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传播
——从《芙蓉镇》改编看电影与文学的良性互动

2022-11-10 17:40武秋平
名家名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豆腐小说

武秋平 麻 静

一、电影改编的独特亮点与美学价值

小说所呈现的场景与人物形象更多依托读者的想象,但电影以其独特的视听画面呈现和演员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潜移默化中固化读者的想象,这不能说是电影带来的局限,而是电影形象为读者的想象找到了依托的载体。谢晋导演选择的《芙蓉镇》拍摄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永顺县王村,被称为悬在瀑布上的古镇,吊脚楼是王村的传统民居,多依山就势而建,为半干栏式建筑,高悬地面,通风性较好。荷花、荷叶铺满视线,这不正是古华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个芙蓉镇吗。导演谢晋也独具慧眼地挑中了青泥石板路,不仅体现了特有的环境年代感,还让秦书田和胡玉音的爱情之路有了基石。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内景戏其实是在上海电影厂摄影棚内拍的,为了使内外景统一、拍摄画面更加和谐,胡记客栈、秦书田家以及五爪辣家等所用木料都是从外景地的旧房子上拆下来专程运到上海的。而为了让胡记客栈天井里的一块石板具有自然风吹日晒的质感,使雨水打在上面能发出自然的韵律,置景工人打磨了十几天,追求画面的质感。从小细节的精雕细琢,足以看出谢晋对这部电影投入的情感。在演员的选角方面也有着特别的闪光点,有着健康的体态和小麦色皮肤的刘晓庆,外貌、身姿的确与“黑眉大眼、面如满月、胸脯丰满、体态动情”的芙蓉姐子十分吻合,时年32 岁的刘晓庆在那时已经经历了婚姻生活,与胡玉音已婚的角色更加符合。而眼白偏多的姜文在20 出头的年纪确实有点为“乐”而“癫”的“滑头样儿”。至于配角的选择也体现出电影的用心,高大壮实、小腹微隆、面色红润的祝士彬,与好吃懒做、整天动“运动”歪心思的王秋赦形象颇为相似,更有徐宁饰演的“五爪辣”,将身形丰腴,日夜操劳着家庭琐事,就连上地劳作也要“手牵一个孩子,背篓里坐一个孩子”的乡间劳苦女人的形象真实地呈现出来。电影《芙蓉镇》斩获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几项演技大奖,与导演谢晋犀利、独特的选角眼光密不可分。

仅仅是角色的呈现只能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还原,影片的成功还需要观众买账,需要有独特的亮点,比如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对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改编,通过重点刻画“大红灯笼”和“锤脚”两个独特情节,暗示了“得宠”与“物质享受”之间的密切关系,成为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点睛之笔,并很明显地与小说文本进行了区分。而电影《芙蓉镇》的剧本更是得益于谢晋与阿城的改编,在将小说《芙蓉镇》改编成电影之前,谢晋曾召开剧本研讨会,商讨如何进行小说文本到电影画面的改编与呈现,如何能在立足文本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创新性的价值和独特的亮点,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是很常见的事情,是升华还是破坏,着眼点就在于电影剧本如何改刀。电影剧本首先立足于结构层面上,力求与小说的结构神似,这一点主要归功于编剧阿城的建议。古华的《芙蓉镇》全文约17 万字,文本时间跨度十七年,电影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做不到亦步亦趋地跟着小说走,需要运用电影形式独特的画面语言来展现时间、空间。有了结构上的改编原则,更重要的就是针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小说没有具体指出人物的好坏之分,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人物的典型性格,电影改编就要抓住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要赋予形象以灵魂,而不是单纯地定义正面角色与反面形象。《芙蓉镇》之所以成功,并不是抓住了时代典型,而是通过娓娓道来的叙述,展开一个时代的缩略图,引发读者对这一时代的思考。电影更应该站在宣传的角度,深度挖掘文本中的时代内涵,通过合理的叙述节奏,面向观众,输出文化价值观念。针对小说主题的把握,电影团队希望站在更高的格局上把握电影主题,尽力摆脱传统眼光对这部小说的局限,避开题材上狭隘的视角,将人物置身湘楚特有的风土人情中,用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歌颂人性中善良和美好的一面。电影《芙蓉镇》切实地遵循以上改编原则,力求精神层面的价值升华,电影叙事远不同于小说叙事,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

电影《芙蓉镇》相较于小说的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叙事结构也做了很大程度的调整,政治隐喻较小说也暗示得更加隐晦。作为典型人物的谷燕山在与黎满庚喝醉酒回家的路上,小说中用直白的语言写出他对李国香的谩骂:“你把镇子搞成什么样了?你有胆子就和老子站到街上来,老子和你拼了!”电影中对这段呈现出的场面则是震撼心灵、直击人心的。谷燕山在漫天大雪中高声叫喊:“完了,完了,完了!没完!没完!没完!”重复性使用词语,并将各家各户的窗户当作碉堡,摆出拿冲锋枪扫射的姿势,试图重现以前自己在战场上奋力杀敌的场景。电影此时辅以战争场面的轰炸声、子弹声的背景音效,将一位昔日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鲜明、深刻地刻在观众心上,更深层的内涵则是一位在战争年代可以武力击退敌人的战士,面对和平年代国家的政治运动和所谓的阶级敌人却无能为力。这是电影赋予谷燕山这一人物形象的升华,通过这段情节,也交代出谷燕山当年的英勇事迹,丰满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是对小说深层意蕴的深度挖掘。

李国香这个人物,人如其名,估计古华在创作时,颇有些让她在运动年代“国色天香”的意味,作为一名女性,李国香的出现改变了读者内心男性在政治上翻手云覆手雨的固有观念。这也真实地揭示了那个年代官员内心的私心,李国香对胡玉音的迫害以“运动”为由,实则却以羡慕嫉妒为根,李国香对于胡玉音有外貌、生意盈利以及异性吸引程度方面,有着深度的嫉妒。相较于小说中国营饭店与米豆腐坊之间的暗自较量,电影中添加了这样一个特有的桥段,秦书田十年劳改期满,乘船归乡的甲板上遇到了赶着去省里结婚的李国香,当时的李国香已经成了李处长。电影也许是想在结尾完善一下李国香的人物形象,李国香用“同志”来称呼秦书田,并对曾经的所作所为有着一丝悔意。但她对曾经迫害过的秦书田甚至毫无印象,说明十年间里她都未曾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悔过,侧面反映出她内心的冷漠与坚硬。她对迫害似有似无的悔意对秦书田来说,已经于事无补,于是忠告她“安安静静地成个家,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和他们过不去,他们的日子也容易……也不容易啊”。

小说的结尾胡玉音成为青石板街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秦书田成为县文化馆副馆长,看似胡玉音与当年的李国香一样,终于成为国营企业的员工,秦书田也官复原职干起了老本行。但谢晋给了电影一个不一样的结尾,电影开头芙蓉姐子和黎桂桂忙活着给客人盛米豆腐的场景是一个充满邻里人情味的小镇风俗场景,充满着浓浓的湘西气氛,是影片前期最为温暖的场景。电影结尾秦书田放弃了文化馆的工作,与胡玉音开了一家米豆腐店,当年来吃米豆腐的客人又都回来了,疯了的王秋赦敲锣路过,胡玉音也给他盛了碗米豆腐。开头、结尾两个场面的呼应,正是对这些年“运动”后世事变迁的诠释。这也是电影《芙蓉镇》对人情美的呈现。

二、浓郁的湘楚民俗文化传播效果

沈从文的《边城》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呈现给读者,古华的《芙蓉镇》同样用娓娓道来的故事将湘楚民俗展现在读者眼前。勤俭质朴、淳厚自信的风尚性情孕育着湘楚区域独特的民俗风情。电影《芙蓉镇》为了展现出湘楚文化的精髓,不仅在外景的选择与布置上花费心思,电影的配乐也融入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中选取改编自嘉禾民歌的《半升绿豆》作为开场曲,歌词十分贴近女主人公胡玉音的辛勤劳作的生活,扣合了做米豆腐出身的人物形象,胡玉音的生活就是围绕米豆腐展开的。如“半生绿豆选豆种,我娘养女不择家”等。词曲间胡玉音豆腐西施忙碌的身影呈现在荧幕上。又将秦书田编写创作的《喜歌堂》作为插曲,一方面贴合了“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对民俗民歌的传播。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学表现形式,《诗经》中的诗篇大多是反映人们生活劳作的,嘉禾民歌则着重表现人们的婚姻嫁娶活动,将闺阁女儿的心态灵活、真实地呈现出来,不仅有着很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同时也有着深厚的音乐审美价值,成为学界研究民俗学的重要载体。作为当地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怎能不抓住这一文化传承的机会?小说更是在开头就将这一民俗清晰直白地进行了说明。

原来芙蓉镇一带山区,解放前妇女们中盛行一种风俗歌舞——喜歌堂。不论贫富,凡是黄花闺女出嫁的前夕,村镇上的姐妹、姑嫂们,必来陪伴这女子坐歌堂,轮番歌舞,唱上两天三晚。

嘉禾民歌在小说中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因素,秦书田因成功改编《喜歌堂》被划成了“右派”,但他的生活中依旧充斥着民歌的声音,与胡玉音相爱时会唱,陪胡玉音扫大街时会唱,歌词一一对照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喜怒哀乐。

与卤水点豆腐的豆腐不同,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的湘西米豆腐是湖南湘西土家族的一种传统小吃,辅以辣椒末、香葱等配料十分受欢迎。《芙蓉镇》不仅有对民歌的呈现,也少不了米豆腐这个要素,米豆腐作为线索隐喻人物的生活轨迹,为影片增添了地域细节。胡玉音和黎桂桂制作米豆腐发家致富,也因米豆腐被定为富农婆,此后米豆腐的消失,暗示着胡玉音失去生活的希望与动力。直到她与秦书田相爱,米豆腐才再一次出现,体现出这时的她重拾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嫩滑洁白的米豆腐象征着当地人民对生活的渴盼与希望,是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寄托,同时也是当地民俗风情的温暖呈现。正是由于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使这个湘西边陲小镇闻名天下,由普通平凡的王村改名为芙蓉镇,并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这是电影对湘楚民俗文化有效的传承与传播。

三、电影与文学间的良性互动

古华的小说《芙蓉镇》获1982 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对比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魏巍《东方》、姚雪垠《李自成》、莫应丰《将军吟》宏大的构图和叙事,《芙蓉镇》将芙蓉河边的小镇故事用柔和的笔触娓娓道来,故事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民苦痛与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但作者用强大的人文关怀隐晦了其中种种残忍的场面,读者在作品中欣赏到的更多是边陲小镇政治运动年代的民情风俗。小说1981 年11 月出版第一版,1983 年7 月第二次印刷,总计94500 册。

1986 年谢晋将《芙蓉镇》改编成电影并搬上荧幕,造成轰动。中国电影第七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最佳音乐、美术、道具等各类奖项几乎全被《芙蓉镇》剧组囊括,充分体现了这部电影在艺术上的价值。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将影片着重表现的20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政治风云变幻和反思情怀传播开来,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在国际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影片获得第26 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以及捷克戏剧家协会评委奖,第三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这些都说明电影《芙蓉镇》的传播力以及深远的传播效果。

作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以及其他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体,大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受到读者接受能力的影响,搬上荧幕的电影对接受能力有限的普通群众来说,是一个良好的还原与解释说明。电影《芙蓉镇》因其在突出人性的柔和叙述中讲述了中国特定历史年代的政治运动与人民的生活,细腻又激烈地描写了如何在动乱的环境中保持纯粹的人性。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并存,浑然天成,是一部谢晋式“哀而不怒”的电影。上映三十多年,至今仍有许多观众下载观看,目前已经从164分钟删减至129分钟,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在豆瓣始终有高居9.1 的评分,评论过万条。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改编得极其成功的影片,这也验证了不同表现形式并不一定会冲击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观和内涵,反而会从另一面升华其价值。

四、结语

大量文学作品陆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不仅是文本价值的另一种体现,同时也重新吸引了读者的目光。目前读书量并不丰富的国人,极有可能通过改编的电影作品产生对作家的兴趣以及对文学原著的兴趣,从宣传角度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读书活动的一种宣传呢?本文粗略地从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方面研究了电影《芙蓉镇》的改编,电影中还有画中画和全镜头等电影独特拍摄手法对画面诠释方面的作用,还需另外集中研究。

猜你喜欢
豆腐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二十五,打豆腐
豆腐睡莲
文学小说
家常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