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宇
海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在他短暂的诗歌生涯中,他的短诗最为人熟知,但真正使海子的诗歌地位得以确立的却是他后期创作的,包括《河流》《传说》《但是水、水》以及《太阳》七部书等在内的长诗。燎原曾说:“海子以他卓越的抒情短诗,以他脱离于一个时代群体诗歌方式之外的卓越的抒情短诗,活在一个时代的诗歌记忆之中。如果没有《太阳》七部书,他虽然仍是一个天才性的抒情诗人,但却是一个天才性的少年抒情诗人。他将缺乏那种坚实宏大的大盘底座的支撑,缺乏那种从一个成长性的少年抒情诗人到一个具有恢宏胸廓的集成性诗人的辉煌气象,他将只能使人惊奇而难以使人震撼。”《太阳》七部书由七首长诗组成,分别是《太阳·断头篇》、《太阳·土地篇》、《太阳·大札撒》(残稿)、《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 》、《太阳·弑》、《太阳·诗剧》以及《太阳·弥赛亚》, 而本文所要探索的就是在《太阳》七部书中位列第二的《太阳·土地篇》。
长诗分为十二章,依照顺序分别为第一章“老人拦劫少女”(1月,冬),这里的“老人”指的是“情欲”和“死亡”,“少女”指向“人类”;第二章“神秘的合唱队”(2月,冬春之交),这个“神秘的合唱队”的成员包括“雪莱”“梭罗”“陶渊明”“韩波”“马洛”“庄子”等人,诗人认为这些人活在原始力量的周围,他们都对“抽象之道”和“深层阴影”有着共同的向往;第三章“土地固有的欲望和死亡”(3月,春);第四章“饥饿仪式在本世纪”(4月,春),这里的“饥饿”指向人的物质和精神欲望的缺失;第五章“原始力”(5月,春夏之交),这里的“原始力”指的是“对生命力(原始力在人身上的一种变异投射)的一种极端体验的大抒发即人的一种极端心理情景的大抒发”;第六章“王”(6月,夏);第七章“巨石”(7月,夏);第八章“红月亮……女人的腐败或丰收”(8月,春秋之交);第九章“家园”(9月,秋);第十章“迷途不返的人……酒”(10月,秋);第十一章“土地的处境与宿命”(11月,秋冬之交);第十二章“众神的黄昏”(12月,冬),喻指神性消逝,人类自我意识觉醒后精神却进入困境的状态。
自然界的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十二个月又被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配。诗人在诗歌的每个章节后面标注着月份和季节,有意识地自冬季出发又在冬季结束,形成一个完整的圆,体现出了四季周而复始的轮回规律。而每一个章节讨论的内容又是生存于其间的人类的生命和精神状态,因而这个圆又在喻指人类的生死转化。这些诗歌章节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生命与人类生命的隐秘联系。诗人曾在《〈诗学:一份提纲〉·〈辩解〉》中这样说道:“四季的循环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景色,土地景色和故乡景色。更主要是一种内心冲突、对话与和解。”这段话又揭示了自然规律除了与人的生命发生关联之外,还与人的内在精神相互交织。可以看出,这部作品试图对人类生存本质进行探索。胡书庆认为,“这绝非一部传统的借景抒情性的作品。这是一部具有浓厚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充斥诗中的各种物象或可说都象征或暗喻着在世界中起作用的某种力量。”而这些极具象征主义色彩的物象正是探索《太阳·土地篇》创作特色时的研究重点。
“在《美学》第二卷中,黑格尔认为象征作为一种特殊的表征符号,它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并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也就是说,象征这种表征符号侧重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其内在隐含的指向更大范围的意义。这一点在诗歌的意象中最能体现。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自古就有。然而传统诗歌中的意象较为单一,且诗人之间重复使用的情况比较常见,久而久之,意象隐含的意义逐渐被固定下来,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读者理解诗歌,但也使得诗歌的内涵变得浅显,而且被固定的含义附着了先入为主的情感色彩,这样容易导致读者的审美体验被破坏。在这部诗歌中,诗人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象征传统,并在其中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即使用了不同于以往的动物意象以及将这些意象赋予生存本质的内涵,使读者从已有的审美经验中解放出来。
从第二章“神秘的歌咏队”之“第一歌咏”开始,诗歌中开始陆续出现“豹子”“鹰”“马”“羔羊”“骆驼”“公牛”等动物意象。诗人在《〈诗学:一份提纲〉·〈辩解〉》中这样解释道:“豹子的粗糙的感情生命是一种原生的欲望和蜕化的欲望杂陈。狮子是诗。骆驼是穿越内心地狱和沙漠的负重的天才现象。公牛是虚假和饥饿的外壳。马是人类、女人和大地的基本表情。玫瑰与羔羊是赤子、赤子之心和天堂的选民──是救赎和感情的导师。鹰是一种原始生动的诗──诗人与鹰合一时代的诗。”诗人结合动物本身的特点,用其来指代抽象化的词,这在诗人前期的抒情诗中也是很少见的。动物存在于地球的时间远长于人类,进化论认为,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人的身体以及精神内部还保留着尚未进化完全的动物性质。抛开文明道德和精神追求,人与动物在本质欲望上存在共同点。因而用动物意象来指称人类的欲望,是触及本质的做法。诗人想要写出“真正的史诗”,就像黑格尔说的“象征”要暗示普遍意义一样,“史诗”当中意象的选择要带有回归本质的特性,要有不同以往的普遍性内涵。
使用这些非常规的动物意象,除了内涵有耐人寻味的特质外,从诗歌语言来看,其陌生化效果也是惊人的。与诗人前期诗歌中的“风”“云”“麦地”等意象不同,这些动物意象在以往的诗歌中很少被人使用,因而含有的先入为主的情感色彩不多。一个意象离人们的常规诗歌阅读经验越远,也就越能使人获得更加强烈的审美感受。
动物意象的使用契合诗人的“史诗”追求,蕴含着“世界诗”的文化内涵,也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别具一格,是诗人值得重视的创作特色。
首先,在第一章“老人拦劫少女”中,诗人提到生存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情欲”和“死亡”。“情欲老人,死亡老人 一条超于人类的河流”,这一句指出了“情欲”与“死亡”是先验性地存在于人类的生命中。而他们“拦住了”并最终“占有了”人类少女,“人类少女”只能“欲哭无泪”,毫无办法。这体现了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在面对情欲和死亡的降临时,无辜又无奈的处境。
其次,在第二章“神秘的合唱队”之第五歌“咏雪莱”中,诗人通过“天”与“雪莱”的对话向我们隐秘地传达了生存过程中要面临的肉体困境,以及精神追求的意义。“天”这样说道:“……生存是人类随身携带的无用的行李/无法展开的行李 ──行李片刻消散于现象之中/一片寂静/代代延续。”相较于天的恒定而言,人类的生存着实短暂,甚至到了片刻就会消逝于现象之中的地步。这种状况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肉体如此脆弱无用,人只能重新寻找另外一种物质来使自己的生存价值在时间浪潮的淘洗中尽可能地保留下来。于是“雪莱”说道:“只有言说和诗歌/坐在围困和饥馑的山上/携带所有无用的外壳和居民/谷物和她的外壳啊/只有言语和诗歌/抛下了我们/直入核心/一首陌生的诗鸣叫又寂静。”这个物质就是诗歌。在“肉体的人”消亡以后,“精神的人”即人的精神思想还能够通过诗歌等在内的艺术形式保存下来,代替“肉体的人”在时间洪流中存在得更久。
接着,在第四章“饥饿仪式在本世纪”中,诗人谈到了“饥饿”即人的肉体欲望和精神追求之间存在的抗衡,这是人的原欲在现代社会的异化,也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的本质矛盾。诗人将人的生命比作车子,他说:“……驾车人他叫故乡/囚犯就是饥饿/前后左右拥着绿色的豹子/浑浊/悲痛而平静/奔向远方的道路上/羊毛悲痛地燃烧/那辆车子仿佛羔羊在盲目行走……”“羊毛燃烧”喻指神性的不断消逝,人类在欲望的困境中盲目前行,指明了题目中的“本世纪”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
最后,在第十一章“土地的处境与宿命”中,诗人又以叙事诗的形式写出了人所在的生存环境——土地的处境。婆罗门的女儿经历了丧失全部亲人、改嫁、暴力、野蛮习俗等种种残酷的迫害,最后在机缘巧合下,通过野狗的帮助从坟墓重返地面。诗人在诗歌结尾点明主旨:“这女人就是大地的处境”,意在揭示在神秘的生存规律面前,生存环境同生存者一样,都是无助而又脆弱的。
诗人通过诗歌将人类在生存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一一展现,使人类更加靠近生存本质,更进一步看清生存真相。
海子作为一位在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中成长起来的诗人,他的诗歌精神中蕴含中国的文化内涵。而他的诗歌成长环境处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各种思潮十分活跃,外来的新思想如存在主义等又给诗人的诗歌精神添加了不同的色彩。如金松林所言:“……前者使他的诗歌始终流泛着农耕文明的光芒,而正是后者,将海子的诗歌引向了一个更高的普世主义的维度,即对理性化世界的批判以及对生存意义的诉求。”后者显然程度更深,因为这不仅是海子个人的诗歌理想,也为中国当代新诗“打通了与国际诗坛的联系”。
诗人在第二章“神秘合唱队”之“第六歌咏”的标题下方又标注了一个副标题:“种豆南山——给梭罗和陶渊明”,这里的“梭罗”就是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之所以将两者放在一起来谈,是因为二者都曾避世而隐于山水。不过,诗人对二者相似的行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重趣味,梭罗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诗人表示后者的态度就是自己的诗歌理想。而纵观整部《太阳·土地篇》,诗人也确实将自己的诗歌理想付诸行动,在字里行间表现对人类生存的关切。
在这部分中,诗人写道:“……梭罗和陶渊明破镜重圆/土地测量员和文人/携手奔向神秘谷仓……”。这里的“破镜重圆”表明了诗人内心隐秘的诗歌情怀。诗人曾在自己的诗歌中大量书写“麦地”,这个“麦地”于诗人而言,就像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诗人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因而它始终存在于诗人的诗歌情怀之中。而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人人怡然自乐的状态不同,诗人的“麦地”始终笼罩在一种生存性的悲怆氛围之下。而这又是其与梭罗相契合的地方:反思生命和生存,而不是为娱情悦目。因而这个“破镜重圆”说的就是来自东西两个世界的文明,在海子本人的诗歌生涯中相互交织的表现。胡书庆说:“纵观海子的诗歌创作,可以发现其所有意象群都集结在麦地——太阳这条中轴线上。这条缥缈鸿蒙的意象带在精神诉求上体现为东方回归自然的‘桃源情结’与西方终极关怀的宗教情结两条人类精神之轴的反向延伸与会合。”
受东方文明哺育的诗人又穿梭在西方文明的天空中,两种文明在海子的诗歌中交汇、融合,因而他既是一位民族性的诗人,也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
后期,因为诗歌观念的转变,海子开始考虑“真正的史诗”,其诗歌创作逐渐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色。他以诗歌为笔,以自然界的动物为意象,以东西方文化为诗歌资源,在《太阳·土地篇》中书写着人类生存之谜。时至今日,整个时代处在一种躁动不安的氛围当中,诗歌这种凝结了人类思想的艺术,既展现了生存真谛又具有安抚人心的力量,这又使得探索海子的长诗《太阳·土地篇》具有了重要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