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金红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学生处,浙江金华 32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高校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专升本规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急剧上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断增加,虽然这些学生最终在国家、企业或个人的帮扶下顺利完成学业,但因家庭经济问题延伸出来的社会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在独立学院转设的大背景下,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需求,积极探索实现在育人中资助、在资助中育人的路径,提升资助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分析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短板,课题组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体验着手,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调研问卷,在浙江省独立学院中开展了资助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调研问卷688 份,实际回收问卷为688 份,筛选后有效问卷共计686 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 份,有效率达99.85%。通过使用Excel、SPSS 等软件进行研究数据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问卷Cronbach 的Alpha 的系数为0.705,基于标准化项目的Cronbach 的Alpha 的系数为0.936,问卷的信度较好。
从调查结果看,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总体满意度较高(各项资助工作满意度均在80%以上),但具体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为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力度,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多个文件,调整完善资助政策,做到政策宣传畅通,在制度层面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然而,从学生微观个体需求看,独立学院在资助政策宣传上还存在短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本校资助政策只是“一般了解”(占调研对象的69.8%),了解程度仅停留在表面,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对资助政策不了解(占调研对象的10.2%)。学校层面对资助政策的宣传还存在明显盲区。让资助宣传更接地气,让学生懂政策、知感恩,是做好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前提。
资助对象认定环节是做好资助育人、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从调查结果看,独立学院在资助对象认定方面目前主要依靠两个“法宝”,一个是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学生自述情况),一个是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评议小组评议(他人叙述情况)。这两大“法宝”均出自主观判断,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的程度还比较低,结合生源地和户籍地经济发展水平情况的相关认定工作落实不到位。调研数据显示,辅导员、班主任、共同评定的占据最多,达75%,其次是结合日常消费表现进行班级民主投票,占比24%,其他方式占比1%。用好大数据做好资助对象认定,让教育扶贫更精准,是做好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基础。
国家助学贷款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直接、最方便获取也是受助金额最大的资助模式,对改善贫困学生受教育条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受独立学院学费普遍较高影响(浙江省独立学院学费在16000—28000 之间),每年8000 元的国家助学贷款难以从根本上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需要。特别是对来自西北、西南等偏远山区的学生来说,国家助学贷款只能算作缓解学费压力的有益补充。从调查结果看,66.18%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杯水车薪,学费缴纳压力仍然很大”,23%的学生希望获得“无偿的金钱资助”,41.48%的学生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资助,仅1.02%的学生希望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关爱。摒弃学生“等、靠、要”以及“扁、平、快”的金钱资助想法,探索混合多元的资助模式,是做好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关键。
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根据政策要求,“高等学校需按照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月平均上岗工时原则上不低于20 小时为标准,测算出学院每月的勤工助学总工时数,统筹安排,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从访谈情况看,浙江省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多,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大多数未按要求设满。从学生调查情况看,41.69%的学生认为“岗位太少,勤工助学岗位竞争很激烈”,希望学校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满足学生需求,开拓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成长锻炼平台,实现从“扶贫”到“自励”的升华,是做好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重点。
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乏高校通过当众演讲、自述家贫或是通过是否经常下馆子、是否穿名牌服饰、是否采用飞机出行等方式来认定资助对象,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难以保障资助工作的科学界定。调查显示,14.09%的资助对象认为“学校隐形资助做得不够,不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在资助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彰显育人温度,是做好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难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等。这既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独立学院在资助育人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资助和育人“两张皮”现象严重,与新形势下国家对资助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校要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受机构不健全、师资紧张等因素影响,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工作还停留在资助部门“一家重视”的情况,资助育人主体相对单一。一是学校层面专题研究资助育人工作较少,缺乏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不少学校尚未出台资助育人工作专项实施方案,资助工作同思想政治工作同部署、同研究、同推进做得还不到位;二是对资助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到位。部分独立学院在机构设置中没有资助管理中心,部分学校奖、资助工作仅1 人负责且未设科长,二级学院没有专门的资助工作负责人,学生资助工作多由辅导员承担。专职工作人员缺乏,必然会对资助工作开展造成影响;三是资助育人工作未做到同各部门业务工作同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涉及后勤、财务、就业、心理、实践教学、团委、思政教学等各部门,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在各部门业务工作开展过程中思考如何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目前个别部门在工作过程中仍只看重业务工作开展,甚至存在将学生奖助学金直接折抵学费的做法,部门合力作用难以发挥。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是为了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更是希望他们通过高等教育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贫困状况,阻断代际贫困。资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资助工作应更多侧重于“立德树人”“精准育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良好品德、提高综合能力,通过高质量就业实现资助育人目标。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学院教师的资助育人理念仍相对落后,具体表现为:资助工作负责教师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资助政策制定、资助对象认定、下发资助经费、活动组织开展等层面,弱化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看作特殊群体,重点关注和解决其心理和学业问题,在资助工作中多扮演“观察者”和“灭火者”的角色,“引路人”作用不明显,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品德培养、自立自强、能力提升和就业帮扶方面给予的关注和支持不到位。专任教师对资助育人工作了解甚少,大部分专任老师抱有“资助工作是学工部门的事情,跟自己关系不大”的想法。
当前独立学院学生“思想贫困”现象普遍,具体表现为:“穷”而不主动。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心理严重,怕被同学看不起而不愿或不敢申请学校资助;一些学生被认定为资助对象后坦然享受国家和学校经济资助,不愿意从事勤工助学岗位;一些资助对象不主动了解学校资助政策,当资助档次降低时一味指责资助不公平。“困”而不努力。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学生不愿意通过自身劳动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对学校勤工助学岗位挑肥拣瘦,寄希望于网络兼职(刷单)、平台贷款投资等“短平快”的获益方式等;另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学生学业不理想,缺乏明确的职业和学业规划,参与活动不积极,毕业后就业受阻。“帮”而不诚信。部分学生虚假反映家庭经济状况,骗取国家和学校资助;个别受助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用学费投资赚钱,不按时还助学贷款等等。“助”而不感恩。一些学生把贫困当作获得资助的筹码,把获取国家助学金当作理所当然,获得者不懂感恩,也不知如何感恩,未获得者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甚至对学校、对国家怨声载道,质疑其分配不公。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资助育人工作分工。高校要充分发挥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在配齐工作队伍的同时,出台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资助管理中心、二级学院和各职能部门在资助管理、服务、育人中的职责和作用;要压实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把资助政策宣传,资助对象学业、就业帮扶情况,资助对象对资助工作满意度等纳入对各基层党组织的考核,以考促改、以考促建,助推资助育人工作同部门业务工作同向同行,同“学党史办实事”相结合,激发学院各部门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二要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资助育人工作标准化流程。目前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相关制度主要涉及奖助金使用、资助对象认定、临时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奖助金评比发放等方面,对助学贷款使用和管理、校外勤工助学管理、家庭经济困难生实习就业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引导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到位,需要进一步梳理,通过政策制定开展标准化资助育人工作。三要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发挥大数据作用。高校要做好学工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教务系统、心理健康系统、就业系统和学校资助管理系统的集成对接,借助大数据将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进行整合,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度;通过全面捕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就业、学业数据,及时发现这类群体存在的困难,做到精准帮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中西部偏远山区,存在物质贫困、思想贫困、能力贫困“三困”状况。独立学院在推进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建设的过程中,在确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基础上,更应该为他们搭建综合素质提升的平台,教育引导他们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就业。一是搭建志愿服务实践平台,在通过志愿服务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搭建专业实习实训平台。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荐专业实习实训企业和基地,在提升其专业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让这类群体了解当地行业企业发展情况,引导其毕业后助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三是搭建学科竞赛锻炼平台。支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让这类群体通过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互联网+”等竞赛活动,明确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目标,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四是搭建就业指导帮扶平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动态管理,为其配备职业指导导师,摸清其就业意向、就业需求、求职进展和就业困难等,实施“一生一策”针对性帮扶计划,通过就业技能培训、精准推荐求职岗位等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质量顺利就业。
看清真贫才能帮扶真贫,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帮扶学生。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除了要精准定位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更要高校精准定位学生的思想动态情况,全面掌握学生的在校表现,针对不合理的观念和行为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着眼激发和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意识、成就动机,指导学生学习、求职实践,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帮助这类学生在精神上、心智上脱困。助攻思想脱困应着眼于培养受助对象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高校应引导学生明白“凡事都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学习知识如此,生活中遇到困难更是如此,要主动表达个人困难,主动倾诉思想困惑,主动关注政策举措,主动寻求他人帮助;要保持对周围事物的热情和好奇心,善于发现身边美好,勇于尝试失败挫折,在不断探索中积累奋斗力量。助攻思想脱困应着眼于培养受助对象的感恩意识和担当精神。高校要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明白“人生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受人帮助就要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于琼琚”的气概;在常怀感恩之心的基础上,还有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助攻思想脱困应着眼于培养受助对象的诚信意识和奋斗精神。高校要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将资助育人与校园文化、校风学风有机结合,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要鼓励受助对象勇于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毫无畏惧地面对当前的艰难险阻,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实现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