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仙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探索
路仙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盐池中学,宁夏吴忠751500)
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生活生产的重要生产力,自然也是高中数学实现课堂教学体系改革优化,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思想理念的首选举措。透过“互联网+”技术的加持辅助,高中数学教学可实现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多层次改革创新,为高中生个人核心素养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并确保所有层次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诉求得到应有的尊重。对此,文章将围绕“互联网+”展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探索,希望能够创新发展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举措。
“互联网+”;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培养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问题思考、思维习惯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能再按照传统的目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数据获取,也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章程发展个人的学科素养。这样只会阻滞学生的个人成长,亦难以保障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再加上“互联网+”推进渗透影响之下,高中数学的信息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高中数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纰漏不足也随之显现无疑,并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阻滞因素,影响高中数学课堂“互联网+”融合进程的推进,所以针对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势在必行。因此,笔者将先客观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的问题,思考“互联网+”对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最后提出一些“互联网+”助力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见解。
“互联网+”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素养,能够灵活地结合不同核心素养培养教学主题进行微课、教学音频以及虚拟模型的建构。但是这些知识能力往往是部分高中数学教师欠缺的能力,因为部分教师任教时间较长,之前接受的教学技能教育并没有涉及“互联网+”融合核心素养方面。再加上地方学校不重视教师该方面技能的强化,极少组织教师外出交流培训,听课、评课环节也没有着重考查教师“互联网+”技术融入情况。所以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并不重视个人的“互联网+”教学应用技能的强化,自然也就不会在日常教学环节侧重性提升个人该方面的能力。
高中数学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学资源教学局限匮乏,是限制学生数据分析、数学模型建构等核心素养发展的客观因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融入高中数学停滞于表面,数学教师主观上更加注重教材内容、真题问卷的研读学习,也更希望学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各种真题的反复练习,不愿意将他们的注意力用于课外知识的分析学习。所以“互联网+”教学技术一直没有落实应用于教学资源的拓展,而高中数学教师自然也就缺乏足够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互联网+”融入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线上教学平台、移动客户端以及电教多媒体平台的支持。但是部分学校由于教学办学条件的限制,教学硬件设施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更新,线上教学平台的搭建得不到有效开展。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可运用的“互联网+”教学设施设备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满足高中生核心素养多样化的发展诉求,也难以实现根本上改革优化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利于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相较于高中数学传统的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机制,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帮助下,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方面,教师可搭建线上教学平台、课外学习辅导平台等等,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体系的建构,兼顾学生课堂内外的核心素养培养诉求,为学生的数学模型建构创造优势,避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在模型成像、图片音频展示方面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能带给学生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丰富的感官认知感受体验,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直观想象有着直接的助力推动效能,是高中数学传统言传身教模式不具备的优势,也是现代学生需要的教学手段,利于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体会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满足自身的核心素养发展诉求,同时这也是“互联网+”技术创新核心素养培养手段的主要体现。
“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其对于数学教学资源的丰富延伸,其能够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题,全网搜索符合该主题的数学教学资源,诸如PPT课件、微课、教学视频、慕课等等。透过这些课外教学资源的应用,延伸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全面架构数学知识体系,尝试不同的角度切入认识数学知识,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看待遇到的数学知识问题,变革传统的数学思维认识模式,驱动学生不断丰富强化个人的思维能力。此外,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还能带动学生的运算解题能力,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演绎数学知识,带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灵感,辅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互联网+”实现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快速化、精准化、便捷化,使教师得以随时随地抽调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相关信息,了解学生个人核心素养发展概况,借助线上交互平台与学生随时进行沟通交流,互动纠正学生存在的弊端不足,为学生的问题思考、错误纠正、发展延伸提供灵感,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个人的知识概况,懂得下一阶段应当采取何种举措发展个人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能在“互联网+”线上教学平台的建构下构建营造特定的核心素养培养情境氛围,激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知识交流学习活动的兴趣,为教师思维引导创造机会,促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个性化、针对性、高质量的发展培养,也为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引导创造足够的机会。
模型建构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数学思维能力,其关乎学生能否由课本教材知识迁移应用于真实问题,运用数学知识灵活处理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是高中生应当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而教师便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堂内外桥梁的搭建,结合不同主题内容进行问题情境的还原,迁移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并逐步在此过程中建构对应的数学知识模型,思考探索过程中不断接受“互联网+”技术渗透传递的信息,推动个人的数学认知模型优化,建构更完善的数学认知系统模型,确保学生得以结合不同情境需求,灵活调整数学知识的运用手段,高效处理遇到的真实数学问题,而不是机械性记忆数学知识概念,借此发挥“互联网+”技术促进现实与课堂沟通的能力。
以《随机事件与概率》一课为例。教师可先运用电教多媒体技术展示“(1)明天会下雨;(2)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3)抛一枚硬币数字面向上”引导学生联系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这些问题的情境,思考这些事件分别是必然事件、随机事件或者是不可能事件中的哪一种。然后教师再借助“抛一枚硬币数字面向上的概率为二分之一”问题进行教学迁移,驱使学生尝试运用频率估计概率,并区分二者存在的区别,以此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随机事件与概率》一课的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以上三种事件的区分,懂得客观分析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终达到辅助学生构建这一课的知识模型目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于高中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有着更明确的发展要求,需要学生能够在海量的信息数据中获取符合自身所需的数据内容,透过得到的数据发掘需要处理认知的数学问题,借助数学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路径,利用数据得出数学问题的规律现象。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依托“互联网+”技术优势,提供更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带领学生涉猎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内容,感知数据内容后需要面对的数学问题,强化个人结合数据进行问题分析论述的能力,懂得利用得到的数据强化问题论述的实效性,以此带动学生个人数据助力问题思考的能力。
以《用样本估计总体》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某学校高一年级1000名男生中随机抽取100个的身高数据,并让学生根据分析估计该年级男生身高不低于170(cm)的男生所占的百分率。样本具体数据如下:
然后学生便会结合掌握的“样本估计总体”知识内容,通过样本数据最大值为180,最小值为151得到极差为29,最终决定组距为3,把区间[150.5,180.5]按照3组距平均分成10组,然后再按照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得到频率分布表,结合频率分布表可得到身高不低于170的同学所占的比例为: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互联网技术的数据支持下得以更加灵活、高效地进行样本数据分析,锻炼提升学生利用数据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满足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诉求。
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行为表现,需要学生根据已知量推出未知量。而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运算演练方式的创新,为学生的数学运算提供不一样的思路灵感,促使学生结合“互联网+”提供的“已知量”,大胆运算求出“未知量”,使学生不断汲取别人优秀的运算思考模型,推动个人的运算思考能力的进步发展。
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决定着学生能否将遇到的抽象知识概念立体化展现,影响着学生空间几何问题的处理解决,是学生深层次数学知识问题处理不可或缺的能力。所以,教师可灵活运用“互联网+”提供的实物投影技术、虚拟成像技术等,直观构建对应的空间模型,以供学生近距离观察思考,便于其进行数据与图形的转换,化抽象知识为直观立体的数学模型,助力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完成数学空间模型的想象,以此逐步带动学生个人的抽象思维发展,满足高中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发展。
以《立体图形的直观图》一课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先提出问题:“有一个正六棱锥,从上面俯看得到一个正六边形,从左侧可以看到一个为全等等腰三角形的凌锥,倘若底面边长为4厘米,高为4厘米,试问这个图形的直观图何样?”然后运用虚拟成像技术架构如下立体图像:
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该图形联系题目提供的信息,尝试在脑海中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还原题目展示的正六边形以及侧面观看得到的全等等腰三角形,得到如下图像:
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辅助下,实现了数学问题的直观想象,锻炼了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开放、自主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学生参与问题推理论证的热情。所以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营造开放、自主的合作互动氛围,利用随机问题设备、线上互动设备等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让学生大胆将自身的想法通过互联网传递给教师,教师再将这些想法进行汇总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论证,传授学生高效的推理手段方法,密切师生互动交流的同时确保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互联网+”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为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资源拓展、路径创新以及情境架构提供有效手段,帮助高中数学寻找行之有效的切入路径,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理念、素材的客观限制,实现数学核心素养导向教育效能侧重性强化。对此,数学教师自身需掌握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诉求以及“互联网+”技术融合数学教育的切入点,懂得结合数学课堂主题引进课外教学资源、建构特定教学情境以及创新运算演绎方式,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思考个人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举措,以此实现“互联网+”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紧密融合。
[1] 胡丽梅."互联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教学重心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2):2.
[2] 路建宁.用"互联网+"助推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2018(15):1.
[3] 赵云龙.互联网背景下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实[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4(3):1.
[4] 张伟鹏.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思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5):1.
[5] 樊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J].东西南北,2019,No.540(16):233-233.
C931.1
A
1002-7661(2022)28-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