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航 孙 琪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在区域性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地方高校积极输送优秀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地方高校艺术类院校培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地方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育人目标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高校育人的重要保障与必要方式,新时代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需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具有时代性的思政内容体系,以及科学的教学实施方式和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
课程目标定位是由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定位及学生学情所决定的。
晋中信息学院办学宗旨是培育优质专业人才,依托“信息产业+商学院”的办学形式打造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其中专业、通识、商科属于重点,确保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融入专业领域并一展所长,继而满足地方性产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晋中信息学院培养高素质信息化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加强对培养学生软件应用和实践能力的重视,构成设计课程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在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落到实处,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优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备过硬的文化资源调研和文化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中心,深挖山西本省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资源,运用艺术设计与信息化技术手段,逐步丰富教学内容及科研领域,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通过兴趣引导与学习方法的讲授,确保学生能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使用信息技术,实施创造性的设计技能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通过整合中西差异,理解民族艺术的生成与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并使学生直面高科技融于设计领域的新挑战。树立中国的美学观念和自觉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作观,从而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符合信息时代设计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智育文本,德育为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教师在肩负知识输出责任的同时,还需保证德育高效渗透,基于立德树人培育优质人才。为了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需构成设计融入课程思政,经由课程改革依托“软教学”渗透德育,使德育内容如春风细雨般浇灌学生的心田,发挥指引学生和谐发展及成才的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身上还肩负着文化宣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责。[2]思政课程具有融合性及系统性,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可通过“美育+德育”交融树立正确观念,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创作观等,这为学生设计优秀艺术作品给予了支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在深入解读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结合本校该专业育人特点引入思政内容,使学生能在思政知识、专业知识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观念,设计出弘扬民族精神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
1.将工匠精神渗入课程
具备工匠精神是专业人才在各个领域深耕细作的重要条件。在构成设计课程思政改革中践行设计与工艺理实一体原则,设计工艺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精益求精、着眼于细节的专注精神,以及极具细致、耐心和坚持的“工匠精神”[3]。依托校企实训基础引入多元项目,为学生“做中学”提供条件。同时,鞭策学生追求卓越,助其成为“匠人”,在实践中领悟工匠精神。根据个人与“匠人”的差距“定制”学习计划,使学生能主动吸纳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助力学生精神与技能同步升华。
2.培养学生树立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
在构成设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带领学生走入实训基地,寻找发现古建中的构成美。发现美的同时,感受工匠精神和中国美学观念。并从有序排列的图形中理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引发学生对集体观念的思考。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展开的项目化教学中,让学生转换角色体验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自己的职责与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坚持文化协同育人
国家针对课程思政建设颁布系列政策,要求高校结合专业育人特点设定具有差异性的育人目标,深挖思政与专业课程交融的价值,拓宽专业课程德育维度,使专业思政课程有深度且有温度,保证课程思政内涵突出、专业知识精确。基于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在深入解读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结合本校该专业育人特点引入思政内容,使学生能在思政知识、专业知识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观念,如创新观、审美观等,能依托艺术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及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浸润中强化“四个自信”,继而落实艺术设计专业思政课程构成设计目标。并且,实践证明艺术设计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供养,这说明在课程改革中坚持文化育人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成才有益。基于此,本校构成设计课程立足于文化当地网罗育人资源,侧重将文化遗产引入课程,引领学生在探析进程中关注其形态、色彩、工艺等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指引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制作过程,使学生能在磨砺专业技能的进程中吸取文化养分,最终达到艺术设计作品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目的。
应从构成的美学高度、信息承载和文化认同与作品的差异化表现三个维度来评判学生设计作品质量。构成的美学高度,是指一件作品是否符合构成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并基于正确观念深挖地方文化育人潜力。形式美法则需要对知识的理解,而正确的审美观则需要课程思政的介入与指导。通过整合中西差异,深入了解高校所在地的优秀文化,理解民族艺术的生成与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信息承载和文化认同,所谓信息承载说的是一件设计作品要传达的信息,将其与地方文化内涵联系在一起,即可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在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时,其实也是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与理解,发挥作品传播优秀地方文化的作用,促进地方乡村振兴及文旅开发,达到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主要理念为“三全育人”,在教师立足专业课程参与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同时,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专业素养发展需求以及本校艺术设计专业育人优势,合理聚拢教育内容并从“四维融合”(如图1)角度出发,有效传导教育内容,同时着眼于实际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实现构建精品课程思政的目标。
图1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延伸,打造“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广度”的立德树人新格局,需要建立健全具备高素养及课程思政意识的教学团队。首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原有专业课教学基础上加入思政课程教学,共同探讨思政元素,根据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开设的先后关系,针对课程教育思路进一步予以梳理,取长补短,让课程思政成为思政课程的延伸而不是重复。思政教师亦可作为第二指导教师,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关于历史、文化、政治领域问题。师生均需参与课程设计活动,分别发挥主导与主体功能,携手创建高效课堂,依托教学活动及体验类项目增强德育有效性,使思政教育更具渗透性及生本性。其次,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意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意识。教师只有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才能在知识点中筛选出与之契合的课程思政元素,才能做到在教学中高质量地将课程思政元素如盐在水、润物细无声地实施。
1.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相融合
在多种教学举措中引入思政元素,是增强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交融性的关键。基于此,教师需在设计教案时筛选思政元素渗透支点,为学生强化“四个自信”、塑造正确观念、改善行为习惯、优化心理素质提供教育抓手,使合作探究教学、信息化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中的思政元素能被学生接受并转变为学习动力。
2.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
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的着力点,进一步改进案例库,从而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根据学校所处地区人文资源的特点与类型制定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方案,保证当地的人文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依托案例库引入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找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及融入方式。学院也在积极与当地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场馆建立合作关系,随着晋祠博物馆、乔家大院等实训基地的不断签约,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不受疫情影响,随时可以进行线上学习。通过实地调研、线上资源收集等方式,建立学生与当地文化的情感联系,致力于加强情感共鸣,使思政元素与学生的距离得以拉近,同时立足实际创编思政课程,以免构成设计课程缺乏实效性,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同时思政教材的编写工作也丰富了思政资源库的建立。
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这个有利抓手,让校内各专业教师、学生,校外企业与实训基地专业人员共同成为评价主体,以及通过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竞赛,得到其他院校师生及专家的评价,通过丰富评价主体及评价形式的方式,得到更为客观且全面的评价结论。
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检验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方法设置的合理性,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分析可以检验课程思政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学习体会的反馈,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进而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构成设计开设在大二上学期,为学生奠定专业发展基础助力,在设计色彩、设计概论等先导课程学完后,进入各科专业课程学习前的重要课程。学生经过先导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设计思维活跃,课堂氛围较好,具有充分的设计创作热情,但设计基础相对薄弱,应注重价值观引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社会责任和担当、工匠精神、服务和奉献精神、合作能力,助力学生和谐、全面且个性化的成长。
在构成设计课程开发进程中坚持理实一体,将思政融入授课环节中,将专业课程理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及红色景区展开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供养下,接受德育熏染拔高专业素养,有效学习构成设计相关理论知识。例如,以“晋商文化”为例,学生通过在理论学习时引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训基地寻找设计元素的实践探究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通过从研究员、管理员以及从相关书籍中获得其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并结合当下的一些时事,如疫情后疫情时代、建党100 周年等,调动学生艺术设计自主性,同时助其建立民族自豪与民族自信,实现艺术理论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既要掌握技能并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增强道德修养,保证主观思想与当今社会主流思想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能被大众认可并被时代接纳的优秀作品。在理论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融入主流情感及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依托各种情境展开思政教育,在设计时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地方高校需强调构成设计课程专业发展的基础性,根据每章节智育目标设置的主题创作内容,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同时指引学生强化职业素养,依托项目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助力学生强化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观,为本校就业率的有效提高给予支持。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兼具的特点,依托项目或案例展开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出路。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做好备课工作,在育人活动开始前思考思政元素渗透的方法与目的,既要保证思政元素被学生接纳,又要确保思政教育目标、专业教育目标不冲突。基于此,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需维系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关系,从专业教育角度来讲,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处于显性地位,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政元素,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讲,思政元素处于显性地位,教师可根据思政教育要求抓住专业知识渗透要点,使专业课程建设效果更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言传身教具有增强艺术设计思政课程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作用,教师的观念及对艺术的追求均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能自觉增强道德修养,还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所研究,使教师立足专业课堂输出正能量,助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优质而丰富的学习资源得以广泛传播,使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与空间,而是通过不同的信息终端,让学生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成熟,将其应用于教学领域,让枯燥的教师语言加板书时代更新换代为数字化课堂。在构成设计思政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可立足艺术设计专业引用信息化教改成果,打造混合式教育体系,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育人平台,利用慕课、微课等线上平台输出知识,保证线上资源得以转变为构成设计思政课程建设的动力之一,同时教师可在有效发挥“互联网+”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输出教育内容,助学生夯实专业发展基础并增强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以育人为本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生活环境、专业发展需要等客观因素丰富育人形式,借助多元的教育形式输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关内容,在师生共建、理实一体、高效交互型讲堂的基础上迸发求学兴趣、拔高专业素养、接受德育熏陶,使学生能在积淀文化底蕴、树立正确观念、强化职业素养的前提下成长,继而落实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在课程建设中还积极发掘高校所在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中的思政元素,紧密结合课程知识传授,致力于为当地培育优秀人才,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转变为学生艺术创作的动力,并在文化供养下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