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孟熙 王瑞 凌大峻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新媒体 教育体系 创新 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学习以及传播重视程度日渐加强,相继出台了诸多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文件,而视觉设计传达专业则是文化表象体现的主体。[1]随着我国新媒体产业盛行,视觉传达设计这个文化传播媒介的属性也需要进行调整,突破原有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断扩大自身范围,与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建立新型的数字化媒体教学体系成为了近年来我国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相关概念及关系
(一)新媒体概念
目前关于新媒体的研究非常多,其定义也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其方向有一定的指向性。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为介质,以网络为载体,以电子书、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形式进行传播的媒体形态。
(二)视觉传达设计概念
在人类传递信息方式中,视觉占到了2/3,而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可视的形式向外界传播特定事物的一种主动行为,进而提高接受者的对特定事物的接受效果。视觉传达设计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及文字、插图和标识,其通过视觉作为媒介,将设计传达给观众,这也体现出了设计的时代特征以及丰富的内涵,而其领域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的出现和利用、新产品材料开放和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诸多领域相互交叉,这也为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2]
(三)新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关系
科技发展的今天,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了多学科融合、当角度、多形式的授课。就新媒体创新教学方式而言,因为各种原因还很难进去到课堂中去,只能通过使用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与新媒体进行浅层次的融合。相比传统教育方式,此类教育方式在视、听等感官方面增加了相对应的刺激,也能有效的增加效率。
因此新媒体的大环境为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对这种挑战要一分为二的对待,借助高速发展的新媒体力量,将创新意识、自主意识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利用先进的智能、虚拟等教学技术提高教学的水平,促使学生在相同时间内接收到更多有营养的信息。同时,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摆脱了单一的设计学属性,更应该多学科、多领域的进行广泛融合,如仅仅考虑设计的艺术性,那么创造的作品价值将明显下降,降低学生的设计兴趣。如何开展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工作时做好其与多学科、多领域、多手段的交叉融合,提高教学活力,是现阶段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讨论问题之一。而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重视媒介表达的作用,深入的讨论适合新媒体语境教育的视觉传达设计类型,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发展方案和发展策略,积极利用好新媒体这个机遇。但应注意的是,无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发展到了什么状态,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吸收状态,确保设计视野和社会未来发展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3]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化,各类新型教学模式逐渐被推广应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依靠自身敏锐的感知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和方式上也要具有创新意识。因此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较为严格,进而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提出了较高要求。[4]。虽然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起步要晚于发达国家,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线下、线上教学多形态并存时代,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学生作品创新性较低,自我表现展示多集中在表面,缺乏个性,作品多较为平庸,难以形成自身特色和民族话语权。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并未经过系统的培训,仅在入学前接受应试或者速成的短期绘画培训,虽然这些知识能够应对入学要求,但核心的、基础的内容还需要长期沉淀,日积月累才能够做到。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中弱势资源要多于优势资源,如培养方案设置低于市场需求,优秀设计专业教师比例不足,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也带来了新需求,掌握新技术的设计专业教师更加紧缺等。[5]这对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国际对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经过总结现状得知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吻合。目前大部分院校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合理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目标清晰,讲述内容非常宽泛,培养“通才”教育,淡化“专才”概念,把学生“懂”的多作为一个衡量标准。虽然大部分的院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时会阐明的比较清晰,但受教师研究方向、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等客观原因的影响,其具体的课程设置与最终培养目标和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因此造成了部分院校的理论培养目标和实际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进而体现在了学生设计的作品过于艺术化,难以具备较高商业价值和社会生存能力。
(二)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比例失调。现阶段大部分院校存在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比例大于选修课程学分比例的情况。研究显示学生对于目前“重必修、轻选修”的现状并不满意。目前大部分院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比例极不均衡,必修课程学分占比远远大于选修课程。这样导致了学生对于选修课的认可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选修课程也只是为了满足毕业要求。同时大部分院校的选修课也主要有本校教师开设,未能引进更好地教育资源。
(三)教学科目繁杂,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相关的市场规律也在发生变化,多数院校目前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设置的主体还是以传统平面設计的理论体系进行支撑。虽然按照国家相关制度和文件要求,在市场需求规律的推动下进行不断改革,但改革速度远远不及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因此教学科目也要根据市场客观需求进行调整。而现阶段的教学科目相较于设计学专业发展之初较为繁杂,总体数量也逐年增多。从具体科目设置角度来讲,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科目数量较多,且这些科目之间的联系较少,导致整体教学内容较为杂乱无章。[6]最终导致课堂教授内容不适用于学生的“就业”,即不适用于当下的市场需求,反映出现阶段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安排与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
(四)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差。现阶段由于技术的进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大大增加,同样的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汲取到国内外专业院校、综合院校、专业机构、公司等名校、名师(含行业导师)的课程。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仍保持原有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对策
在新时代下,任何事物都在高速发展,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也同样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新媒体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以传统的教学体系为依托,循序渐进地从培育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四个方面提出改革目标,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渗透,能在课程建设中形成以课堂为起点,就业为终点的闭环。
(一)准确制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的“顶层建筑”,只有构建好培养目标,才能在既定目标的导向下进行具体细节的课程设置。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等。其主要内容主要在前两部分,注重教授视觉传达专业的传统方面的知识结构。专业选修课虽然也开设相关的跨学科技能,但其比重和分量远不如前者。对于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不够。当前社会需要大量综合性新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机制是全面的、可持续化的。只有通过对学生视觉传达设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训练其视觉传达设计方法和技能,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跨媒介信息传达设计能力,才能够在整合各类媒体技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信息传达设计方法。故而我们需要结合新语境下的视觉传达教育专业特点,制定较为合理的人才培育目标。[7]才能确保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
视觉传达设计本身侧重应用性,所以在专业教学方面,应着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就业率作为主要参考指标,把市场需求、企业需求、项目需求都纳入到培养目标的建设中来,最终设计建立健全的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在这种机制下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才能更快地与市场接轨,更快地融入工作岗位。新媒体形式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都应该做到全面化、效率化以及目标化,不能盲目地对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进而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二)丰富培养模式。随着新媒体高速发展,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工作重点应放在培养设计专业开拓者上。但学生的在校学生时间毕竟有限,故而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相关知识。
1.利用导师制加强设计能力培养。受国情影响,现阶段我国专业院校存在学生多、基础薄弱等情况,如在学生一入学就实施导师工作制,且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和转换工作室,则极易出现教学混乱的情况,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可选择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再开展导师制。在教学时导师可安排一些综合性设计和设计性设计的课程,利用课程实习、社会课堂等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毕业设计阶段,则以科研型和实践性较强的科研题目或者是科研课堂为主,让学生通过参与来提高其科研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可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将相关课题开发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多选拔优秀师生参与课题开发工作中。
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和“小学期”打造“线上+线下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介的线上行业导师使学生多听、多看、多接触相关设计行业的现状,通过线下小学期的时间引入线下学徒制,使学生能跟着“师傅”一步一步进行学习实践操作内容。通过高校导师和传统“师傅”联合教学模式,融合了高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传统“师傅”对艺术深刻理解,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8]
2.利用项目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将传统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转变为灵活的工、学交替式项目制,能加快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利用新媒体的教学方式创造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打破原有不相关的壁垒。以学生作品《基于孟菲斯和波普艺术风格的“敢言”视觉设计研究》为例。本研究是针对大学生有话不敢说的现状,通过分析解构现阶段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使用孟菲斯和波普艺术表现形式,设计相关的IP、logo、视觉海报、H5视觉艺术,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表达能力的现状,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此设计将传统的版式设计、标志设计与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结合,设计出流行的H5视觉艺术。此次设计依托项目完成了多种媒介的综合设计,最终利用动态多媒体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出来,如下图。
3.利用思维模式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我们应该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非常需要具有创造出新知识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也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剂,[9]见下图。这也和设置视觉传达设计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因此,在对教材进行开发时要注重内容安排,适当应用人性化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并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情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适时引入锻炼思维模式的课程。
同时,还可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和设计艺术相关的跨学科课程,帮助学生扩展与锻炼设计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以及艺术修养水平。另外,学校还可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举办设计方面新技术、行业发展动态、设计新工艺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在专业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另外,对于创意设计理念方面可加大教学力度,加强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有精力的学生多参加第二專业课程的学习,拓宽其专业口径。
(三)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石”,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如同关系网一般,每一门课程组成一个点,各节点之间存在着交互和渗透,再被重新组合再一起,而其也是一个更大网络的节点之一,最终编织成一张体系网。节点随着语境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数量也随之有增有减,这也就需要随之不定期调整教学内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深入挖掘其规律和机制,利用逻辑思维和例行思维对专业进行细致解读,才能确保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新媒体发展规律。
1.优化理论课程体系。现阶段我国不论是综合高等类院校还是艺术类专业学校,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不全面,不能够覆盖多学科,各课程之间也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关联性较弱。同时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多数本科院校不能实时接收和更新最新学术内容。受新冠肺炎影响,现阶段各高校都在积极建设线上课程,可以借此机会优化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课程体系,融入新媒体为手段的课程体系。以海南××××学院为例,可以分两个方向进行优化。第一,在培养方案已经确定的二、三年级开展资源导入,利用冬季小学期、第二课堂等课时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授课,补充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第二,在设置新生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市场调研为依据,教师专长为基础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尽可能地把理论建设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达到教师教学不空谈,学生学习有目的的状态。
2.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因课程时间、教学场地、设施配备等问题导致实践环节安排力度不足,一般情况下除去基础教学时间外,剩余时间不够开展比较丰富完整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不能从实践中去检验所学,也不能在实践中寻找新的问题解决方法,最终形成一种单一的思维习惯,就是单纯跟着教师思路进行操作,没有创造性,最终导致企业常感觉应届毕业生能力不足。
因此在场地、设施不完善等客观条件影响下,应该大力引入线上慕课+线下教学、走出去利用企业实践平台等方式方法,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环节多给学生最大化发挥空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适量、适度、适合的课程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问题、讨论思路、提出设计方案。最终将经历投入到多门课程中,最终锻炼思维的维度,使学生毕业以后方向不迷茫。总之,学校在建立课程体系时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素质,构建出具有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四)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最容易与新媒体结合的,也是最容易见效的。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手段。新型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使学生离不开电脑、手机等工具。因此手机与电脑展现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远大于枯燥的讲授式课堂。因此针对此种现状,教师应充分理解新媒体的范畴及使用手段,利用“小游戏”、视听语言、交互性软件等多种手段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进行知识的传授,以达到使学生快速吸收知识的目的。
结论
落后的艺术设计理念已经难以确保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能够快速发展,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视觉传达媒介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在信息進行沟通的基础上,各类新型技术为视觉传达教育带来了新的出发点。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得知视觉传设计的总体发展趋向于多学科、多角度共同融合发展。这种趋势下作用下会改变我们原有的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教育技术的改革力度,将信息化、电子化等方面的技术完全应用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去,不能流于表面。把传统教学优势与现代电子技术的优势相结合,在变化中寻找统一,最终形成新的教学教育发展方向,即体现了正确的发展模式及体系,又注重整体课程体系的建设。[10
]但就目前来看,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活动还存在受资金、技术、场地等客观原因的条件限制,很难开展相关的课程体系改革,只能沿用传统的模式,在未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结合新型信息技术,以新媒体作为背景,建立一套完善的全方位知识组合体系,以提高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