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全海
(山东省郓城县中医医院 山东 郓城 274700)
肺癌为我国常见、高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由于环境变化、生活工作压力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明显递增趋势。周围型肺癌是肺部肿瘤疾病中的一种,又称为肺野型细胞癌,也是肺癌的常见类型。周围型肺癌是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位于肺周围部分的癌症,临床上以腺癌和鳞状细胞癌较为多见。周围型肺癌早期往往无任何症状,逐渐会出现刺激性干咳、咳痰、胸痛等症状,并且很容易发生转移。由于本病在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当患者确诊时多已发展至中晚期,此时实施手术治疗已无太大意义,错过手术治疗最佳时机[1]。因此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CT扫描检查凸显出较好的价值,具有灵敏度高,准确率高的特点,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2]。但由于检查过程中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辐射危害,因此在保证诊断结果准确基础上如何减少CT 检查辐射剂量是非常重要的。鉴于此,笔者分别对肺癌患者进行常规剂量扫描,及低剂量CT扫描,分析低剂量胸部CT扫描诊断肺癌的效果及临床价值。
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3月—2022年4月我院收诊的92例肺癌患者作分为2组,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肺癌的相关诊断标准,存在咳血、咯痰、咳嗽等相关症状,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临床资料完善,有完整的CT扫描图像。依据个人意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排除资料不完善者, 精神疾病者,无法参与配合研究者。对照组46例,包括24例男性与22例女性,年龄52~86岁,平均(72.16±5.42)岁,吸烟者22例;观察组46例,包括25例男性与21例女性,年龄53~87岁,平均(70.29±4.51)岁,吸烟者25例。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均衡可比性良好。
仪器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 Revolution Ace 64排螺旋CT,检查时让患者摘除所佩戴的金属物品,平躺于扫描床上,同时嘱咐患者在扫描过程中屏气,能一次憋气完成扫描,扫描范围为患者胸廓入口至后膈角尖端水平。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设置为120KV,管电流设置200mAs,矩阵设置为512×512,间距为5mm,螺距1.375。观察组采用低剂量进行扫描,除管电压设置为110KV,管电流设置50mAs外,其余参数设置同对照组一样。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重建,层厚设置为1.25mm,间距设置为0.625mm。将扫描获得的图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等处理。由两名经验丰富的阅片师进行阅片,当出现分歧时共同商量统一诊断结果,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①肺癌检出率:对肿瘤边缘、形态、大小及位置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患者的肺部肿瘤是否存在继发的可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手术治疗、病理活检等,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式的肺癌检出率;②图像质量分析:根据评价图像质量评分(IQS)标准,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分表示图像质量无法满足诊断要求,2分表示图像显示解剖结构比较模糊,层次不清晰,图像噪声无法进行明确诊断;3分表示图像对组织解剖结构、边界显示较为清晰,图像噪声基本能满足诊断需求;4分表示图像对组织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边界也较分明,图像噪声能满足诊断要求;5分表示图像能清晰显示组织解剖结构,层次、边界分明,无伪影,无斑点,符合诊断的要求,得分越高表示图像质量越好[3];③观察两种扫描方式对病灶特征的显示情况,此外对两组放射剂量进行比较。
观察组毛刺征20.93%、分叶征39.53%、空洞征30.23%、胸膜凹陷征9.30%,肺癌检出率86.04%,对照组毛刺征23.26%、分叶征41.86%、空洞征34.88%、胸膜凹陷征11.63%,肺癌检出率90.70%,两组肺癌检出率及病灶影像学特征显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癌检出率及病灶影像学特征显示情况比较(n;%)
观察组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CT剂量容积、剂量长度乘积、权重 CT剂量指数、最大有效辐射剂量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表3 两组放射剂量比较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4],2020年我国癌症死亡人数在300万,因肺癌死亡的人数高达71万,占癌症死亡人数总数的23.8%,可见肺癌仍是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首位,对其防治仍任重而道远。周围型肺癌作为肺癌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是发生于人体肺段以下的支气管到呼吸性细支气管的肺部肿瘤疾病。根据组织病理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将其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周围型肺癌的发病机制多是由于肺部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病因复杂尚不十分明确,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吸烟、空气污染、慢性的肺部疾病以及遗传等。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治疗手段也随之增加,但治愈率仍难以提升,因此及早诊断避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这对于提升肺癌患者生存几率来说意义重大。
在对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临床上主要有的检查方法有胸部X线、CT、穿刺活检、血管造影、纤支镜检查以及核磁共振等,由于很多医院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对肺癌的诊断大多依靠X线。然而,肺部疾病的X线表现较为复杂,肺癌就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所以鉴别诊断就成为了放射工作的挑战之一。既往临床多采用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术进行扫描,具有价格低廉、辐射量低的优势,但该种技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如26%的肺组织在胸部X线片上显示被心脏、纵隔等组织所遮盖,对解剖结构的层次显示不清,因此极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的情况[5-6]。此外,因早期肺结节病变相对较小,且多表现为密度不均,边缘与周围正常的肺组织的对比性相对较差,因此早期肺癌结节不容易被X线片所发现,且胸部X线片对肺门等淋巴结、支气管腔内的病变诊断也属于诊断盲区[7]。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发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多角度的对病变部位进行扫描,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的位置、形态、大小等[8]。有研究表明[9],与正常组织对比,恶性肿瘤血流量较高,故应用CT扫描可清楚显示出血管集束、支气管充气、分叶征以及毛刺征等病变状况。同时,CT扫描还能观察到胸膜有明显凹陷情况,但此类现象只针对于恶性肺结节。分叶征常表现为肿块及其周围组织切迹较为模糊,且存在凹凸不平,多因肿块形成受限所致,以上证实CT扫描诊断肺癌准确性较高。与胸部X线片相比,CT图像质量明显提高,诊断价值也大大提高。但CT扫描患者所吸收的辐射剂量也相对较大,如何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累积辐射剂量对机体的影响是临床一直思考的问题[10]。本次研究采用低剂量胸部CT扫描诊断肺癌,结果显示,观察组肺癌检出率86.04%,与对照组的90.70%相比无明显差异,且在肺癌影像学特征毛刺征、分叶征、空洞征、胸膜凹陷征方面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图像质量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与常规CT剂量扫描相比,低剂量CT扫描图像质量良好,也可清楚显示分叶征以及毛刺征等病变状况,检出率与常规CT扫描基本一致。CT影像检查的放射剂量与其检查时所用的管电流成正比,电流越大则放射剂量越高,而本研究中低剂量组的电流调节为50mA,比常规组下降了150 mA,虽然图像噪声值比较相对较高,但对纵膈淋巴结及冠状动脉征像仍显示良好,并不影响诊断。这可能是由于肺组织其结构较为特殊,自然对比与空气相比更高,因此对X线吸收率较低,故低剂量扫描后仍可较为清楚显示患者叶段支气管及小于5mm的实性结节。由此可见,低剂量胸部CT扫描不仅降低了辐射伤害,还可满足临床对肺癌的诊断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设备的受损率,延迟仪器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低剂量胸部CT扫描诊断肺癌不仅可获得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当的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佳,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能进一步降低辐射风险,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