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糖画的传承路径

2022-11-10 03:54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糖画技艺文化遗产

许 冉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宝贵文化资源。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1]糖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展现出丰富的民间艺术形象和民俗文化。2008年,成都糖画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地方的糖画技艺陆续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隆昌糖画2010年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确定为内江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桐梓糖画被列为桐梓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糖画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新媒体时代下,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形式对其进行传播,可以引起大众对糖画技艺的广泛关注与喜爱,将这项传统手工艺的生命延续下去。

一、糖画的概述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做成的画,既可观赏又可食用。它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汲取了皮影、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之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糖画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题材包括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鸟兽鱼虫等内容,可谓是妙趣横生。

(一)糖画的技艺步骤和售卖形式

一张桌子、一口熬糖锅、一把小铲子、一把小铜勺、一捆竹签,这就是糖画制作所需的全部工具了。虽然看起来是“雕虫小技”,但实际上却是一门高深的技艺,里面蕴含了历史、美术、蔗糖工艺等复杂的元素,操作时要求糖画手艺人要做到“快、准、狠”。

绘制糖画前,先要炼制糖片。将水与糖按一定比例放入铜锅中加热,轻轻搅动防止粘底。待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糖就达到合适的温度了。趁热倒在大理石板上,冷却凝固后,把糖片切碎后收入盘中保存。绘制糖画时,把糖片放入铜锅中用小火完全溶解,用一柄小铜勺舀出溶解的糖,要趁热一气呵成,运用抖、提、顿、放等不同手法在大理石板上倾铸出十二生肖、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各种线条饱满、匀称的造型。最后,再放上一根竹签黏合支撑。待糖冷却后,将糖画起下来,一件糖画作品就完成了。

糖画的另一大魅力还在于其售卖形式,即转糖饼。顾客在绘有各种图样的转盘上转动竹箭,箭头转向哪个图样,糖画艺人就做什么图样。转盘建立了指针与食物之间的联系,以抽奖的形式确保买家有得到稀有图案“龙”“凤”的机会,增加了抽中喜欢图案的快感。可见,少了转盘,乐趣也就少了一半了。

(二)演变过程

糖画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记载,明朝官宦之家新年祭祖,要溶就糖霜,印铸成糖狮、糖虎、文臣武将等人物造型作为贡品。因所铸人物形象俨然文臣武将,又以文官居多,故而时下戏称为“糖丞相”。清代,糖画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2]“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景。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对工艺进行了改进,汲取传统皮影艺术、民间剪纸的造型特征和雕刻技法,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糖画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生根发芽,并受到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具有了当地的特色。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好转,获取糖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糖果种类层出不穷,糖画也渐渐趋于没落。

(三)师徒制的传承方式

糖画技艺靠“口传”“身授”“体悟”的师徒制传承。掌握糖画的熬糖、浇糖等一系列步骤和手法,需要长时间练习;加上糖画收入不稳定、职业社会认可度低等现实问题,导致有较强传承意愿的人越来越少,糖画技艺的传承更为迫切。

二、糖画的传播路径

(一)构建媒体矩阵

1.发挥电视节目的优势传承糖画技艺

电视通过新闻报道、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声画并茂地传播非遗文化,潜移默化中向观众灌输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理念。比如纪录片以其生动的画面、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和生动精妙的语言,使人身临其境、回味良久。糖画所蕴含的民俗风情和传承人的故事是丰厚的“土壤”,缺少的是挖掘并传播好故事的技巧和能力。用纪录片讲好糖画传承人的故事,录制完整的教学视频,用多角度的镜头记录糖画工艺的关键手法等细节,可以打破师徒制小范围传播的地域限制,激发更多人了解和学习糖画的兴趣。

再如综艺节目拥有庞大的年轻受众,大多邀请在一定领域内有知名度的明星艺人,可以在节目中设置具象化的场景、道具或者游戏环节,将糖画融入营造的主题氛围中去,兼具社会价值和娱乐价值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例如天台赤城二小学,在此基地上建筑没有以矩形平面布局层层铺满,而是以一种略带圆滑的形态旋转一定的角度生长在基地内,保留了与旁边建筑的间隔空间,是一种很好的城市紧凑型空间利用。再从垂直方向将建筑拆分开来,最底层首先为以内向性的内院,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了升旗、集聚和玩耍的空间。环绕内院设置一层,并在拐角处进行架空处理,形成了学校的出入口。一层向上叠加标准教学层,内部的环形内廊联系了平面维度的交通。最顶部创造性地设置了200m的跑道,实现在狭小的场地中拥有运动场,同时又不占用地面空间(图1)。

2.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糖画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强弱关系理论,他将人际关系分为“强连接”与“弱连接”。“强连接”指的是人类在传统社会中接触最频繁的“熟人关系”,最有可能产生于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之间,[3]彼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沟通互动频率较高,对于意见的产生和行为决策有较强的影响力。

微信作为一款提供及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在中国是用户数量最为庞大的社交软件。腾讯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12.883亿,同比增长3.8%。其主要功能流通于熟人关系圈中,基于强关系链接下的微信传播对用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并不断更新其功能设置,如“在看”“视频号”等,更有利于借助稳定的社交关系传播内容。还可以通过开发小程序游戏、制作互动表情包等方式传播糖画。

以公众号为例,目前已有的传播糖画内容的公众号主体有官方的报业、电视台、县级融媒体、文旅单位及个人。例如,北京广播电视报社曾在2017年发布了一篇公众号文章,介绍了糖画的由来;四川文旅厅发布了《成都糖画——舌尖上的非遗甜》,图文并茂地呈现了糖画手工艺的制作步骤,列举了成都糖画的大货、小货、子子货、丝丝货等种类。还介绍了传承人将糖画与川剧相结合,创作的《水漫金山》《凤仪亭》等戏剧糖画作品,表现了丰富的川剧折子戏情节,其间的人物和故事情景非常逼真生动。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也介绍了这一以铜勺为笔、以糖液作墨的民间手工艺术,让糖画的魅力走出国门。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4]微博,另一款基于用户关系的社交媒体平台,可以结合节庆日、社会热点、时代元素,设置关于糖画的话题和标签,通过裂变式传播引发用户的讨论。如新华网微博在端午节报道了在重庆涪陵,非遗传承人用熬制好的麦芽糖制作出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粽子,把糖做成了舍不得吃的样子。

短视频平台提供的剪辑、特效和节奏感强的背景音乐等功能,有利于低成本、创造性地传播非遗内容。算法推荐机制能够精准地推送符合用户兴趣偏好的内容,将共同兴趣爱好的用户聚合起来。此外,直播实时互动的功能,满足用户的陪伴心理需求,也强化了“非遗”创作人之间、创作人与用户之间的黏性。如《参考消息》曾报道在TikTok上话题#sugar painting(糖画)拥有超过160万的播放量,并且视频的上传量与播放量还在增加。用户@yummylovefood上传了许多糖画人物画视频,这些人物线条流畅、生动形象,一衣一褶、一颦一笑栩栩如生。用户@charmingoriental制作的立体花篮糖画,每一处的尺寸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收获了数十万网友的点赞。外国网友纷纷赞叹不绝,甚至不少人跃跃欲试。在亲身尝试过后,网友们才真正感慨道:Not everyone can do it(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糖画)。

《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显示,2022年6月,微信视频号月活规模已突破8亿,抖音月活为6.8亿,两者有庞大的用户数量。且2019年4月16日,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另外,哔哩哔哩作为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涵盖了上千个兴趣圈层的多元文化社区。截止至2022年8月12日,发布在这三个平台上关于糖画的视频内容,其中,抖音、微信视频号统计点赞量(表1),B站统计点赞量和播放量(表2),数值不足一万的保留两位小数。罗列出同一主体发布在不同平台的同一视频,以显示由于各平台用户基数不同,平台之间点赞量不能直接做横向对比。其次,为了呈现糖画发布主体和相关视频内容的多样性,表格并非完全按播放量多少依次排序,而是筛选了部分作品。

表1 抖音、微信视频号传播糖画内容的部分作品信息统计

表2 B站传播糖画内容的部分作品信息统计

通过分析其内容和获赞数量,发现视频中的糖画制作精良,图案以中华文化符号和当下的流行形象居多,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其次,传播主体包括拥有庞大粉丝数量的博主、传承人等,各主体之间互动连接,使糖画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参与制作。

(二)实体传播策略

1.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部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部门与部门、组织与其成员的传播活动以及组织与相关的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6]组织传播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7]协会就是一种民间性的组织。组建协会有利于加强各地方传承人的联系,合力传播糖画技艺,使传承人不再单枪匹马、孤军作战。

比如,在锦江区文化局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第一个民间糖画艺人组织——成都市锦江区民间糖画艺术协会。协会成立初期,只有55名会员,经过不懈努力,在20世纪90年代,会员人数已经扩大到百人以上,遍布成都及其周边。[8]协会成立后,得到了多个部门的支持,组织了各项活动,给成员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从以前的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到如今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里定点出摊,还有交流学习、探讨技术、外出交流等,展示了手工艺人的技艺和才华,使糖画获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立足四川,走向全国,冲出亚洲”的口号,在国内外均得到高度评价。

2.全民参与体验式传播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的途径中去,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如糖画传承人进社区讲解糖画的历史、制作步骤、手把手教学;或者举办以糖画为主题的作文、绘画、演讲、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评选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又能加深大众对糖画技艺的了解,激发学习糖画技艺的兴趣。糖画第四代传承人、温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蔡美林曾远赴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表演制作糖画,成为四川省对外交流的特色名片。2018年,温江区东大街第二小学校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蔡美林受邀为学生们授课,详细介绍了传统民间手工艺“糖画”的历史与制作。如今蔡美林将糖画这门非遗艺术带进社区、校园,并在温江区文化馆公益培训班任教。

3.文化创意产品植入非遗元素

联合游戏、动漫、图书等文化产业,用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形式展现糖画。例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动画片《熊猫和小跳羚》有一集讲述了小动物们一起做糖画的故事。《中国糖画:观之若画食之有味》作为中国符号系列绘本之一,用流动的糖液作为封面,以图画和浓缩的文字介绍图案“龙”的制作过程。倘若我们快速翻阅绘本,那一页页的画面串联成一整个场景,仿佛把读者带回到了小摊位前,闻着甜甜的味道,接过糖画师傅手中的“龙”。歌词“以勺为笔糖为墨,万物皆可糖画作,转盘指针旋转着,祈祷转出最爱的……哪怕台上三分钟,十年功夫从不断,独具匠心精于业,中华传统代代传”描述了糖丝的细腻香甜、指针所指不确定性带来的趣味,颂扬了糖画技艺背后的工匠精神。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随着我国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各平台提供便利的传播条件,不同主体纷纷参与到传播糖画技艺当中。但由于糖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不均,各主体宣传的程度、频率也有所差异。宣传内容有同质化倾向,大体都是起源、制作流程、传承人等。碎片化传播可以,但传播不可以仅仅碎片化。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各种传播途径要汇聚成一股合力,线上线下系统化传播糖画技艺。结合时代热点和其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传播内容,加强对各种类型作品的审核与把关,确保优秀作品传播渠道的畅通。调动大众了解并参与传承糖画技艺的积极性,让糖画手工艺及其蕴含的民俗文化、工匠精神传承下去,使糖画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绚丽光彩的窗口,涵养更加深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糖画技艺文化遗产
糖画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Sugar Painting 糖画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糖画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