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击小行星:地球“防撞”预案

2022-11-08 03:23李伟
检察风云 2022年21期
关键词:防撞小行星当量

文·图/李伟

每天有40—100颗太空物体飞向地球,其中不乏直径达数米的“大家伙”。人类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担忧从未停止。那么,我们有完善的防范预案吗?

9月2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DART(双小行星定向测试)航天器,在以高超音速穿出太阳系后撞击了一颗小行星。据英国路透社报道,这是地球“防撞”预案的首次“实战演习”。

人类首次尝试改变天体运行

DART于2021年11月由SpaceX火箭发射升空,在NASA专家的遥控指引下飞出太阳系,奔向目标。它的最终任务是“自杀式”撞击小行星——这是人类首次尝试改变天体的运行方式。

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劳雷尔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任务操作中心,对这次撞击实验进行了实时监控。

DART自带的照相机拍摄的图像显示,撞击器呈立方体形状,带有两个矩形太阳能电池阵列,与自动售货机大小相当。它在距离地球约1100万公里处撞击了名为迪莫弗斯的小行星。该小行星的截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

迪莫弗斯小行星逐渐充满了NASA直播现场的屏幕。控制室中的工程师们一齐欢呼起来,因为这说明飞行器已成功击中迪莫弗斯小行星。

DART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撞击任务,目前还不得而知,要等到对目标小行星进行进一步的观测才会有结果。NASA表示对此次撞击实验很满意,因为“航天器一直按照预定方案运行”。

“定向核爆破”

DART进行的实验,旨在确定航天器是否能够利用动能改变小行星的运行状态,使其偏离轨道——这是地球“防撞”预案的一部分。对于完整的预案来说,首先须建立保护地球的预警系统。如果发现有体积、质量较大的小行星威胁地球,那么就通过高空侦察机及太空观测站确定它的飞行轨迹、形状和基本成分,再考虑发射武器将它摧毁,至少要令其分解,以降低威胁。

在太空中建立观测站,能够提前发现可能与地球相撞的危险天体。近地轨道上的航天器加装光电仪器后,就可以作为太空观测站,其工作效能优于地球上的观测站。为此,NASA计划向太空中发射观测平台,其搭载的望远镜能观测到从太阳方向逼近地球的小行星。

除了美国,俄罗斯也在开展类似的工作。俄罗斯拉沃奇金科学生产联合体、闪电科学生产联合体等多家单位联合组建了“地球保护中心”。该中心负责人阿纳托利·扎伊采夫表示,俄政府将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地球保护中心”建成防护系统,保护地球免遭小行星的撞击。

俄罗斯研究人员设想了多种方法。例如,为尽早发现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可在近地轨道上部署8颗以上的卫星,每颗卫星都搭载激光探测器,能够从各个角度“监视”来袭的小行星;利用航天器牵引小行星,使其偏离原来的轨道。不过,这种工程需要设计建造携带大量燃料的航天器,难度较大。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对防范小行星的预案进行了梳理归纳。

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成功摧毁来袭的小行星,担任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要在速度和载荷上达到较高的标准。目前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的一些运载火箭都符合要求。运载火箭在进入发射架之后,要在1小时内完成发射准备工作。1小时后,同一个发射架要能够发射第二枚火箭。

击毁小行星的最佳手段是“定向核爆破”。火箭可搭载1—2吨重的核爆炸装置,其威力达到150万吨TNT炸药当量,足以让直径数百米的小行星“粉身碎骨”。如果能让几个携带核爆装置的航天器在近地轨道上对接在一起,那么就能应对体积和重量更大的小行星。

《新科学家》指出,利用“定向核爆破”迎击小行星,可采取以下5个步骤:

第一步,在较短的时间内调用核武器及运载火箭,对小行星实施远距离爆破,改变其运行轨道;第二步,如果远距离爆破达不到预期效果,那么就在小行星飞近地球后实施近距离爆破,将它炸成碎块;第三步,如果爆炸的威力不够大,小行星碎块仍能对地球构成威胁,那么就发射太阳帆将它们推离飞行轨道;第四步,如果太阳帆对小行星碎块产生的推力有限,无法将它们推离地球,则须再发射导弹,对较大的小行星碎块实施爆破,将它们粉碎成更小的碎片;第五步,利用地球天然的保护层——大气层,最后一批小行星碎片将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

“核爆破”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有小块陨石在穿越大气层后“幸存”下来,仍将威胁地球。所以,人类的远期目标是利用太空激光技术使小行星偏离轨道。目前的激光技术只能锁定相当于“地日间距”十分之一的太空目标。科学家将力求把探测距离延长到“地日间距”,届时研究人员就可以分析远处小行星的形状和成分,并找出使其远离地球的方法。

15年来的5位“访客”

也许有人认为,担忧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杞人忧天。其实不然。

每天有40—100颗太空物体飞向地球,其中95%以上都是非常细小的“太空颗粒”。它们会在离地数十公里的高空分解。不过,也有一些“大家伙”飞向地球。自2008年起,得益于小行星观测技术的发展,人类成功观测到5颗飞向地球的小行星:编号“2008TC-1”,直径4米,爆炸当量约为2100吨TNT;编号“2014AA-2”,直径3米,爆炸当量约为1000吨TNT;编号“2018LA-3”,直径3米,爆炸当量约为1400吨TNT;编号“2019MO-4”,直径6米,爆炸当量约为6000吨TNT;编号“2022EB-5”,直径2米,爆炸当量约为2000吨TNT。

从编号可知上述小行星飞抵地球的年份。其中最新的“访客”是“2022EB-5”,其主体于格林威治时间2022年3月11日21时24分坠落于冰岛东北部。冰岛、格陵兰岛、挪威的观测记录仪均检测到明显的撞击,其产生的能量相当于一次4.0级地震。

《新科学家》指出,保护地球免遭小行星撞击,任何国家都无法独立完成所有工作。太阳帆、太空激光发射器等设备的研发和部署任重道远,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报道呼吁各航天大国建立“国际反应小组”,在防御小行星撞击时通力合作,统一进行资源调配,尤其是探讨如何合理地使用核武器,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地球遭小行星撞击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防撞小行星当量
NASA宣布成功撞击小行星
我国发现2022年首颗近地小行星
啄木鸟的防撞科学
铝合金在汽车前防撞梁轻量化中的应用
雾天上高速 防撞有招数
小行星:往左走
空中交通防撞系统(TCAS Ⅱ)的排故与维护
“隼鸟”2再探小行星
超压测试方法对炸药TNT当量计算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