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杉杉,宫军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天津 300120)
慢性失眠是因机体睡眠异常而形成的疾病,其不仅可导致患者精神状态不佳,也可导致患者出现迟钝、焦虑、疲惫、精神不集中等异常心理,从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1]。西医治疗慢性失眠的主要药物为苯二氮䓬类或非苯二氮䓬类药物,虽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易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且伴随有较多毒副反应,停药后患者易复发[2]。中医将慢性失眠归为“卧不安”“不寐”“不得眠”等范畴,多与情志不舒、劳逸失调、饮食不节、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3]。针灸能充分激发小脑及大脑皮层的生理功能,可改善机体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脑循环和脑代谢,提高脑部血流速度[4]。本研究主要探讨针灸结合艾司唑仑片对慢性失眠患者的疗效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10 月—2021 年12 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慢性失眠患者14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符合中西医关于慢性失眠的诊断标准;临床调查资料完整。排除标准:由于外部因素导致慢性失眠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及造血系统等方面疾病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或备孕期妇女;合并传染性疾病者。根据1 ∶1 简单分配原则分为针灸组与艾司唑仑组,各7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n]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年龄(岁) 病程(年) 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针灸组 70 36/34 56.33±4.10 3.54±1.34 14/17/13艾司唑仑组 70 35/35 56.14±3.94 3.29±1.35 15/17/14 χ2/t 值 0.029 0.244 0.388 0.027 P 值 0.865 0.813 0.744 0.987
艾司唑仑组给予艾司唑仑(国药准字H41020215,新乡市常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治疗,2 mg/次,1 次/d,于睡前30 min 服用。针灸组在艾司唑仑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主穴:百会、神门、三阴交;配穴:中脘、内关、太白;使用0.25 mm×50 mm(苏州环球牌无菌针灸针),患者取仰卧位且暴露穴位,用75%酒精消毒,进针后进行补法,相隔10 min 行针一次,留针30 min后起针,每周治疗5 次。两组治疗观察4 周。
①疗效标准:痊愈为深度睡眠的状态,夜间睡眠时间≥6 h,醒后精神状态良好;显效为睡眠质量具有明显好转,夜间睡眠时间≥3 h,醒后精神状态尚可;无效为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存在加重的状态;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②睡眠质量:在治疗前后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量表由23 个条目构成,本研究主要调查入睡时间与睡眠质量这两个维度,分数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③平衡与日常生活功能:在治疗前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平衡与日常生活功能,Barthel 指数满分为100 分,BBS 量表满分为56 分,评分与患者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④血流速度:在治疗前后进行颅脑多普勒超声,使用2MHz 脉冲多普勒探头,监测患者大脑左椎动脉、右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针灸组总有效率高于艾司唑仑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治疗后PSQI 入睡时间与睡眠质量评分低于治疗前,且针灸组低于艾司唑仑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PSQI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PSQI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入睡时间 睡眠质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针灸组 70 2.73±0.21 0.76±0.03 2.82±0.08 0.81±0.04艾司唑仑组 70 2.76±0.33 1.32±0.03 2.83±0.26 1.43±0.12 t 值 0.153 6.304 0.034 8.724 P 值 0.902 0.021 0.987 0.003
两组治疗后BBS 评分与Barthel 指数高于治疗前,且针灸组高于艾司唑仑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BBS 评分与Barthel 指数比较[(±s),分]
表4 两组BBS 评分与Barthel 指数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BBS 评分 Barthel 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针灸组 70 22.30±4.11 36.42±2.54 45.30±5.55 72.40±3.45艾司唑仑组 70 22.98±3.43 30.24±2.83 45.10±4.32 64.40±5.15 t 值 0.208 7.822 0.254 8.999 P 值 0.845 0.006 0.843 0.001
针灸组治疗后大脑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艾司唑仑组(P<0.05);艾司唑仑组治疗前后大脑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脑部血流速度变化比较[(±s),cm/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脑部血流速度变化比较[(±s),cm/s]
组别 例数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针灸组 70 56.22±4.58 62.47±2.482 54.87±3.28 64.29±4.42艾司唑仑组 70 56.02±4.86 57.00±3.33 54.48±3.33 55.02±5.55 t 值 0.234 6.855 0.355 9.873 P 值 0.852 0.012 0.743 0.000
治疗后,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8.6%,高于艾司唑仑组的88.6%(P<0.05),表明针灸结合艾司唑仑片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分析可知:艾司唑仑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高效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物,具有患者依从性高、经济实惠等优势,但长期使用可使患者产生药物过度依赖,也伴有一定的毒副反应[5]。我国医学认为慢性失眠主要病机为脾胃失调、心神不安、心肾不交、肝胆失调等,在治疗上需要心神安定、脏腑调和、阴阳调和,多采用综合疗法。而针灸中诸穴位联合,共奏益气调血、补益肝肾、先后天同补,具有提升机体整体机能的功效。此外,针灸通过对穴位刺激,可引起脑内与调节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并通过脑电生物的反馈方式影响脑电活动,从而修复睡眠结构,达到促进夜间睡眠功能和恢复白天的功能,因此治疗效果显著[6]。
两组治疗后PSQI 入睡时间与睡眠质量评分低于治疗前,且针灸组低于艾司唑仑组(P<0.05),表明针灸结合艾司唑仑片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分析可知:艾司唑仑片可加强中枢神经内GABA受体作用,影响边缘系统功能,阻滞对网状结构的激活,具有镇静催眠作用。针灸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本研究所选择的针灸穴位中,配穴太白可健脾利湿、疏经通络;内关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中脘也可疏利气机、调补中气;主穴三阴交可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百会可安神定志、升阳举陷,神门可帮助入眠与调节自律神经,二者联合使用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两组治疗后BBS 评分与Barthel 指数高于治疗前,且针灸组高于艾司唑仑组(P<0.05),表明针灸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慢性失眠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互为因果关系,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病情恢复,可增加躯体疾病治疗的复杂性,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从而影响患者预后。人体睡眠质量受到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影响,针刺治疗可使得下丘脑内5-羟色胺增多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减少,从而起到平衡两者的作用;与此同时,联合艾司唑仑可通过加强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即γ-氨基丁酸而发挥作用,提高睡眠质量,进而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7]。
针灸组治疗后大脑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艾司唑仑组(P<0.05);艾司唑仑组治疗前后大脑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结合艾司唑仑片能提高慢性失眠患者大脑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分析可知,睡眠质量差可导致人体正常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如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大量增加,进而造成失眠。我国医学认为“阴阳调和,精神状态就会极佳,阳气太盛则会堵塞,造成精神状态下降”,慢性失眠的主要病位与肝胆脾胃肾等多种器官均存在密切的关联,而针灸可通过深感觉传入神经通道再刺激大脑皮层,扩张患者脑血管,改善因脑细胞缺血而引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血流量和血流变化,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预后[8]。
综上所述,针灸结合艾司唑仑片治疗慢性失眠患者的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大脑动脉血流速度及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