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言行中,更体现在他们的俭朴作风中。毛泽东一生十分俭朴,并将此视为修身齐家的一条基本原则,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这种高尚品德。毛泽东的这种行事风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的成长最早大都受到家庭影响。毛泽东出身于农民家庭,祖父辈为了生计煞费苦心,到了父亲毛顺生这一代,家庭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观,这与毛顺生带领一家人勤劳营家、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是分不开的。成长于这样的家庭,毛泽东六岁开始就已经会干零星的农活,还担起了家里记账的活计。毛泽东的母亲则是一位心地善良、宁愿吃亏挨饿也要接济贫苦人的善良女性,她对毛泽东的影响颇深。
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毛泽东从小就养成了勤俭的习惯。1910年,毛泽东穿着一身破旧衣裤到湘乡东山求学,受到同学中富家子弟的歧视,这虽让他“精神上感到很压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俭朴的风格。
俭以养德,德为业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十分注重磨炼自己艰苦奋斗的品格。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毛泽东的俭朴是出了名的。和很多同学不一样,他不讲究吃穿用,不坐人力车,更不会到戏院看戏。那时,师范学校的膳宿等费用由学校供给,他在一师学习的几年里,总共才花了约160元,其中的三分之一还是用在了订报和买书上。
学校里有一口水井,毛泽东坚持每天洗冷水浴。他说:“这是对一个人意志的锻炼,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和适应环境而生存的本领。”厚德才能载物,吃苦耐劳的俭朴作风奠定了毛泽东一生行事的基本风范。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毛泽东一直保持着俭朴的作风,即便有条件改善生活待遇,他也依然故我。
革命战争年代,物资匮乏,毛泽东穿的棉衣破了,身边工作人员劝他换一身新装,可毛泽东就是不同意。他说:“我不是已经有棉衣了吗?现在边区的条件还很困难,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我们应带头省吃俭用。我节约—件衣服,前方战士就能多发一颗子弹,这件棉衣虽然破旧了,但洗了好好缝补一下,还可以穿嘛。”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是毛泽东在“进京赶考”前对同志们的忠告,他如是说,亦如是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参加国事活动,需要穿得整整齐齐,但他的新外衣下面却总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在垫底。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生活用品十分注意节俭。他经常嘱咐工作人员,不要多买,需要多少就买多少,不能浪费。正因如此,他的生活用品总比别人的要“结实耐用”,即便是破损了也要在修补以后继续使用。在毛泽东的个人财务支出中,总能看到关于修补衣服、拖鞋等日用品的记录。毛泽东喜欢用牙粉,就是因为牙粉比牙膏便宜,而他的牙刷往往是变成了“不毛之地”才会被换掉。毛泽东的一件棉质睡衣一穿就是20年,后来由于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再也不能修补了,才带着满身“伤疤”光荣退休。毛泽东坚持“简单和适合自己”的原则,并没有完全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安排膳食,他没有为自己举办过生日宴会,过生日也无非就是多加几个菜而已。这些细节让我们领略到了伟人别样的简单生活。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毛泽东十分重视家风,更注重对家人的教育引导,希望家人不要沾染奢靡习气,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他希望子女通过劳动得以自立,把为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先是让毛岸英换上自己穿过的旧棉衣棉裤和用粗毛线织的毛背心、毛袜子,后来还让毛岸英从自己的住所搬到中央机关去住。当毛岸英跟他说吃的是中灶时,他生气地说:“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1949年10月,毛岸英要结婚,毛泽东高兴地问:“你们准备怎么办婚事啊?”在听到毛岸英说举办婚礼越简单越好、不花钱添置新物件后,毛泽东十分高兴地说:“不花钱办喜事,这是喜上加喜。浪费可耻,节约光荣,还是应该艰苦朴素。”
毛泽东除了对儿子节俭办婚礼表示肯定外,还十分注意防止子女在思想和生活上的特殊化倾向。对于还在读书阶段的李讷和李敏来说,在家里吃饭自然是改善生活的最好方式,但毛泽东不允许他们与自己同桌吃饭,这种看似无情的举动背后,是担心子女养成娇生惯养和搞特殊的不良习气的深意。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毛泽东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被特殊保护和关爱的对象,身边的工作人员曾为此辩解,但毛泽东严肃地说:“人哪,生活还是跟低的比有好处。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出息了。”毛泽东的俭朴家教让人由衷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