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许定河 徐书贤
“大医治未病”,他顺利完成从“小医生”向“大医生”的蜕变。
如果多年前他没有去到社区,他有可能会按部就班地成长为传统知名眼科大咖,技术出色,他的手术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他是眼球方寸之间的追光者。
如今他更关注群体防治,“大医治未病”,他也顺利完成了从“小医生”向“大医生”的蜕变。这不只是他个人的专业方向转折,更是很多人命运的转折,因为这使更多的人避免了转向重度眼疾的可能。
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市一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院长,一位“用心看病”的大医生。
生于医生世家,邹海东从小耳濡目染,学医是顺理成章的选择。1991年,他因成绩优异免试推荐直升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本硕连读班。“上海市一医院离我家近,它的眼科不错。”这便是邹海东选择眼科的契机。“这所学校的学风很正。”邹海东受益匪浅。
人生中,特别是青少年时期,遇良师益友是难能可贵的。
攻读硕士生期间,知名眼科专家张皙是邹海东的导师。张皙有个“特异功能”,就是看过的患者不会忘记,哪怕时隔多年,患者来复诊,“眼睛”一凑上来,她都能准确说出患者以往做过哪些手术,且丝毫没有差错。这让作为助手的邹海东感到不可思议。后来,他明白了,这一切缘于老师心中“始终装着病人”。
“老师的座右铭是‘用心看病’,也是我的座右铭。”邹海东说,“很多的病情很复杂,如果能把看病这件事情做得很单纯,是不简单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
如果说张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邹海东的从医理念,那么他的“小导师”知名眼科专家许迅身上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对邹海东来说是一种正向“激励”。在当年,当绝大多数眼底病医生的科研几乎都聚焦于视网膜脱离时,许迅却以前瞻的眼光,率领年轻医生在前人未涉足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领域“杀”出一条新的学科方向,攀登了新的高峰。
纯粹、用心、创新……这些前辈们闪着光芒的品质被“有心”的邹海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把它们一一变成自己的印记。
1998年,邹海东以优异成绩从本硕连读班毕业,进入上海市一医院眼科工作。2003年,他选择白内障和青光眼作为临床主攻方向。一方面,白内障和青光眼在中国有着巨大病人基数,手术需求量非常之大;另一方面,当年上海市一医院的白内障和青光眼手术量相对不高,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担当”。
邹海东是勤奋好学的,又遇到伯乐般的张皙和许迅,他迅速成长着。
“做白内障手术可能操作的空间就三四毫米,就是‘方寸之间’,我们在显微镜下手术,用的线大约是头发的1/4到1/6。这就要求手法十分稳定准确。”
为此,邹海东无数次用针头在洋葱皮上试验手法;在菜市场买回的猪眼上细心地练缝合;用筷子去夹玻璃弹珠以增强手的稳定性……患者以“手术刀尖的舞蹈”称赞他的高超医术。上海市一医院眼科的白内障手术量,也从当年名列全上海市公立医院第六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二位。
有学生问他“这把刀”是如何练就的?他笑着说,“‘这把刀’其实就是苦练出来的,没有任何诀窍。”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一把刀”走天下,他把目光转向了早期预防。
同样是在1998年,老师张皙跟他聊起,上海长宁区北新泾社区在做一个研究项目,为社区老人的眼睛建立体检健康档案,他们非常需要医学科班出身的青年医师加盟。
“我就是抱着作为‘小医生’到基层锻炼的心态,去跟老百姓多接触看看病。”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许多老百姓缺乏眼科疾病的基本常识,很可能病情严重到视力损伤了,才来求医。病变的可能,有时候就在方寸毫厘之间。“能不能采取措施使这些疾病不发展成为中重度的眼科疾病?”邹海东想。
“其实也就是预防的概念”,有了这样的公共卫生意识,他开始着手在人群里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他做过两个“样本”比较,一组有过早期治疗的人群显然与另一组没有早期治疗的人群,在重大眼病发病率上明显不同。通过历时10年的流行病研究,他明确揭示“眼底病已取代白内障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眼底病应成为国内今后防盲治盲工作重点”。
从2000年开始,邹海东陆续发表研究论文,在33岁那年,他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不久又获得银蛇奖一等奖,那是上海医疗卫生领域青年人才的最高奖项;2008年,他被破格提拔为主任医师,时年他才35岁。
“医防融合”是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基础保障。但由于眼科人才短缺,而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也并非“一日之功”。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于是,邹海东想到了借力“互联网思维”。
他解释说,也就是给每个社区配置相关检查检测设备,培训基层人员承担视力检查、眼底拍片、电脑保存等工作,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到各区县对应的定点读片的二级医院,及时排摸病情,方便定点医院第一时间参与早期病人筛查和治疗。二级医院无法解决的疑难重症,进一步送到三级医院进行治疗。
通过这样的筛查模式,不仅克服了医防融合的短板,还打通了基层医疗机构和二、三级医院连接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患有眼疾的患者得到了及时诊治。
2014年,邹海东团队创新的“眼病社区数字化建档—互联网传输—定点医院读片—社区转诊—分级治疗—社区康复”的健康管理模式项目,一举夺得当年上海市卫生政策研究类课题成果的第一名。目前,这一成果已覆盖上海大部分城区。
此外,作为眼科专家,邹海东时刻关注着中国人的眼健康问题。他表示,现在眼底病已经成为致盲的一个主要原因,如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老年性的黄斑变性,还有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等。
在近视方面,邹海东认为,随着教育的“双减”等政策推动,这一状况预计会有好转,“近视的危害在于晚期,作为医生,我们希望减少的是那些晚期的高度近视眼”。但是老年人的眼底病发生率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增加。“这‘一老一小’是现在比较让我们揪心的群体。因此,预防就变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