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研究:清代宫廷绘画的当代转译

2022-11-08 08:29张野曾馨
设计 2022年19期
关键词:圆明园文创

张野 曾馨

关键词:圆明园 文创 基因图谱 清代宫廷绘画 当代转译

引言

圆明园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受圆明园遗址保护基金会委托,北京交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于2018年启动了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研究项目。通过对圆明园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梳理,初步建立起符合当代传播价值的圆明园视觉形象体系及文创开发资料库。“基因”本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名词,“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这一名称鲜明的表达了本项目既有别于“历史文化研究”,也不可简单归之为“品牌视觉识别设计”,而是强调对相关历史文化概念的文创价值分析,关注其在当代审美趋向下的可视化表达。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圆明园的视觉遗产呈现出特殊的“非在场”特征,厚重的历史需要后人从文献和图像中追忆。而清代宫廷绘画沿袭了历代描绘写实的一贯特征,忠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和生活风貌,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管窥清代上层社会风物的直接渠道,又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转译条件。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进程的领先式发展,古代画作在交互界面的转译应用案例颇丰,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综合研究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清宫绘画的文创价值及其形式转译,既是清代艺术文化的专项梳理与传承,又为传统与当代审美形式语言转化构建了理论桥梁,更是传统艺术形式适应互联网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探索。研究成果不但可为清代宫廷绘画的文创转化提供具体实施策略,也将为同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诸多经验。

在实践层面,当下中国文创已处在由跟随向领跑的关键转向节点,自2013年始,故宫博物院频繁利用馆藏画作打造文创IP,推出“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iPad应用《胤禛美人图》《清代皇帝服饰》App等一批清宫画作主题创意产品;2016年奥斯卡奖评选中,十余幅宋代工笔画转译而来的动画长片《美丽的森林》惊艳全场;2019年动画长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对神话人物形象的成功设定,都证明古代画作的当代转译已然成为显性范式。但高速发展阶段的模式探索也必然伴随文创价值偏离、题材选用随意、形式表达不当等共性问题。在交互界面对定制插画的运用日益成为主流趋势的背景下,照搬古代画作这一简单手段已无法满足用户日益挑剔的目光,这就对文创实践中传统绘画形式语言的当代风格转译提出了要求。

在理论层面,尽管馆藏画作已占据整体文创IP主题来源的半壁江山,但对断代画作形式转译的专项研究尚未形成体系,虽已有学者关注馆藏绘画的数字化方式及其与数字插画的相关性研究(王思涵2016;梁佳奇2017;赵楠2018;刘思聪等2019)[1-4],但传统绘画在用户界面的主题选用及其形式语言的合理表达,尤其是与VR、AR、大数据等新型科技手段的结合方式,在国内外均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议题,在“文化+科技”的新文创时代背景下,系统的以当代传播价值进行清代宫廷绘画的再审视,结合互联网科技发展带来的用户界面特征流变,构建“清宫绘画艺术特征—→当代文创价值特征—→交互界面风格特征”的形式语言三向转译机制,对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研究项目以及清代文化的文创利用工作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项目的研究内容和实施路径拟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清宫绘画特征的文创价值分析:首先通过“文创价值”视角审视清宫画作,通过主题、组合和风格三个维度构建题材遴选策略体系,从而选择一批具有文创衍生潜力的价值图像。(2)文创基础图谱构建:针对价值图像进行取舍和处理,建立基础图像库,进而依据基础图像进行降维转译设计,得到具有更低信息量形式的基础图案与图标;(3)文创基础色谱设定:归纳分析基础图像的色彩特征,得到色谱。(4)文创衍生图谱构建:分析近年来交互界面的风格特征,将基础图谱下的图像、图案、图标代入到各界面风格特征中作出进一步的形式发展,建立“衍生图谱”;并探讨基础和衍生图谱的3D化-动效化-VR/AR(虚拟与增强现实)化的应用策略,从而构建起系统的文创图谱资料库(图1)。

一、清宫绘画特征的文創价值分析

从焦秉贞的“康熙南巡图”到郎世宁的“百骏图”,从冷枚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到唐岱、丁观鹏等人合作的“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清代宫廷绘画对肖像、服饰、武备、仪仗、阵式、舟车、花鸟、建筑、园林等,画作具体写实,不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又在题材上开拓创新,同时受到欧洲画家的技法影响,开创了中西合璧的画风。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以聂崇正为代表的学者逐渐对清代宫廷绘画进行了一系列专题讨论,既包括对清代宫廷画院机构制度的探讨,也包括对其中重要画家和绘画作品价值的发掘,还有对清代宫廷绘画所特有的“中西合璧” 画风的介绍(冉琰 2006;陈凌云 2008;袁宝林,秦晓磊2013;聂崇正2015;胡艺2017)[5-9]。这些前期研究仅从文物学及美术史视角对中国清代宫廷绘画的起源、演进、制度、风格、画家、技术层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时性梳理,而未有关于画作形式语言的当代转译的共识性论断。

图形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具有相通的构成原理。在图形符号的设计编码过程中,符号元素的横组合关系形成符号序列,序列中符号遵循着一定的语法规则,符号的纵聚合关系则通过联想和同构进行符号主题与材料的变化与置换,在横组合-纵聚合的基础之上,基于审美情态及风格技巧经营的视觉化艺术处理是设计符号形成的第三个维度,从而完成整个视觉编码过程。这三者紧密结合,构成视觉形态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10]。依据此理论,清代宫廷绘画可被相应地分为“主题-组合-风格”三个衡量维度。圆明园基因图谱转译工作的现实导向性,就在于牢牢抓住“文创价值”的观点,通过主题、组合和风格三个维度交叉审视清宫画作的当代应用潜力,遴选具有当代价值和审美适应性的内容或形式要素作为转译的前提条件,从而达到服务文创应用的最终目标。

(一)主题维度的画作元素分析

主题维度主要关注画作主题与当代受众的兴趣点、记忆度等传播价值之间的关系,兼顾主题的文化价值及其文创产品转化可行性等因素,本质上是评价当今受众头脑中的符号储备与主题的认可关系及其市场潜力。清代宫廷画作内容可依据表达的主题被划分为若干大类,如肖像、服饰、武备、仪仗、阵式、舟车、花鸟、建筑、园林等。经过多轮受众调研和专家分析,以下类别的主题具备较强的文创价值,依其价值递减排序如下:(1)在当今社会有较高频次媒体传播和公众认知的画作主题,如圆明园大水法形象。(2)帝王形象(3)依据事件为背景的主视觉要素,如战争、仪仗、场景中出现的极具清代特征的人物、车马、建筑。(4)具有形式美和较高艺术水准的画面,如花鸟。(5)具有等级象征意义或知识价值的内容,如服饰、器物、纹样等。

(二)组和维度的画作元素分析

组合维度侧重分析画作各个要素之间的构图逻辑、比例关系、数量配置、叙事方式等组合特征,清代宫廷绘画在组合维度的特征不但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普遍特征,也在诸多方面有其独特价值:(1)人物映衬特征:即将某个重点要素的体量夸张,放置于多个要素之中以表明其特殊地位,如帝王形象在阵仗中的尺度往往醒目而夸大;(2)地图画法特征:包括鸟瞰式的移点透视法、不拘一格的图画比例尺、独特的距离量度法和坐标体系、计里画方、图画式地图;(3)图文并重,象形图例与浮签图注[11]。

(三)风格维度的画作元素分析

风格要素则审视传统画作形式的表达差异及其演进流变,需要重点考察其与当代形式特征的转译关系。清宫绘画在其风格流派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史料详尽”“描绘写实”“中西合璧”等独特而又极具价值的艺术文化特征。具体可从技法与作者两个路线审视:技法方面可分为写实工笔、西洋线法画(焦点透视画)、西洋油画、宫廷版画等主要类型的风格特征。作者方面可从郎世宁、焦秉贞、冷枚、丁观鹏、王幼学、王儒学、张为邦、于世烈等十余位著名宫廷画家的作品特征分析入手,重点关注中西画家作品中技法的相互影响与融合特征。其中下列特征在当代审美认知中具有其独到价值:(1)色彩丰富饱满,对比度高。(2)国画中融入空间透视关系、光影关系、物体体积感等西方绘画语言特征。(3)西洋线法画、西洋油画、宫廷版画等有别于前朝的技法。

通过“主题-组合-风格”三个维度呈现的特征进行审视,可以将清宫绘画中具有文创价值的精华部分进行分析提取,建立起“价值图像库”,为后续研究做出资料储备。

二、清宫绘画的文创基础图谱转译

符合“文创价值”的某一主题在交互界面的表达一般可依据其信息量的差异分为图像、图案、图标等形式。某一主题的基因图谱转译,应首先明确其“价值图像”,而后沿“图像—→图案—→图标”路径进行信息量逐级降维处理,从而满足该主题在不同情境下的各种应用需求。三种不同量级的信息表达方式往往并存于同一交互界面中,呈现出一种多维混用的特征。

(一)基础图像转译

优势在于转译后的图像保持了与原作几乎相当的信息量,基础图像转译是搜集、梳理、选择和加工的过程,首先依据“文创价值”对原作画面进行分析取舍后得到“价值图像”,然后酌情选用去底、节选、裁剪、去色等图像处理程序进一步创建“基础图像”资料库,以满足交互界面及文创产品中对原作如实运用的需求;课题组主要从五个方面建立起基础图像资料库:(1)人物肖像图庫,如《帝王朝服像》《乾隆皇帝大阅图》《高宗帝后像》《紫光阁功臣像》《画玛常斫阵图》《阿玉锡持矛荡寇图》《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像》《仕女图册》等名画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人物肖像在文创设计中具有“叙事主角”的再创造价值,通过当代话题的代入实现历史与当下语境的融合,极具文创价值,是图库整理的重点;(2)系列主题图库,主要选取具有成套主题元素的资料,如《十骏犬图》《十骏图》《百骏图卷》《仙萼长春图册》等系列画作的动植物形象,也包括十二兽首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成套主题图片,系列化的主题具备开发族系产品的先天优势,并可互相借势增加传播效力;(3)叙事主题图库,如《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十二月令图轴》等有时间前后逻辑的系列图像,也包括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长卷画作,如《孝贤纯皇后亲蚕图》《雍正祭先农坛图》等,主要采取截取精华的方式展示画卷中的代表场景,或提取场景中重要人物、建筑等单体主题图像。(4)传播潜力图库,如《弘历观画图》《乾隆洗象图》《胤禛耕织图》《雍正行乐图》《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等,此类题材想象力丰富,雍正、乾隆等帝王或转换身份,或穿越时空,让公众感受到清代帝王的可爱一面,极具当代传播兴趣点;(5)圆明园风貌图库:主要梳理圆明园景观、建筑、园林、山形水系等地理风貌的相关画作,最具价值的有《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铜版画册》《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等。上述梳理和转译工作将众多清宫画作中的名品、精品和具备当代传播价值的主题进行分类汇总,是未来文创实践中极为重要基础图像资料储备。

(二)基础图案转译

图案是图像信息归纳整合后的精炼形式,其形式多样性通过线、面、色彩、黑白、描边、光影等设计要素的取舍选用得以呈现。依据信息量不同可简单地将图案分为高-中-低三级信息态,高信息态图案刻画细腻而更接近图像,低信息态图案则精简凝练,视觉冲击力十足,但无论信息量大小,保证主题的可识别性是图案成立的前提(图2)。清代风貌的特征传承、时代审美的特征适配、便于文创转化利用是图案转译工作关注的重点。

(三)基础图标转译

图标在交互界面中担负标识、入口、解释、提示等重要功能,将基础图像转译为图标,需保留主题的最显著特征,通过最为精简的线条或体块表达主题,图标虽不可避免地损失了部分识别特征,但也具有简洁和提示性强等特点。本项目的基础图标库分为线稿态、面稿态、线稿反白态、面稿反白态等四种形式,可基本满足在互联网界面、平面设计、地图图注、导标系统等情况下的实际应用需求,并为下一步风格化衍生提供了条件(图3)。

三、清宫绘画的文创基础色谱设定

清宫画作的色彩大多丰富饱满,由于古画年代久远,又呈现出迷人的降饱和度“褪色”状态,结合中国画颜料的独特色彩调性,使其极具清代识别特征和当代审美价值。色彩是视觉语言表达的重要载体,标准色的归纳设定是清代宫廷绘画基因图谱研究的重要工作。文创基因色谱设定的目的是建立VIS色彩识别系统,实现文创设计的规范色彩管理,保证成果输出的统一化和标准化,是完美呈现“清代味道”的前提和保证。课题组通过观察法、专家小组法、归纳法和用户调研,分析大量清代宫廷画作的色彩特征,充分考虑色彩面积、出现频次、色域包容性等综合因素,提取了冷暖各半共10种色彩,较少的设色数量为未来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方便(图4)。

四、基因图谱在圆明园文创实践中的应用

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成果的应用范围广泛,在圆明园品牌形象识别、圆明文化推广、文创产品设计、展览展示宣传、环境景观系统、导向标识系统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利用得当将极大提升圆明园品牌视觉形象价值和信息传播的大众认可度。

(一)“圆明玉泉”的设计开发

2018年末,圆明园在开发其自营矿泉水品牌“圆明玉泉 ”的设计方案中首次使用了基因图谱。经团队经多轮策划,最终以“渴了-喝水”的逻辑链条建立起消费者与清代帝王之间的情感联系,广告文案基于消费者与朕之间的身份转换,形成“朕渴了-渴了就喝朕的水”这一策划主题。视觉形象上选取与圆明园相关的六位清代帝王形象,并使用基因图谱中的清代帝王朝服像图案作为矿泉水瓶标的主视觉,为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直接素材,并配合文案形成“朕的水”系列产品。

由于基因图谱资料库的丰富性,进一步激发了设计灵感,除一套六瓶的清代帝王系列产品外,设计团队还使用了图谱中的《乾隆大阅图》《十二月令图》《画玛常斫阵图》《阿玉锡持矛荡寇图》中的人物图案,相继开发了“朕的水”系列产品的番外篇(图5)。2019年,设计团队采用“刮刮乐”的交互方式,策划了一款红色铝罐碳酸饮料,在撕开标签的同时,每罐饮料的内层标贴都会出现不同的主题图案,如开“盲盒”为消费者带来惊奇与趣味,增加购买者与产品之间的体验感,从而激发收集与收藏欲望。由此可见,基因图谱的系统绘制为设计的商业转化与批量化创意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图6)。

(二)圆明园导向标识系统开发

2019年初,圆明园启动导向标识系统(绮春园)方案设计项目。其项目难度可见一斑,当下的圆明园为断壁残垣的遗址,设计所表现的主体具有“非在场”的特殊性,设计面临复杂的现场环境条件、厚重历史底蕴与现代功能主义间的矛盾急需解决,总的来说矛盾点集中在设计与遗址和谐统一之上。

基于此矛盾,基因图谱再一次展现出了对于设计的有力支撑。一方面,首要问题在于解决主体的“非在场”问题,基因图谱构建的“图像-图案-图标”三级体系,有效地将“非在场”文化内涵精简,运用文化图标与指示图标相结合的方式,将文化与导向标识系统结合,目的在于繁复的信息以符号化的方式呈现给游客。另一方面,由于主体“非在场”,主体的形象来源只能依靠古籍文献进行考证,基因图谱的另一大优势,大量可视化图形素材在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之前就已完成绘制,建筑图库和动植物图案库的绘制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在保证风格统一的前提下,为园内后续更新设计提供了可能。

这两次设计实践再一次证明了基因图谱研究的巨大价值(图7),是实际项目开始之前必要工作。黑格尔曾说“思维的思維是逻辑”,在文化挖掘设计层面,“设计的设计”应是基因图谱的绘制。

结语

圆明园文创基因图谱设计研究项目的完成,标志着圆明园拥有了具有独立原创知识产权的视觉设计资料库系统,完成丰厚历史文化向当代设计符号的初次转译。在学术角度上,不但探索了传统画作当代转译的方法和路径,也为传统视觉文化遗产的当下利用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与此同时,文创基因图谱的开发与完善是一个长期性、开放性工程,需要对原有图谱不断补充并加入新的血液,图谱也会随着社会审美风格及实践需求持续演进,从而逐步建立起符合“万园之园”规模和水准的视觉文化图谱系统,为圆明园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持续动力。

猜你喜欢
圆明园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当文学IP成为“文创”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游圆明园有感
“文创”让文物“活起来”
圆明园里过大年
满江红·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