宏观的视角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路径、测量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1,26-27],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内容,有助于政府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学术界对其进行研究的基础,是区别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重要依据[28],学者们分别从时间、程度、实现手段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内涵[2],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了探讨[1],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29]。尽管这些研究的视角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对于共同富裕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基本一致,明确和强调了共享发展成果、消除两级分化、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等重要观点[30],这些成果使得人们对共同富裕有了更准确、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学者们重点关注了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研究内容。目前,学术界主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实状况及相互适应关系,并着重关注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关联,从中探寻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条件和路径。学者们基于中国的国情对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31],并进一步指出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维持社会稳定以及注重社会公平能够有效解决贫富差距问题[32]。基于此,经济增长、发展平衡以及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被确定为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33-34]。基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学者们分别从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广度[35]、制度的包容性增长[36]等方面构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层面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十六项重要举措[32]。此外,学者们在借鉴日本、欧盟、美国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六条基本路径[27]。随着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影响力日益增大,学者们紧密结合中国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特点,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宏观经济一般性增长、均衡性增长、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揭示了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度设计思路和政策框架[37]。也有学者认为电商经济发展在实现农村居民共同富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解决农村居民就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从而促进了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实现[38]。

随着学者们对共同富裕内涵、实现路径的认识与理解程度的加深,共同富裕的衡量标准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国外学者们重点强调了发展与共享是构成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地域、时期、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异[42]。中国的学者们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总体富裕程度、发展成果共享程度为核心维度的共同富裕测度指标体系[1],从总体富裕和共享富裕两个维度测度了共同富裕发展水平[43]。与此同时,学者们还指出贫富差距也是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他们从富裕水平、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三个方面设计了共同富裕指标体系[44]。此外,学者们还从微观层面构建了衡量居民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包括就业与收入、社会福利、生活质量、健康状况、人力资本与精神生活等六个维度[28]。然而,当前关于共同富裕的测度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探讨,缺乏对其测度效果的检验,学者们针对这一不足之处从发展和共享这两个方面构建了共同富裕的量化方法,并通过收集二手数据对此进行了检验[45]。

企业是财富创造与分配的一个重要主体,它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此前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共同富裕的相关问题,忽略了微观的研究视角。近年来,学者们发现这一不足之处,他们开始从企业、员工等微观的层面对共同富裕展开研究。比如,罗润东和郭怡笛(2022)通过收集制造业的二手数据实证性地检验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员工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企业初次分配环节共同富裕目标的导向[46]。周翠俭和刘一伟(2022)基于共同富裕的背景,以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实证性地检验了社区内他人的慈善捐赠行为对居民的这一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揭示了奉献精神、生活满意度是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47]。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了企业向合作伙伴表现出的善意行为对促进他们共同富裕的影响[48]。然而,这些研究所关注的是企业与社会非利益相关者、企业与合作伙伴这两个方面的共同富裕,而忽略了企业内部共同富裕的研究。

本文为共同富裕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企业不仅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而且也是分配财富的重要主体,从企业的视角出发探讨企业参与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尽管学术界对共同富裕的研究高度重视,并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共同富裕面临的形势与主要问题,厘清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特点,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与路径等,为共同富裕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出发对其进行了探讨。然而,企业是创造财富与分配财富的主体,不仅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整体财富水平,而且决定了第三次分配的效率与效果。因此,从企业的视角出发研究共同富裕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微观层面的企业视角出发探讨共同富裕中的企业参与,弥补了现有共同富裕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共同富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弥补了此前共同富裕研究中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不足。目前,学术界主要通过采用定性的方法对共同富裕的内涵、面临的问题、路径等进行了探讨,本文基于学者们提出的共同富裕研究范式创新的思路[3],通过收集市场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实证性地检验了企业共同富裕计划的驱动因素与实施效果,提高了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与应用性,实现了共同富裕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与创新,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研究假设

(一)强制压力对共同富裕计划的影响

强制性压力来源于政治、法律、文化、市场参与者等方面,本文中企业所面临的强制性压力主要来源于政治层面。比如,政府在会议中对于共同富裕的强调以及来自政府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共同富裕要求的文件等。本文认为企业管理人员感知到的强制性压力对其在企业内部实施共同富裕计划有正向的影响。当企业管理人员感受到较大的强制性压力时,他们必须考虑如何满足压力来源方的期望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性[49]。来自政府强调的实现共同富裕要求的压力增加了企业参与、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提高了管理者在企业内部对员工实施共同富裕计划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与此同时,企业员工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的追求、企业普通员工对于他们与管理者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不满等也促使企业重视对员工实施共同富裕计划。

此外,强制性压力也使企业对员工实施共同富裕计划变得更加紧急。如果企业不对员工实施共同富裕计划,企业的普通员工以及社会大众会认为企业对员工收入差距及成长的问题等不够重视,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社会形象降低、声誉受损等,甚至这些负面的效应会被放大。当企业意识到这些负面作用时,更有可能考虑针对企业员工实施共同富裕计划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生存、发展与富裕。与之相反,当企业感知到强制性压力较小时,他们缺乏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从而降低了他们对企业员工实施共同富裕计划的关注与积极性。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强制压力对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有正向的影响。

(二)规范压力对共同富裕计划的影响

规范压力来源于历史积累和社会网络中成员之间可接受的互动,它是经过长期沉淀所形成的特定规范或非正式规则,包括社会信念、价值观和规范等[9]。规范压力对企业的行为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它通过界定企业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规范他们的行为,引导企业采取预期的行为以达到既定的目标,从而构建组织合法性。如果企业不遵守这些规范,那么它就会受到社会的制裁,从而丧失组织合法性[50]。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企业作为财富创造与分配的一个重要主体,政府和行业鼓励他们积极行动以助力共同富裕,形成了企业应当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的集体性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基于规范性压力会采取符合规范的行动积极参与共同富裕,从而避免遭受社会的制裁。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规范压力对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有正向的影响。

(三)模仿性压力对共同富裕计划的影响

模仿性压力来源于企业对所在社会网络内同行或竞争对手行为的感知[51]。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管理决策往往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他们通常会将同行或竞争对手的成就归因于其在当前环境下做出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可能会模仿那些他们认为成功的企业,采取与他们相似的决策以应对不确定性。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问题方面,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知名企业率先做出了示范,从企业内部开始针对普通员工实施共同富裕计划,制定了创新的管理制度,提升了他们的收入水平,缩小了他们与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从而更好地激励员工以及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些企业会因其对共同富裕问题的重视而提高了相对合法性。比如,吉利汽车于2021年向所有正式员工实施的配股计划、格力集团对员工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等。由于企业对普通员工实施共同富裕计划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避免竞争优势的丧失,保持决策的合法性,他们通常会关注这些处于领先地位企业的行为。当他们观察到这些企业在内部实施共同富裕计划后,会屈从模仿性压力向这些企业学习。综上所述,企业的模仿性压力促进企业对员工实施共同富裕计划。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模仿性压力对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有正向的影响。

(四)企业的共同富裕计划对员工公平的影响

分配公平是指个体将其在工作中获得的报酬与其投入的知识、时间、精力、努力等进行比较后的整体评价[52]。公平理论指出,个体不仅关注自己的报酬与付出之比,而且还会将此与他人的收益与付出之比进行横向的比较,由此获得对分配结果的公平感受。当个体认为获得收益的水平等于或高于其付出的努力时,或者自己的收益与付出之比高于其他人时,他会认为分配结果公平;与之相反,他会认为分配结果不公平。分配公平是决定个体态度和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因素,它对员工在企业内的组织公民行为、沉默行为、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创新活动等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绩效等。

企业针对员工实施共同富裕计划是企业对中央与国务院关于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号召的响应,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第一,企业通过从员工的收入增长、职业提升等方面设计创新管理制度(比如,普通员工持股、普通员工参加企业分红等),根据普通员工对企业做出贡献的大小而进行相应的奖励,实现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的同步增长,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层面的需要。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共同富裕计划的实施缩小了普通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在报酬方面的差距,从而提高了他们分配公平的感知水平。第二,在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后,普通员工会因为其突出表现而获得报酬的程度超过此前的水平,所以他们所得收益与投入之比会明显高于此前他们所得收益与投入之比,当前的情况与过去的情况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提高他们对于分配结果公平性的评价。第三,企业的共同富裕计划提高了员工被企业尊重、重视的感知,由此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对企业产生正面的态度。当他们以这种态度看待企业的报酬时,对企业具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往往容易放大报酬产生的积极效果,从而提高了他们对于分配结果的感知。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对员工的分配公平有正向的影响。

(五)企业的共同富裕计划对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

组织承诺主要体现为员工对组织在情感方面的承诺,即员工对他所在组织的认同程度,并将组织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52]。组织承诺是员工态度的重要变量,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企业的满意度、忠诚度、组织公民行为、员工创新行为[53]、工作绩效等。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有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组织承诺。第一,共同富裕计划的实施是企业在党的十九大对共同富裕做出的战略安排下针对员工所做出的行动,反映出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与国家层面倡导的共同富裕理念的相一致性,表明了企业带领员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态度。基于此,员工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在共同富裕中的具体策略与做法,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更好的处理,并对此形成良好的预期。当员工感知到企业重视带领员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时,会激起他们对企业的情怀,对工作的热情以及提高对工作的投入度,增强他们对企业的信心,将自己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密切联系起来,表现出对企业更高层次的认同与承诺。第二,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是企业对员工福祉关心的一种表现,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关爱与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会对企业心存感激,对企业产生积极、正面的情绪与态度,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得到了增强,由此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情感承诺。第三,企业通过实施共同富裕计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员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提高员工获得企业认可的感知水平,满足了员工的归属、自尊以及情感支持等社会情感的需要,从而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的情感信任程度,增强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情感联系与依附程度。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对员工的组织承诺有正向的影响。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文所使用的调研问卷分为两部分,分别需要企业的(高层、中层)管理人员(问卷A)和普通员工(问卷B)填写完成。其中,管理人员填写的问卷主要包括企业感知的压力、共同富裕计划实施等内容;普通员工填写的问卷主要包括企业员工感知的分配公平、组织承诺等内容。

由于本文的市场调研需要获得一个企业的两位受访者同时配合,增加了数据收集的难度,所以我们将正在授课的MBA班级学员确定为调研对象,要求他们完成并在其所属企业帮助发放另一份配对问卷。如果MBA学员不符合本次市场调研受访者的条件,那么要求他将调研问卷带回企业寻找符合要求的两个人分别填写,以此保证有效样本的数量以及问卷的填写质量。此外,我们事先告知MBA学员根据问卷填写的情况能够辨别出他们的态度,以降低他们填写问卷不认真的程度。

此次调研的过程如下:首先,我们在课堂上向MBA学员发放355份问卷A,指导他们现场进行填写,收回问卷A296份;其余的59份由他们带回企业寻找符合要求的人进行填写,收回问卷B46份。经过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检查,发现存在17份问卷填写的不完整、绝大多数答案选择了相同的选项等。此次调研收到239份有效问卷A。然后,向负责完成这239份问卷的学员发放问卷B,由他们带回企业寻找普通员工进行填写,共收回问卷235份,有效问卷218份。最后,我们将这218份问卷B与对应的问卷A进行匹配,形成最终的有效样本。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受访企业包括73家国有企业、占33.49%,107家民营企业、占49.08%,25家外资企业、占11.47%,其他类型企业13家、占5.96%。企业员工人数在100人以内的有57家、占26.15%,员工人数在101~500人的有96家、占44.04%,员工人数在501~1000人的有43家、占19.72%,员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有22家、占10.09%;问卷A的受访者在企业工作5年以内的有16人、占7.34%,5~10年的有87人、占39.91%,10~20年的有92人、占42.2%,20年以上的有23人、占10.55%。问卷B的受访者在企业工作3年以内的有65人、占29.82%,3~8年的有97人、占44.5%,8~15年的有43人、占19.72%,15年以上的有13人、占5.96%。受访企业所在地包括陕西、河南、浙江、江苏、广东、四川、山东7个省份。

(二)变量测量

本文所采用的调研问卷主要由7分制的李克特量表、单项选择题与填空题构成,受访者平均大约需要8分钟填写。其中,问卷中的李克特量表基本是来自现有研究中的成熟量表,本文根据具体情境在保证原意相同的情况下对措辞进行了修改,以确保问卷题项易于被受访者所理解。

强制压力、规范压力与模仿性压力参考Liang等(2007)的研究[7],每个变量均包括4个题项;共同富裕计划的测量包括4个题项,比如,“企业对普通员工进行了与管理者相似的激励(比如股权激励、分红等);企业通过努力解决了员工子女上学、就业的问题”。分配公平参考刘亚等(2003)的研究[52],包括4个题项,主要从员工所获得的报酬方面进行测量,比如,“与其他同事的工作表现比,我的薪酬待遇是合理”;组织承诺参考Meyer和Allen(1991)的研究[54],包括4个题项,主要从情感方面测量了员工的承诺,比如,“我觉得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我所面临的问题”。

此外,本文控制了受访企业的年销售额、企业规模(员工人数)、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这些问题在问卷中采用的是开放式问题,由受访者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三)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本文运用SPSS22.0和AMOS24.0软件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与表2所示。根据表1可知,所有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均超过了0.80,CR值也都大于0.80,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此外,本文中6个变量的AVE值分别为0.675、0.705、0.737、0.622、0.752和0.689,均大于0.50,所有测量题项的标准化负荷均在0.700以上,在0.0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收敛效度较好。根据表2可知,本文中任何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该变量AVE值的平方根,证明所有变量的判别效度较好。

表1 信度与效度分析

表2 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以及AVE值的平方根

(四)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文使用了三种方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首先,本文中的数据(自变量、因变量)由不同的受访者进行填写完成,能够有效地减少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其次,我们采用Harman单一因素检验方法对潜在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进行评估,将本文所有问卷调查数据中变量的测量题项放在一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解释变量变异所必须的最少因子数为6个。析出的6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80.92%,其中第一主成分解释了32.3%的变异量。由于没有析出单个因子,并且第一主成分不能解释大部分差异,表明本文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第三,我们还运用PLS分析进一步检验了共同方法偏差问题[7],研究表明实质性方法与方法方差的比值约为42∶1,并且很少有方法因子载荷是显著的。由此可见,共同方法偏差对本文的结果造成的影响并不严重。

五、假设检验

为了检验以上5个假设,本文分别以共同富裕计划、分配公平、组织承诺为因变量,以企业规模、企业资产、企业的性质为控制变量,采用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其中,为了确保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我们对企业的规模、企业资产这两个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企业的性质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回归分析结果:标准系数

(一)制度压力对企业共同富裕计划的影响

在表3的模型1中,放入了控制变量企业规模(GM)、企业资产(ZC)与企业的性质(FN),发现它们对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CPP)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86(p<0.05)、0.104(p<0.05)和0.134(p<0.01),说明GM,ZC和FN均对CP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模型2中,放入了自变量强制压力(RP)、规范压力(NP)和模仿性压力(MP),发现RP对CP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b=0.153,p<0.01),说明强制压力对共同富裕计划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即假设H1获得支持。NP对CP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b=0.216,p<0.01),说明规范压力对共同富裕计划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即假设H2获得支持。MP对CP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b=0.287,p<0.01),说明模仿性压力对共同富裕计划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即假设H3获得支持。由此可见,制度压力对企业的共同富裕计划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企业共同富裕计划对员工分配公平与组织承诺的影响

在表4中的模型3与模型4分别检验了共同富裕计划(CPP)对分配公平(DJ)、组织承诺(OC)的影响作用。在模型3中,因变量为分配公平(DJ),发现自变量CP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b=0.289,p<0.01),说明共同富裕计划对分配公平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即假设H4获得支持。此外,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控制变量规范压力、模仿性压力、企业的性质的回归系数也显著为正,而强制压力、企业规模与企业资产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在模型4中,因变量为组织承诺(OC),发现自变量CP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b=0.191,p<0.01),说明共同富裕计划对组织承诺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即假设H5获得支持。此外,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控制变量模仿性压力、企业资产和企业性质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强制压力、规范压力与企业规模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

表4 回归分析结果:标准系数

六、结果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制度理论从企业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共同富裕计划的影响前因与作用后果,通过市场调研收集到218份有效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不仅弥补了此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且也将推动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具体而言,本文检验了制度压力中的强制压力、规范压力与模仿性压力分别对企业共同富裕计划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共同富裕计划对员工的分配公平与组织承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企业感知的压力是其在企业内部实施共同富裕计划的重要驱动因素。企业感知的强制压力、规范压力与模仿性压力均会促进其实施共同富裕计划,而且模仿性压力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最大。第二,企业的共同富裕计划不仅能够提高普通员工感知的分配公平,而且还有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承诺水平。

(二)研究价值

本文关注了企业内部实施的共同富裕计划,基于制度理论探讨了其驱动因素,检验了其对员工分配公平与组织承诺的影响,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研究内容。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表现出的推进共同富裕并不相同,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是当代政治、经济环境下存在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关注哪些因素对它会产生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这一现象是近年来在共同富裕特定的背景下企业所做出的决策与行动,因此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数量不仅有限,而且研究的深度也不够深入。本文基于制度理论探讨了强制压力、规范压力与模仿性压力对企业共同富裕计划的影响,明晰了制度压力对其的影响作用效果,弥补了其影响前因缺乏的不足。此外,本文检验了企业实施共同富裕计划对员工感知的分配公平与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结果确证了它对企业的重要影响作用,不仅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研究内容,而且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论据。

本文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要立足所处行业,通过创新活动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与财富。员工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获得更多的财富。因此,企业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发展,重视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理念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活动之中,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会,提高其对市场进行预测和研判的能力,进而能够更准确地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了其经营效率与绩效,从而带领员工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企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的参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企业通过深入参与其中能够有效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促进共同富裕融入到企业的使命与目标之中。此外,企业要加强组织管理人员定期、不定期地集中学习国家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主题的重要讲话精神、政府的相关文件以及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等,帮助他们了解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与难点,不断提高和增强他们对共同富裕的重视和认知,从而能够更有效、更充分地将促进共同富裕的理念落实在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提高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参与的效率与效果。

第三,企业要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实施共同富裕计划。一方面,企业应适当提高一线员工的收入水平,制定与之匹配的相关制度体系。当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最高、最低收入的比例超过12时,低收入的员工会认为是不公平的,并且随着二者之间比例的提高,他们不公平的感知会增强。企业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物价上涨的水平,动态调整企业一线员工的收入,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要求以及员工家庭成员的能力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降低经济因素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企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明晰提高员工报酬在实现物质富裕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信息的公开透明性,体现程序公平性,警惕出现平均主义、搭便车等现象,更要避免为了缩小企业高收入与低收入员工之间收入的差距而采取强制降低高收入员工报酬的方法,从而打击了这些工作人员为企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导致矛盾与冲突转移到高收入员工之中。另一方面,一线员工工作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可替代性等特点,重复工作的增加会导致其产生自我减值的感知,由此引发焦虑与不安。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学习等方式提高员工的技能,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强他们对于企业以及所从事工作岗位的认同,降低他们对于个人资本减值的担忧。

(三)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第一,在数据收集方面,本文通过市场调研仅收集到横截面的数据,无法了解到本文中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是否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变化程度。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固定受访对象收集纵向的数据,对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能够更为清晰、准确地认识到制度压力对企业共同富裕计划执行的影响,以及它对员工感知的分配公平与组织承诺的影响作用效果。第二,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基于制度理论的视角探讨了企业共同富裕计划的影响前因,而企业高管人员的领导风格、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等要素也是影响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从这些方面探讨它们对企业共同富裕计划的影响。第三,本文将企业的共同富裕计划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进行了研究,未将其细分为不同的维度。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据此将企业的共同富裕计划细分为不同的维度进行实证研究,检验对它们的影响前因与后果的作用效果。第四,本文采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企业共同富裕计划的影响前因与后果,未来可以尝试采用多案例研究与大样本收集数据的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计划影响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美食网红如何影响我们吃什么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暑假计划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