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 2022年设计节10大看点

2022-11-09 04:55编辑吴启军本刊资料
优雅 2022年11期
关键词:艺术家创作

编辑:吴启军 图:本刊资料

世界各地的设计节遍地开花,巴黎的浪漫、米兰的炙热、荷兰的先锋……不同城市向观众袒露的性格,潜移默化间成了人们对那里“设计”的印象标签。但如果要在伦敦设计节身上附着一个形容词,或许人们暂且还无法像面对其他城市的设计狂欢那样,做出即刻的反应。难被概括,反而成就自由。今年,迎来20岁生日的伦敦设计节以世界设计之都的感召力,聚拢了来自全球的新鲜创意,并用最炙手可热的“可持续”理念串联起分布全城的设计活动。本期《优雅》杂志从中整理出十件必看作品,与大家一起“云打卡”。

陈粉丸 “纸”上之艺

陈粉丸将中国民间剪纸与当代艺术结合,曾被媒体誉为“90后顶级剪纸艺术家”。作品以“纸”为媒,但并不局限于此。她积极探索艺术在公共场域的多维边界,试图与更广泛的群体对话。陈粉丸在创作过程中对西方卡通人物米奇等进行了带有“东方”视觉的合理想象。她用充满张力的线条,为米奇虚构出缤纷交错的脉络,彩色的线条在排列时模拟中医的“经络”概念,在展品中被分层、错落地体现,加强了作品的空间感。对于剪纸艺术,陈粉丸认为民间剪纸与年轻一代最大的鸿沟是作品里携带的价值观,因此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给传统剪纸一种新的生命力。陈粉丸作品强烈的风格也受到了许多时尚品牌的青睐,他们纷纷向她抛出橄榄枝,希望能够进行商业合作。

周育正 沉淀是一种人生态度

沉淀,是艺术家周育正特殊的创作方式。颜料透过水流产生颗粒物并形成断层,沉积物依照颗粒的特性进行排列,如此,便是周育正作品新的呈现方式。沉淀也是他过往生活的反馈,是他走过不同年龄段所积淀的生活感悟。“秩序性”融入了周育正的生活与工作之中,静而简的生活状态使他的人生节奏趋于稳定。在新的系列作品创作之前,艺术家往往会安排三至六个月的时间,用来思考是否要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艺术实践。周育正说,疫情以来,有秩序的事情逐渐发生改变。此次作品通过主观的方式进行具象的表达,他希望画面呈现出来的是立体的情绪,而非单独的表情,能让观者产生不同的感受。

陈英 绘画的游戏属性

陈英的绘画具有戏剧性和超自然的双重属性,将创造、破坏和转化的力量纳入到相互关联的画面之中。画面由色彩鲜艳的二维平面造型构成,并且具有延伸到观看者所处的实体空间的态势。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画面的控制能力。在表面的抽象画面背后,是陈英对于绘画工作和当下越来越明显的超工业审美泛滥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的观察。他敏锐地观察到绘画原作和其数字图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挤压了原本属于艺术家个人的创造和探索空间。这一现象引起陈英的警惕,并且于画面上得到了重点展示:陈英用看似简单的形象、直接的选色,实现与经典绘画技术的碰撞,从而形成作品的时间感和游戏属性。

刘展 再次照耀你

在过去的10年间,刘展以个人项目的形式举办过两次表达方式截然不同的展览,其创作手法逐渐脱离雕塑语言的经验。同时,不再聚焦针对消费主义的批判视角,开始关注社会命运与个人命运之间的交融与疏离的关系,创作变得更加多元化。“照耀你”是刘展恢复独立艺术家身份后的最新作品系列,这一系列将艺术家近10年来的作品分为3组,在不改变原本空间结构的前提下,以不同主题和形式的创作内容,分别镶嵌入3个既可以独立观看,同时又保持着上下文关联与内在逻辑的空间语境当中。这是一次雕塑作品的呈现,还是艺术家进行10年自我博弈后重新打开自己的表达方式?一切问题均可在展览的现场中寻找到答案。

陆平原 盛装声乐的器皿

陆平原持续关注人类赋予物品“生命”这一现象。他从零食造型、商品包装、中成药剂、幼教科普等诸多视觉谱系中撷取与人体尤为相关的现成“生命体”,探讨了人们对于这些形象轻易产生共情的社会心理。艺术家陆平原以写故事的方式开始创作,他的作品中有很多超现实的元素,探索灵魂、生命的去向、社会意义等。这是他首次把作品融合音乐,与场景化的雕塑在一起做一次完整的呈现。本次展出的全新作品涵盖了陆平原独特的故事创作、雕塑与综合装置,以及近期开始关注的音乐题材,追溯了人造与天然“生命”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交混、衍生与流变。

娜布其 童趣游乐场

娜布其关注物件与材料的物质层面、心理层面意义,通过艺术创作探索雕塑性物件与身体的关系,创造对峙式或沉浸式的语境以探索人类感知经验。娜布其的装置作品集结了现成品及工业材料——包括镜子、灯具、人造植物、铁轨乃至奶牛模型等,以一种包裹性的空间状态描绘能动观看主体的空间属性。艺术家以城市公共空间中常见的凉亭、景观台、户外游乐设施等元素搭建出一个充满童趣的“游乐场”,试图激发观众自主探索的能力,以穿行、攀爬、休憩等身体行为作为自我感知的出发点,尽可能与周围的物品以及空间产生关联。

皆藤斋 自己的神话

皆藤斋用鲜艳的色彩创作油画,画面总是带着不安的气氛。她的作品以不露面的人类躯体、切断的四肢、束缚和刀具等主题为特色,被质疑的道德图像受到边缘互联网内容的强烈影响。作品描绘了他人难以理解的主题和个人品味,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恋和悲伤。皆藤斋在创作过程中同时受到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神秘藏品以及不同国家的神话的启发,并以自己臆想中的神话为基础,诠释个人享乐所花费的时间的意义,人类在社会中为共存和生产而生活的冲突,以及绘画中个体身份的发展。她认为,看似非生产性的行为本身就是使人类成为人类的原因。她的作品获得在海内外广泛展出的机会。

王玮珏 粉红女郎

王玮珏的作品灵感来自时下的社会热点或事件。《粉涩》系列作品看起来十分蓬松和可爱,但它们实际上是由艺术家通过反复刺戳的针黹而产生的,这种具有尖锐性与释放性的创作行为隐匿在柔软粉系的一米六直径的大球之下。她的创作表达了:“针线活传统上被认为是女性的职业,我不同意这种刻板印象。”长期以来,粉色被认为是少女化的一个重要标签。王玮珏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愤懑与反抗柔化在“美丽”制造的背后,也是对自身耐心与体力的挑战。艺术家引领大家对冲突与暴力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个行业不能太自我,在这里生存势必要付出对等的东西,比如自由自在的生活。”

刚刚过去的夏天,王鹤棣突然成了“流量”。他开始尝试理解更复杂的世界,提起名利场的规则,提起“楚门的世界”,作为刚刚得其门而入的年轻人,他对未来既懵懂又骄傲,同时清醒又自知。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制作人,我判断不了未来是怎样,搞不好某一天就是AI写歌,AI制作人,甚至乐队都是机器人乐队。”

黄义达喜欢在舞台上玩音乐的自己。当然,在如今音乐量产的时代,他深知得跟着科技走,因为有些事自己改变不了,就只能接受时代的改变。

“动画是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这就是我很难离开它的原因。”

如果说商业动画是通向大众的大道,那独立动画更像一扇窄门。它既独立于工业制作,又独立于商业利益。如何在对创新和自我审美的忠诚之上,探寻动画的边界和核心,这是陈莲华一直思考的问题。

“治愈与被治愈间的通道,正是贯穿其中的每一件艺术作品。”

付小桐擅长通过艺术创作把原始能量和潜在意识联通起来,使作品拥有一种由内向外的张力。而作品所散发出的这种“灵韵”,对艺术家本人以及观众也会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的修复。

“我想表达的东西,就是生活中的诸多美好,它可能是很抽象的,但我把它凝固、存留在作品里。”

在国内,全职投入玻璃创作的艺术家,只有二三十人,赵瑾雅即是这其中之一。选择做玻璃艺术,在超1000℃的炉温前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勇气,还要有对这门艺术特别的热爱。

“真正的技巧要让人看不出是技巧,我不想过分地经营画面,也不会纠缠于完成感。”

完成一件作品,是一项富有挑战又乐此不疲的工程。邱瑞祥常常“让画面等一等”,是因为他不太相信灵光乍现的瞬间下,获得的显而易见的作品。如此,他才能呈现那些坚固而深微的画面。

“歌曲本身是有命运的,它是有生命力的,就像一个小孩,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谁把它带到这个世界而已。”

郑钧形容自己的人生之旅就是一个自我治愈的过程。他认为人生最宝贵的不是有钱和有名,而是有机会去尝试不同的事情,创作歌曲亦是如此。

“做艺术的朋友,也就是要做时间的朋友。伟大的藏品是收藏家生命的记录。”

刘钢相信伟大的艺术作品自有其价值,享受作品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感官震撼。多年来,他有意识地以时代为主线进行收藏,为的是作品中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艺术家真实动人的情感。

“现代主义是一个逐渐摆脱画框的过程,而我看起来像是走了回头路。”

倪有鱼的作品既有厚重与沧桑的历史感,又有精致而虚构的现代性。他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探索艺术的趣味,执拗地突破传统固有的创作模式,坚定而明确地踏向当代艺术的转向之路。

“拥有明确的文化背景令人欣慰,我试图通过创作来缓解这种身份模糊所带来的紧张感。”

文化身份的模糊,让简明选择“逃”进艺术,他将西方绘画中的渲染技艺融入中国卷轴画,在两种不同文化环境中努力找寻自己的身份。悄然无声间,他的个人故事也早已融入艺术。

猜你喜欢
艺术家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