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老年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观察*

2022-11-08 02:48邓玉玲
光明中医 2022年21期
关键词:天枢中脘肠梗阻

李 娇 邓玉玲 文 肖

肠梗阻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1],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示肠道未完全堵塞,以腹痛、腹胀、 呕吐、减少甚至停止排便排气为主要表现[2],为普外科常见疾病,常反复发作或数次治疗不愈,特别是老年患者处理尤感棘手。老年人由于器官老化、免疫功能下降、胃肠蠕动缓慢,且大多存在如心脏病、糖尿病及肿瘤等基础疾病,因手术治疗风险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故不作为首选[3],临床上尽量采取保守治疗。西医主要是以通过被动的禁食、胃肠减压、制酸及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为主, 但疗效不尽如人意。因此寻求一种操作简单、起效迅速、安全易行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大量的临床观察及试验研究表明针灸对不全性肠梗阻有明显疗效,且切实可行[4]。本研究应用“老十针”配合穴位注射的中医外治方法治疗老年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安全易行,且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2019年4月—2021年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60例保守治疗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61~82岁,平均(68.27±5.83)岁;病程8~72 h,平均病程(40.77±20.63)h。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1~82岁,平均(67.83±6.36)岁;病程6~96 h,平均病程(52.07±25.51)h。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1]中关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①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②腹部膨隆,可见胃肠蠕动波,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或肠鸣音减弱、消失;③腹部立卧位片提示扩张肠袢,肠管扩张内可见多个气液平面。

1.3 纳入标准①具有不完全性肠梗阻诊断标准[5]中相关临床表现者;②年龄≥60岁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②有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者;③有腹部手术或外伤史者。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①不配合治疗者;②治疗48 h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加重需要手术治疗者[4];③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参加试验者。

1.6 方法

1.6.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禁食、水,胃肠减压,石蜡油通便,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调节酸碱失衡,抑酸护胃;抗感染;肠外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老十针”:患者取平卧位,在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双侧天枢、双侧内关和双侧足三里穴处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0.35 mm×40 mm(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直刺15~20 mm,平补平泻,腹部穴位要求以无痛为佳;内关穴直刺5 mm,局部酸胀,可有向指尖放射的触电感;足三里穴直刺30 mm,用泄法,提插捻转有酸胀得气感为度,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5 min行针一次。取针后给予穴位注射:患者平卧位,充分暴露中脘、双侧天枢和足三里,用碘伏常规消毒,应用5 ml注射器吸取维生素B1注射液(生产厂家: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 ml/0.1 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1510)和维生素B6注射液(生产厂家: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 ml/0.1 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1055),垂直刺入上述5穴,深度以进针后提插捻转有得气感为宜,回抽无血,将药液缓慢注入各穴位,每穴约0.8 ml,注射药液时可轻微捻转,加强得气。针刺及穴位注射均每日1次。

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3~6 h评估一次并进行记录,若治疗48 h[4]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视为无效[4],立即考虑手术治疗;若治疗48 h后症状缓解,则继续治疗并密切观察,以5 d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估疗效。

1.6.2 观察指标①肠鸣音复常时间:每4 h腹部听诊1次,每次听诊连续1 min 以上, 出现2次/min 肠鸣音为肠蠕动恢复;②肛门排气或恢复自主排便时间;③腹痛、腹胀、呕吐缓解时间;④恢复流质饮食时间[6]。

1.6.3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 腹痛、腹胀、呕吐症状消失,饮食及排便均正常,腹部检查可见腹软,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腹部 X 线示气液平面消失;好转: 无腹痛、呕吐,有轻 度腹胀,进流质饮食后腹胀可有加重,但休息后缓解,腹部检查示腹部无或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 腹部 X 线片示正常或肠管轻度胀气;无效: 仍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无排便排气,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腹部 X 线片示可见肠腔明显扩张与多个液平面。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7]。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症状 体征改善时间及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比较观察组肠鸣音复常时间,肛门排气/自主排便时间,腹痛、腹胀、呕吐缓解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症状 体征改善时间及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比较

2.2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经χ2检验,Pearsonχ2=4.8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例,%)

3 讨论

不完全性肠梗阻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8],若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加重机体脏器受损,引起全身性的病变。因此快速、有效恢复胃肠蠕动、解除梗阻是治疗的关键。而老年人不完全性肠梗阻常是消化道本身或邻近器官某种器质性病变较为早期的重要临床表现[9], 其常见病因多为肿瘤、炎症、糖尿病、老年性粪便硬结引起,因此治疗上应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不完全性肠梗阻属于中医学“腹痛”“呕吐”“肠结”“关格”范畴。明代《医贯》载:“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中医学认为,六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传化饮食物,实而不得满,以通为用。年老患者,肾阳渐衰,脾阳渐虚,脾胃功能减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则清浊不分,饮食糟粕积于肠内发为肠梗阻,以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甚则呕吐、腹痛为特征,此即不通则痛,故治疗此病,当以“通”字立法[10]。

“老十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王乐亭教授根据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经验总结出的针灸处方,由足三里、中脘、上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组成,有调中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胃肠等功效,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疗效。“老十针”的组方[11]中,中脘为胃之募穴,是足阳明胃经经气汇聚之处,可助胃消化水谷,温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中焦气机;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腑气之功;中脘与足三里相配伍可调中益气,升清降浊;上脘、中脘、下脘三脘配合,具有调整胃腑受纳,腐熟和吸收水谷之效;气海和中脘相配可助其益气升阳之功;天枢为大肠募穴,可消导积滞,调益脾气;内关配以中脘、足三里, 助其升清降浊,调理气机。诸穴相配共奏调中健脾、升清降浊、通调腑气之功,达到治病求本、全身调理的目的。

穴位注射是指将药物直接注入穴位的治疗方法,这样可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甚至是叠加效应,同时在穴位上产生持久的刺激效果。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是胃肠道疾病治疗要穴,针刺该穴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止痛、和肠消滞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可促进机体各种消化酶分泌与胃肠蠕动,提高溶酶菌释放量,促进胃肠消化,从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15]。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均可有效调节胃肠神经[16],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恶心、呕吐症状。穴位注射采用维生素B1注射液和维生素B6注射液作用于足三里、中脘和天枢穴,同时发挥足三里、中脘、天枢三穴和维生素B1、维生素B6注射液的双重作用,使二者的促胃肠蠕动效应充分叠加,尽早解除梗阻,恢复胃肠功能。

综上所述,“老十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老年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在临床总有效率及改善腹痛、呕吐、腹胀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及使患者尽早恢复流质饮食方面均优于常规单纯西医治疗,该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了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经济适用,便于操作,安全可行,适于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试验结果尚不具有充足的说服力,望以后能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另一方面,本研究采用“老十针”针刺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老年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缺少二者单独应用的疗效观察,因此,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观察比较二者单独和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进一步证实“老十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优势。

猜你喜欢
天枢中脘肠梗阻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