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敏(四川文理学院)
古蔺花灯,流传于泸州古蔺县一带。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支持宜宾、泸州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给古蔺花灯的新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古蔺花灯深处成渝圈规划的川南腹地,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各界关注。古蔺花灯,俗称“扭扭灯”,流行于泸州古蔺县,是融合歌舞、音乐、戏剧、小品、文学、美术、民俗和杂技艺术等姊妹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曲艺,源起于唐朝,在清朝开始有史书记载,历史源远流长。每逢新春佳节、传统节庆、婚姻迎娶、生日寿诞、造屋建房、修桥补路、酒席筵前、作坊商贸乃至收徒谢师、街谈巷议,总能见其形,闻其声。因其表演多在晚上进行,往往以画有各类“花”的彩色灯笼照明,故名为“花灯”。古蔺花灯一般只在春节期间开展活动,且有一套传统的表演程式。纵观古蔺花灯的发展,传统内容始终以农业社会生活为背景,立足于民众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穿插婚姻爱情、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等,用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自发创造出来,用以自娱自乐。
任何一个艺术形式的存在与发展都与其当地的一切自然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蔺花灯也不例外,其艺术形式也受制于这个规律。古蔺花灯音乐吸纳了当地的特色民间艺术,如山歌、小调、戏曲等,独具个性,拥有别具一格的风味。曲调优美,通俗易懂,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格。表演呈现出台上领唱、台下帮腔的形式,演员与观众相互交流,融为一体,场面极度热闹。古蔺花灯舞蹈基本以双人对舞的形式呈现,其舞步和各种造型都具有极高的舞蹈技巧性,其文化融合性强,语言迷人,幽默,大胆且不受限制,充满当地特色。改革开放后,古蔺县开始对花灯优秀曲目进行挖掘整理。2005 年时编写并发行了《古蔺花灯》一书,对古蔺花灯这一歌舞艺术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并录制了《古蔺花灯》专题光碟,以影像的形式将这一艺术保存下来。2014 年11 月古蔺花灯申遗成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成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蔺花灯拥有五位国家级非遗传人,传承人固定。2014 年6 月2 日,将陈跃均、姚占楷、谢建刚、陈泽开、程第昌五位确定为古蔺花灯优秀代表传承人,并且要求按照《古蔺花灯传习活动考核细则表》对古蔺花灯的传承活动进行规范,以此来进行接下来的传承活动。组织培养主要表演角色唐二和幺妹的人才,建立专业展演队伍参与非遗宣传活动,共同守护好古蔺花灯这一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同时,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众多工作者的努力,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花灯歌曲、舞蹈以及花灯戏剧的作品。
图1 古蔺花灯非遗名录图片(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图2 《花灯四季》演出剧照(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古蔺花灯作为非遗文化,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但是对于未来的发展,依旧存在着许多的忧虑。
古蔺花灯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基础较好,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古蔺花灯饱经沧桑,由于古蔺花灯本身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生存状态,其地方传统特色和文化符号,饱历蹉跎岁月的挤压和摧残,几临销声匿迹,面对多元文化潮流的冲击,直接动摇和侵蚀着它的生存方式。年轻人不同程度追求时尚潮流,缺失了对古蔺花灯文化传承的重视,因而传承群体和范围极其有限。改革开放后,随着古蔺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民众的传承保护意识的普遍觉醒和不断提高,古蔺县开始对花灯优秀曲目进行挖掘整理,花灯艺术的内涵与价值不断被挖掘,使得古蔺花灯重新焕发了蓬勃生机,在不断地创新中实现飞跃。同时,2014 年,国务院公布古蔺花灯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化多元化,近年来泸州古蔺花灯与众多的传统艺术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受当代经济文化与新媒体的冲击严重,人们被更多新奇的文化艺术所吸引,花灯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忽视。其次,花灯艺术的品牌效应还不突出,大多表演局限在当地乡镇,极少有机会走出去,更缺乏走出国门的机会。最后,古蔺花灯的观众集中于城镇中老一辈的人,青年一辈很少去关注,观众群体受到局限,观众减少,主要市场萎缩。现在一辈的传承人不断对古蔺花灯的形式与内涵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继承与创新,但是依旧受到冲击,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古蔺花灯刻不容缓。
成渝经济圈建设,成渝文化经济统筹发展,文旅携手共进,给古蔺花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成渝经济圈建设开启,备受党中央、国务院重视。2020 年1 月3 日,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做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未来一段时期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四川省与重庆市携手开启共建巴蜀文化走廊的进程,同心同向,迅速行动,团结协作走资深合作道路。非物质文化优势。古蔺花灯于2014 年11 月申遗成功,正式成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术”之后,又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艺术作为一种人文艺术,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发展元素,拥有更多的发展优势。2005 年古蔺县文体广播局组织花灯艺术工作者编写并且发行了《古蔺花灯》一书,使得古蔺花灯这一艺术以文本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为花灯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权威参考资料。2011 年古蔺县文体广电局组织制作并且发行了《古蔺花灯》舞蹈教学光碟。2021 年,花灯舞蹈《花灯四季》搬上舞台,引起了数万民众驻足观看,引起了极大关注。
在成渝经济圈建设的大环境之下,形成民俗文化与江河风光旅游协同发展区,以旅游促发展,以旅游促文化艺术发展转型。发挥长江及其多条支流的自然风光,井盐、酿酒、彩灯、安陶、夏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协同联动四川自贡、宜宾、泸州和重庆荣昌、永川、江津、綦江等地,推动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重点发展自然观光、人文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等,打造醉美酒乡、川盐古道、长征漫道等特色产品。
图3 古蔺花灯剧照(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古蔺花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蔺花灯,自当主动迎上成渝文旅发展潮头,不断创新发展自身,进行花灯传承。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成渝文化艺术均受益,古蔺花灯走向更大的发展天地,遍地开花,但是要有足够的抗压能力,不然很容易受到冲击。
首先,两地政府合作,共同举办大型文艺活动。鼓励围绕“非遗古蔺花灯”项目,联合举办大型非遗艺术表演活动,以此增大古蔺花灯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川渝两地已拥有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打造以文艺演出为底版的文艺产业。从2014 年古蔺花灯申遗成功、2012 年舞蹈剧目《闹花灯》参加了央视网络少儿春晚,并获得好评。2013年《古蔺花灯》参与了四川省首届广场舞大赛,逐渐被更多人知晓。到近年来,古蔺花灯逐渐发展,参加了众多有价值的活动。随着不断发展,古蔺花灯的影响力已经逐渐增强起来,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古蔺县政府可以联合川内众多非遗与重庆非遗协会共同协商举办非遗文化节,给古蔺花灯带来新发展路径,助推成渝文旅经济建设。正如苏州市政府自2006 年开始,与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联合起来共同举办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古蔺花灯在新发展模式上也可以借鉴此经验。
其次,艺术与旅游结合,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文化部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政府、四川省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川渝两地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禀赋好、数量多、品质高。古蔺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生态旅游资源,以地球北纬28 度线上保存完好的黄荆原始森林生态景区最具代表;拥有红色旅游资源,以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纪念地最具代表;拥有名酒文化旅游资源,以“美酒河风景区”最具代表;还拥有蕴含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别样情趣的乡村风貌的兰花文化。并且,目前对古蔺花灯艺术资源的开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形式,已经从各自政府主导的抢救性保护阶段,进入共同合作打造产业化规模的阶段。将古蔺花灯在与内部已有的旅游资源相结合,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蔺花灯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结合,创新发展自身,助推成渝文旅发展。
最后,打造古蔺花灯的产业园。2019 年11 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古蔺县文化馆获得“古蔺花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为打造古蔺花灯产业园提供的潜在条件。古蔺花灯有许多潜在的历史价值,俗称“扭扭灯”,在清朝开始有史书记载,历史源远流长。纵观古蔺花灯的发展,传统内容始终以农业社会生活为背景,立足于民众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用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自发创造出来,用以自娱自乐。花灯语言诙谐幽默、通俗粗犷,又古朴醇厚、韵味无穷,为民间所独有。古蔺花灯随着时代的发展,始终代表着一方文化,具有重大的流传发展价值。而今面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古蔺花灯产业园,创立相关品牌,可以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非物质遗产古蔺花灯提供更好的途径。
古蔺花灯作为一种凝结在古蔺民众风俗特点之下的产物,来之于民,演之于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彰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在古蔺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民众传承保护意识觉醒之下,古蔺县开始对花灯优秀曲目进行挖掘整理。正因如此,如今我们才能见到古蔺花灯重新焕发蓬勃生机。在当下,正处于成渝经济圈的建设热潮之下,我们应当抓住此机遇,对古蔺花灯进行理论研究、保护与传承,助推成渝经济发展,将古蔺花灯的当代发展推向新高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