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出版把博物馆带回家

2022-11-10 14:07
名家名作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中华博物馆文明

杨 华

一、博物馆中的儿童教育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博物馆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博物馆不再沉湎于对国宝的孤芳自赏,而是悄然褪去“老物件大仓库”的旧衣,开始走进大众的生活。特色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博物馆门前的长龙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加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增长至12亿人。从2015年开始,“公共教育”成为博物馆评级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促使博物馆更加开放和接地气。许多博物馆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资源,积极拥抱新技术,跨界、融合,增强互动,给予大众全新的体验。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青少年观众数量由2016年的2.2亿人增长至2.9亿人,成为博物参观的重要群体。孩子们蓬勃的朝气、旺盛的好奇心、童趣的审美,也让博物馆的面貌变得更加鲜活灵动、妙趣横生。

近年来,在国家的推动下,博物馆教育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馆校合作,建议将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机结合。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该意见从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等多个方面,对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载体的功能日益彰显。作为人类文明的缩影,博物馆凝结着民族和世界的文化精髓。博物馆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过去、理解当下,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与更广阔的世界建立联系。当下,博物馆也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青少年的教育中。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知识不断丰富和个性不断发展,帮助他们为适应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相对于学校,博物馆在各个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两者成为有效互补。首先,在教育逻辑上,博物馆学习以真实的感官体验为主导,是一种基于兴趣的高度自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移动中学习,近距离接触展品,目光引导至特殊之处,情景化地进行倾听和观察。学校学习则以课堂集体学习为主,有计划可持续地学习,重在掌握知识、关注理性和认知,强调情景化认知和结构化理解。其次,在教学和资源上,博物馆学习是自愿参与,参观者决定要游览的内容,参观者可反复游览常设展;而学校学习是有明确教育目标、教学计划的课程学习,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最后,在学习形式上,博物馆学习是不连续的学习、非正式的学习、体验式的学习;学校学习则是基于课程的学习、正式化的学习、受外部控制的学习。

总体来说,如今博物馆不再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的地方,展陈的设计和资源的开发,更多地利用高新技术和视觉语言等先进的表达手段。特别是在馆校融合的推动下,丰富多彩的博物馆资源,极大地提升了青少年学习的自主性,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在知识网络建构、通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博物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是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博物馆少儿出版物的开发及存在问题

博物馆和少儿出版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一方面,出版物是博物馆推进其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博物馆的展览资源是出版物内容的主要来源,“博物馆编辑出版的图书,具有可长久保存、可反复阅读、对受众影响深远的特点,能够扩大该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人们了解一个博物馆,往往不光靠亲临博物馆,还要靠其出版物去了解它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少儿出版的主体通常是专业的少儿出版团队,他们往往善于从儿童本位切入,了解儿童的阅读趣味,甚至有着更专业的策划和执行能力。双方的合作可以帮助博物馆将资源精准定位青少年人群,进而增加定位人群与博物馆的黏合性。

按照出版类型,博物馆的少儿出版物可细分为博物馆自主出版和与其他相关机构的联合出版。但不管哪种出版方式,都需要博物馆内在参与,这也彰显出博物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与出版吸引力。

(一)充分利用馆藏展品或者课程进行开发

《博物馆里的历史百科》系列(中国国家博物馆)、《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中国博物馆协会)都是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图片的纸上展览,听国宝讲述中国故事。8册的出版规模充分容纳了博物馆的常规展品,有着很强的资料性,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前者获得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中华读书报》“十佳图书”,后者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奖”。

《儿童历史百科绘本》系列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课程,该系列详细讲述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不同主题,以历史为纲,以文物为证,带领中国孩子认识自己的祖先,加深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以民族的自信面向未来的世界。该系列共9册,充满童趣的视角,《我们祖先的餐桌》《商贸,从贝壳到丝绸》《大河,我们的开始》《艺术,穿越时空之美》《科技,我们的发现之旅》《汉字一笔一画写文明》《服饰,打开祖先的衣橱》《音乐,流传千古的旋律》《我们怎样走遍世界》。《你好呀!故宫》是故宫官方的数字音频、视频系列课程,喜马拉雅线上有近5000万听众收听。出版是数字与纸媒的完美联动,以音频课程为蓝本,选用儿童喜欢的绘本呈现方式,从古代文化和经典传统文化两大方向,呈现“古人智慧”与“中国自信”。

(二)馆外专业少儿出版团队策划,博物馆专业审定

《漫画国宝》漫画博物馆学系列立足儿童视角,以“国宝访谈+百科漫画”的形式解读国宝及其背后的故事,有趣味的四格漫画和通关小考卷穿插其中,简单、幽默、精准地为孩子解读脍炙人口的馆藏珍品。《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以史家小学的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为基础编著而成,由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郑重推荐。通过生命、创造、尊重、规则、责任五大主题,用最具价值的馆藏文物,打开民族智慧之门;梳理历史发展脉络,讲鲜活中国故事;提供自主学习路径,激发读者的想象能力;阅古识今:穿越时空,转换角色,体味传统文化精髓。

目前,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少数几家博物馆在少儿出版方面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博物馆少儿出版的发展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型地方博物馆而言,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少儿出版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博物馆重视程度不够。有一些博物馆并不是独立运营,其运营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人员往往是兼职,缺少专业人员,更多地承担了展示窗口的作用,但对于扩展性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

2.儿童本位思考不足,研究水平高而面向儿童的科普水平有待提高。博物馆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了解一些心理学与传播学的知识,培养图书编写出版和科普能力,让博物馆的资源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以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

3.出版图书内容同质化,展品的介绍雷同,版式设计缺乏新意。要逐步实现从通用性向适用性和针对性的转变,博物馆可结合不断涌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挖掘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题材,满足孩子们无限的探究之心。

三、小型博物馆少儿出版物的尝试——“走向田野”系列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隶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是全国高校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展馆陈列面积1500平方米,藏品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原版古农书346部3000余册,也有古代农业生活和文化用品、古代农业作物和动物标本,还有国内和国外各类土壤标本:6000多年前的石器,7000多年前碳化的种子,8000多年前驯养家禽的骨骼等实物展品……可以说是一座“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依托高校资源有着较好的专业资源,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有教学任务的老师,要兼顾教学、研究和博物馆工作,所以除了常规展览外,无暇再去拓展更多的社会功能。又限于场地空间,接待能力也比较有限。

而此时,“走向田野”系列正处于策划初期。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作为专业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一直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挖掘,策划出版了中国地理科普知识百科漫画《大中华寻宝记》《博物馆里的历史百科》等畅销书,影响了千万青少年读者。随着挖掘的深入我们发现: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的传统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我国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要保护好中华农业文明的根脉。 然而,由于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如今的孩子们离中华农业文明田野越来越远。很多孩子饭来张口,却不识田间五谷;听惯了汽车的鸣笛声,却分辨不出优美动听的鸟鸣。他们的饭碗中常留剩饭,却不知每一粒粮食后面都有许多人的汗水和这片大地无私的奉献。 所以,我们特别策划了这套“走向田野”中华农业文明知识绘本系列。希望能用优美的图画和通俗的语言,带领孩子们“走出家门,走进田野”,去见识田野的美丽,倾听田野中的声音,全方位了解中华农业文明,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讲述中国农耕文化好故事。

但讲好农业文明毕竟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想要做好这套书,我们需要一个专业伙伴。就这样我们联系到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帮助下,编辑团队和作者团队详细了解了农业文明发展过程,同时组建了创作小组:文字作者、图画作者、编辑、活动策划、博物馆工作人员、农业专业教授和博士。在不断的磨合下,确立了四个方向。

(一)《大地的礼物》

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了种子的秘密。从改良野稻开始,到五谷、盐、茶,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大地以它无私的胸怀,满足了人类多样的需求。带领孩子们了解我国丰厚的农业资源,探索衣食住行的起源。

(二)《四季的流转》

以四季更替为线索,反映了冷热燥湿、斗转星移等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展示了自然界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奇妙与神秘。带领孩子们了解四季变换中的田野风貌,将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了解关于时间、自然和土地之间的联系。

(三)《五色的土地》

从中国多样的地理形态切入,介绍了中国多样的农业类型和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该绘本分别介绍了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文化习俗等,让孩子们跟随书中景物一起游览祖国,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四)《和谐的田园》

中国农业文明从一开始就科学地定位了天地人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而是和谐共存。本书从古人顺天时、应地利、促人和的理念讲起,用科普图片和漫画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展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让孩子从故事和互动游戏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好地理解“绿水青山”对发展的重要性。

这是一套专为孩子创作的中华农业文明绘本。图书以“故事+科普+绘本”的形式,全方位展现了中华农业文明,突出强调了儿童本位。从儿童的角度切入,用儿童感兴趣的语言及儿童喜爱的形式编排,既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中所做出的贡献;也结合孩子们当下的生活,引导孩子们走向田野,了解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一套面向未来的书,介绍了新型技术,倡导环保、和谐发展理念。除纸质图书之外,还特别增加了音频和视频的知识扩展内容,立体化地开发了项目,让孩子们拥有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写实的绘画风格展现了严肃的科普态度,巧妙的彩蛋设计提升了阅读的趣味。为了向孩子们更好地展现大自然的美,激起他们走向田野的兴趣,本系列采用写实的创作风格,图片注重细节,精准还原各种实物。原始村落、四季风物、各地物产……完全按照实物临摹描画,细节皆有出处。部分知识点采用了拟人方式,用漫画的形式趣味化地表达出来。每本书还配有多个互动游戏,排版设计灵活多变,色彩亮丽清新,给孩子们带来愉悦、轻松的阅读体验。

针对特定读者的多层次数字开发。近年来博物馆对数字化的投入不断加大,通过科技手段对藏品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也加快了脚步。但这些资源往往是通用性资源,较少特别针对少儿。图书的策划之初也将数字开发纳入其中,开发了音频故事会、视频小动画,让《原始人的一天》《小种子的秘密》《夏日音乐会》等绘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这些都是我们根据博物馆现有资源,针对孩子的心智特点,特备编写制作的,深受孩子们欢迎,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听到、了解到中华农业文明的相关故事。这些也成为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青少年科普的一个环节,有机会在博物馆里深度体验。

“走向田野”系列是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与专业少儿出版社一次成功的尝试。把博物馆内一件件单独的展品融入少儿科普主题的逻辑架构中,用绘本的形式、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向孩子们立体地展示中华田野风光的美丽、农业文明的精髓,以及现代农业的科技文明。对孩子认知农业、感恩自然、激发民族自豪感都有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这种影响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一代代的读者中持续传播。 同时在出版物的推广活动中,也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对博物馆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一举多得。

猜你喜欢
中华博物馆文明
漫说文明
博物馆
文明过春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