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辅导员情感劳动的实践机制

2022-11-08 11:26于成文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辅导员劳动情感

张 娜 于成文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53年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至今,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不断适应外在的需求变化,角色定位和种类不断调整和变化。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教育者、管理者,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带着感情去工作,增强自身的亲和力,让自己和自己从事的工作更加有温度。情感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互动交往的桥梁,当代高校辅导员需注重情感的投入,不仅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高校育人质量的必要条件。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5年高校辅导员人数已超过13万人。如何将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指导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帮助高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一支专门的力量,担负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与党和国家的期望、社会高速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需求相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应对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多方需求的能力和素养有待提高。对于如何做到“学生身边的指引者”,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运用教育方法唤醒学生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等工作,高校辅导员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

目前对高校辅导员实际劳动过程的学术研究较少,为弥补这一研究空白,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回归其日常工作的情境,探寻高校辅导员主体的工作经验和感受,期望通过实证研究呈现尚缺乏了解的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现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北京地区高校工作的专职辅导员。

二、文献述评

(一)情感劳动内涵及理论

诸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领域对人类情感主题进行探讨,埃利亚斯(Elias)从社会交往与消费社会的领域对人类情感进行探讨,吉登斯(Giddens)则从人类亲密关系等视角对社会交往中的情感进行探讨。“情感劳动”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阿利·霍克希尔德在《情感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一书中提出,指的是“个体管理自身感受并通过公开可见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加以表达” ,主要关注在工作场景下的情感。霍克希尔德通过对空乘人员的跟踪观察与深度访谈发现,雇员们不仅要付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要根据公司的规定努力管理自己的情绪,确保在与乘客的互动中保持积极情绪,避免消极情绪,使乘客满意。霍克希尔德发现,深层扮演与浅层扮演是员工最基本的情感劳动形式,前者是“员工努力调整内在情绪感受,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工作所需的情感表现达成一致”;后者是“员工通过改变外部表情和行为状态,伪装或隐藏情绪感受,表现出工作需要的情感”。对这种崭新的劳动形式的描述和研究,使得情感劳动成为广受关注的新的研究领域,成为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并存的第三种劳动。情感劳动理论主要是关注在服务行业中的个人情感是如何在工作中进行控制、管理和展现的。理论视角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切入,一种视角是基于劳动者个体的视角,呈现个体在劳动的过程中如何对自己的情感进行管理以及根据工作的需求进行管理的;另一种视角是从组织、工作场景等外界的视角,呈现组织、工作的要求对于个体的情感的控制,甚至是利用。学界运用情感劳动理论对一系列服务业工作进行了研究,包括空乘、超市店员、酒店服务员、客户服务中心接线员等,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通过对照料工作、关怀工作的研究对情感劳动理论进行了拓展,照料工作主要包括提供生活照顾和身体护理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包括医院护工、家庭保姆等,更广泛意义的照料工作包括了教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可以视为专业照料服务。专业照料工作与服务业工作的区别在于,服务业工作过程中的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互动时间较短,而照料者与被照料者的互动较为长期,建立起了较为亲密的关系,照料工作的任务往往是个体化、私密化的,常常具有灵活性。

(二)高校辅导员群体的情感劳动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群体的情感劳动的研究中,鲜见全面翔实的研究成果。一部分相关的研究是有关教师的情感劳动的研究,包括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但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群体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不能完全等同,高校辅导员兼顾了多种角色,例如心理咨询、行政管理等工作。另一部分相关的研究是有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情感研究,杨昌锐认为辅导员职业情感是辅导员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满足个人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态度体验,是辅导员在对辅导员职业了解、判断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别的感受,基于职业情感的视角,一些研究关注于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以及压力倦怠的应对方式。楼天宇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但当前政治思想工作很难触及学生的内心,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不感兴趣,有的内心排斥甚至抵抗,这很容易导致辅导员职业成就感降低。胡燕生通过研究发现,辅导员需要兼顾多重角色,通常会使辅导员显得无能为力,有的甚至在心理和精神上产生裂变,高校对辅导员的期待是成为全才,但大学生思想的多变、多元等都是辅导员的压力来源,职业倦怠是工作压力的极端形式。陈秋燕通过泉州高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多数高校辅导员感到工作强度大,事务过于繁杂,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王子荣指出,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体系中仍然处于“讲时重要,干时次要,平时不要”的尴尬地位,队伍认同感偏低,有的辅导员因此并没有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职业和自我认同感较低。

基于以往的研究主题和成果,学界已经认识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决定了辅导员工作要投入和表露情感,高校辅导员是情感劳动者。另一方面辅导员复杂多变的工作内容也需要他们付出较多的身心能量,容易引发情感失调和枯竭,由此可能产生职业卷倦怠和认同感较低的情况。那么,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情感劳动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区别于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护工等其他职业,高校辅导员情感劳动的实践特征有哪些呢?以往的研究中,有些直接默认高校辅导员情感劳动的工作特性,有些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及倦怠作为情感劳动的工作特征,没有明显的运作机制研究和劳动过程的呈现。本研究将通过质性深入访谈,深度还原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是如何投入情感的,以及当情感劳动出现疲劳情况时个体是如何进行应对的,有哪些应对负面情感劳动的策略。通过呈现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实践中情感的投入和疲劳应对机制的运作过程,为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策略和个体、组织层面的调控提供依据,并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与专业化建设提供实证支持。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质性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来收集资料。作者于2016年4-7月和2020年4-7月间在北京某工科院校进行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通过深度的、一对一的访谈,对7位高校辅导员进行了结构式访谈,详细的了解辅导员对于工作的经验、观察和体会,以及辅导员是如何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反思和解释的,尤其聚焦于如何了解辅导员在工作中进行情感管理的方法。

非正式的访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可以记录为“自然发生的描述”。通过非正式的访谈,对10余位高校辅导员和6名高校学工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访谈。闲聊是田野调查中非正式访谈的一种形式,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在闲聊中了解高校辅导员工作背后的情感投入和压力倦怠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同时以田野笔记的形式记录相关内容。

四、情感劳动的投入机制

(一)给予学生24小时家人般的呵护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服务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工作,服务者的角色使得辅导员需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工作时间是随着学生的时间安排而安排的,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在大学期间最长时间的陪伴者,随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在学生存在疑惑、出现问题以及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全身心24小时服务学生,因此也成为学生烦恼倾诉者、情感分享者。高校辅导员的情感劳动体现在他们在为学生服务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投入自身的情感,调节自我情绪,压制自身情感,遵循利他主义原则,理解和照顾学生,最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刚工作就面对近200个学生,所以一开始稍微有点手忙脚乱。我给你举个最人之常情的例子,谁都不想大半夜两点起来带学生去看病,但电话打到辅导员这来了,辅导员肯定得去。(访谈对象M101)

之前我带的学生里面有个被毒蛇咬了,然后第一时间反映到我这里来,可是当时我自己家里面事情也很急,但是学生也有急事,所以半夜的时间我还得赶到。这是必须要做的事,不能推。(访谈对象M103)

说实话,很多时候你的工作职责就在这儿摆着。比如说作为学校最基本的一个要求,辅导员是24小时不允许关机的。(访谈对象M111)

上述三位辅导员讲述的经历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当学生生活和学习出现问题或者陷入困境中,通常是非常焦虑和恐惧的,因此,高校辅导员除了24小时随时准备介入,更多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陪伴,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高校辅导员投入大量的情感。学生服务工作要求高校辅导员投入真诚的关注,体现利他主义,与学生良好的互动、照顾关系被认为是提供高质量学生服务工作的关键。

(二)倾听学生心理压力以达到共情

辅导员的一部分情绪劳动工作来自面对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压力。郭景萍等提出,情感劳动是工作人员在某类酬劳的刺激性下,在达成工作目标的互动交流全过程中,依照一定的方法,调整或是管理自己的情感,以做到正确表述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情感过程。这个部分,辅导员担任起了类似“学校社工”或者是“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同理心”是高校辅导员在这部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技巧,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各种复杂问题、紧急事件,高校辅导员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达到“共情”。在共情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需要根据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安全稳定工作的要求进行情感管理,压制自己非理性情感反应,展现出“倾听”“理解”等表情和姿态,以使学生获得满意的体验。辅导员在了解学生情况或者解决学生疑难杂症时,首先就要从倾听开始。倾听是一个价值中立的动作,也是对学生隐私保护的一种承诺。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需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辅导员的真诚和真心,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将事情跟辅导员分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每个人过来倾诉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负面能量释放给你。辅导员有的时候就当个加引号的“垃圾桶”。你想对学生负责,想让他变好,你就得接受这个角色,还得给他去引导。(访谈对象M102)

在访谈中发现,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女辅导员由于自身的特点,比男辅导员同理心更强,因此也投入更多情感。在访谈过程中,许多受访者都谈到这个区别。

女生可能就偏感性一点,男生更偏理性一点,跟性别的思考方式有关系。比如说女性辅导员更容易被学生所说的故事带进去,更容易出不来。当然不是说男辅导员铁石心肠啊,就是他比较坚强,他比较能够走出来,更好地去分析。(访谈对象M102)

女辅导员还是对学生的情感更细腻一些,男辅导员更多地会站在理性的角度去考虑。(访谈对象M104)

女辅导员可能会更细腻一些吧。很多小事会更注意,但是细节上也会要求更严。女辅导员肯定这方面会管的很多,承受的负面情绪也多一些。(访谈对象M311)

由于其女性特质,女性辅导员有着比男性更加细腻的心思和相对感性的情感,因此对学生的负面情绪的感知更为强烈一些,会比男性更容易共情和反移情,承受的情绪压力也常常会更大一些。遇到问题的时候,女辅导员第一时间会倾向于去共情,而男辅导员则大部分会倾向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辅导员,在和学生互动过程中均遵循一定的情感规则,源于职业道德规范,他们的情感管理与表达享有更多的自主性,依靠专业训练和专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和情境判断来进行情感劳动。但辅导员们的情感管理与表达享有更多的自主性,并非被动接受情感规则,例如男性和女性辅导员呈现不同性别的差异性,就是个体的自主性。情感管理与表达是将之作为职业伦理的一部分予以认同并接纳,并且依靠专业训练和专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和情境判断来完成互动,最终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通过专业的情感呈现为学生创造爱的氛围

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设立的最初功能是政治管理与教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的角色功能期待变得逐渐多元和复杂,学校希望高校辅导员成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者、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学生希望辅导员成为自己答疑解惑的人生成长导师,家长希望辅导员成为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第二监护人”,所有的这些角色功能的期待都成为影响辅导员在工作场景中去扮演和实现角色的重要因素。简而言之,辅导员的工作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展开的,需要和学生建立信任和真诚的人际关系。而24小时随时准备着为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全心的付出”常常作为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期待,其实就是高校辅导员被期待对学生投入真正的关怀、爱心等情感,和学生建立“家人般”的情感连带。学生在学校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要寻求高校辅导员的帮助,因此辅导员绝对是一个非常忙碌的职业角色,在工作中,又需要投入情感、带着感情去工作,“疲惫”“力不从心”等几乎成了高校辅导员的口头禅。在工作中,既要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处理学生各种复杂个性的问题,还要平衡和领导、同事、任课教师等多方面关系,因此,高校辅导员的“情感呈现”(也可称作情感表演)十分重要。

情感表演体制要求社会交往的情感表达带有戏剧性,借助于夸张的表演,或强化特定情境的氛围,或刻意制造出一种(微)景观,以吸引公众的注视,表演体制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领域。高校辅导员在应对情感性劳动的要求时,通常会有两种策略,此即霍克希尔所提出的“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表层扮演”颇似逢场作戏,外在表达改变了,但内在感受依旧;“深层扮演”则表里一致,内在感受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更为自然和真挚的情感表现。

就是很多工作场景需要微笑嘛。这个微笑可能不一定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但是你要去保持这种微笑。(访谈对象M401)

人是有情感的。每次带完一届学生,就感觉所有的感情已经倾注完了,当然后来熬过来了就好了,否则再带第二届,真的觉得开始疲惫了。(访谈对象M101)

天天工作很多,然后还有学生来找你这个那个,有的时候就会不能保证自己心情还是很愉悦地去跟他们沟通和交流。(访谈对象M211)

我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啊,今天身体不舒服就可能会选择推掉其他活动在宿舍休息。但是现在要是有学生的活动,那就可能即使是自己身体不舒服也会去,并且还要随时都精神非常饱满。(访谈对象M105)

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承担的工作量较大,因此也表现出一些工作的压力,但高校辅导员还是积极地通过情感呈现,在头绪很多的工作中,积极地调整自己,唤起自己对“学生服务”“学生成长积极引导”的责任感和职业成就感,进而进行专业的情感呈现,克服自己的工作压力、负面情绪去为学生创造一个爱的氛围,“情感呈现”不同于情感的控制或压抑,因为情感的控制与压抑只表示了试图抑制或阻止情感,而情感呈现所指的范围要更广,它不只包括了对不受欢迎的情感的抑制,还包括了对所渴望的情感的唤起。这也体现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情感劳动的特征之一。高校辅导员的情感劳动是为表达学校所期望的情感,自行进行的必要的心理调节与加工,是个人为了表现符合学校要求的情感而调节个人真实情感所付出的心力,是对情感不协调进行的监控和调节过程。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不但要求辅导员付出体力劳动、智力劳动,还通过职业培训、专业教育等途径进行情感规则的落实,确保辅导员以高水准的情感劳动的服务赢得学生的认可、满意和好评。

五、情感劳动的应对机制

(一)“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互动中的共情障碍

大学辅导员在管理学生方面,类似高中阶段的班主任,但大学生对辅导员作为权威的认同感相比较高中班主任会偏低一些。因此,学生犯了错误或者是不够上进的时候,辅导员出于工作职责的范畴,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当学生和辅导员沟通不顺畅,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辅导员就很可能会出现情感疲劳的感觉。这种感觉既源于辅导员对于学生工作的无力,也可能源于对于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失落。在与高校辅导员访谈时,最受感动的是他们对学生的尽职尽责和全心付出,几乎每位辅导员都能谈到他们如何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互动中的不良情绪、不当行为等,体验到了他们内心对学生的无限包容和关怀,了解到了他们在辅导员岗位上坚守教育的心路历程和自我超越。克希尔根据对空乘人员工作的剖析,强调空乘人员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以外,还必须根据旅客和工作的情况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得到所在航空公司和旅客的认同。

相比较情感表演比较表层的扮演和创造爱的氛围,如何应对在和学生关系中的疲惫、无力等挫败感和疲劳感,重新整理自己的内心感受,主动自觉、心甘情愿做出的情感调整,避免内在体验与外在表现出现分歧、产生失调,努力达成内外统一、知行合一的工作状态更为重要。格兰迪(Grandey)从过程视角对情感劳动进行解析时认为,情感劳动分为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入口,入口是引发情绪波动的情境状况,对情境因素提前进行调整属于深层扮演的一种;第二阶段是出口,出口是情绪反应已经出现,对情绪反应的程度、速度进行调整,避免事态恶化。高校辅导员也不例外,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得到学生和高校的认可,他们也同样要对自身的情感进行控制,对可能引起他们负面情感的情境因素和已经出现的负面情绪反应进行调整和应对。

同一个学生,我在批评教育了一次、两次、三次之后他又屡屡犯同样的错误,这个时候我就会很烦躁,他怎么就听不进去呢?有时真的很不想理他。(访谈对象M111)

遇到这种学生,我首先会非常烦躁,但工作还是一定要做嘛,问题摆在面前我不能绕过去。(访谈对象M311)

一般来讲,我夸奖一个人他会喜悦,我批评一个人他会愤怒,我斥责一个人,他会感觉到很羞愧、无地自容,这些都是情绪。可是一个人,我不管怎么说他,他都是一副冷漠,这是我非常受不了的,因为这样的话呢,我不了解他的情绪,我就没办法去帮助他或者说去进行我的工作。(访谈对象M111)

辅导员需要承担的压力太大了。比如说有的学生他就是不好好学习,我们怎么做工作也没用,有的时候搞得我们也很被动。(访谈对象M211)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学生工作与学生建立情感连带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工作的情感疲劳,进而产生负面情绪。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共情”过程中产生了两种障碍,一种是辅导员投入了关心关爱学生成长的情感,学生忽视了辅导员所表达流露的情感因素,并没有对辅导员的关心关爱以及投入的情感进行回应和做出反应,进而使得辅导员产生了自己投入情感,并未得到反馈的“共情疲劳”。另一种是学生表现出的冷漠、不好好学习等情绪和行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意义和情感,辅导员可能并未进行有效的捕捉并且做出学生所期待的反应,因此辅导员投入的关心关爱和要“好好学习”等内容并未打动学生,还有一些未察觉的深层次感受没有被辅导员所挖掘,表达出的情感可能并未与学生真正的“共情”,双方均存在“共情障碍”。

“无条件接纳”是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最艰难完成的任务,不能因为学生的个人性格、特点、地位、价值观等而拒绝为学生服务。这就要求无论学生是否能有效地接受、回应辅导员教育的内容和情感,辅导员对学生的优点、缺点、以往的错误以及当前的负面行为等全部接受,正如一位辅导员所说:“有时候虽然很烦,会觉得特别无奈,可是必须要进行,问题摆在面前我不能绕过去”。高校辅导员经常感到力不从心,为此出现焦虑、挫败、自责、疲累,这些感受是他们情感劳动的一部分。为了尽快走出这种低沉、落寂的情绪状态,主动觉察情感,自觉调整情绪,进行必要的情感表演,也是高校辅导员付诸情感劳动必然面临的困境。

(二)得益和反哺于学生的成长成就

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会经常感到力不从心,为此出现焦虑、自责、暴躁等。但这些负面的感受也并非总是他们情感劳动的重点,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学生是逐渐成长和变化的,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在高校交往最密切的老师,也同样与学生成长成就自然的共情。

做辅导员,有一种成就感来自我的学生的转变。比如,我有个学生,他在入学的时候特别内向,和家里面的关系特别不好。这个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是我的一块心病,寒暑假也不回家,平时也是离群索居,不跟同学有什么来往。平时我找他来谈话的时候,可能我说二十句,他就回答我一句。后来,通过我多次找他谈话,他有了很明显的改变,从少言寡语变得稍微乐观开朗一些了。特别是他逃课之后,自己主动与我联系,说今天逃课了,之后又主动上交了检讨书,说以后不会再有这种行为。从这个学生的身上,我体会到了做辅导员的一些成就感。(访谈对象M301)

你觉得他们能听进你劝解,心里面就会有一些安慰。当他们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走是正确的,他们就会告诉你他们很感谢当初没有走。他们给你反馈的时候是成就感最大的时候。(访谈对象M211)

高校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目的并不仅仅是指出和剖析学生的问题,而是希望在谈心谈话的过程中,和学生达到“共情”,让学生掌握成长学习的方法,正视自己的长短板,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和问题,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调整学生原有成长路线的逻辑链,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这才是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情绪劳动的重要意义所在。通过以上的访谈案例,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带领学生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帮助学生从家庭等外界不利的因素中获得自我的成长和改变,可以说,没有辅导员自身的正面情绪能量,也不可能带领学生走向光明和改变,力都是相互的,学生经历了改变和成长,也将成长的喜悦和收获的正向情绪反哺给高校辅导员。

六、结论与讨论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着情感劳动,其实践机制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他们被期待24小时呵护学生,像照顾家人一样照顾学生,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做学生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生活学习中的知心朋友,保持同理心,成为学生在高校生活学学习的烦恼倾诉者、情感分享者以及问题解决者。由于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学业指导等多项职能,辅导员除了要面对复杂、多元、个性的学生问题,还要平衡各种工作关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专业的情感呈现是实践策略,主动为学生育人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其次,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工作带来的情感疲劳或倦怠的时候,他们通过“无条件地”接纳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的共情障碍,经过自我调整和控制,全身心的接纳学生并继续为学生服务。格里夫斯(Hargreaves)说:“教师的情感劳动是一种爱的付出,多是为了教导学生、感化学生,这种情感劳动是正向的。”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进而和学生“共情”,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辅导员需要投入情感,并且需要应对自己在工作中由于“共情障碍”等负面事件产生的负面情绪,对情绪表达进行职业性的积极应对,投入情感和应对疲劳成为高校辅导员的情绪劳动实践机制的重要因素。

情感劳动是“为表达组织所期望的情感,员工进行的必要的心理调节与加工”,是“为了表现符合组织要求的情感而调节个人真实情感所付出的心力”,是“对情感不协调进行的监控和调节过程”。组织所期望的情感是“需要的情感”,个体努力控制的内在情感是“感受的情感”,个体努力控制的外在表现是“表现的情感”。高校辅导员作为社会人,遵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的一线工作落实原则,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担任教师、管理人员、人生导师、知心朋友、思想政治教师、学生思想领路人等多重角色,为了饰演好多重角色,高校辅导员依据“需要的情感”进行情感调节和调整,而高校辅导员作为自然人,也有沮丧、疲惫、愤怒等“感受的情感”。如何妥善的帮助高校辅导员处理好“需要的情感”和“感受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中呈现出适度的、得体的“表现的情感”,是提升辅导员的管理水平、提高辅导员有序开展日常工作的效率、促进辅导员有效应对烦琐工作压力的有效措施。

感谢北京科技大学2012级社会工作本科生贺楚君在本研究访谈、文献梳理及文本分析方面做出的特别贡献!

猜你喜欢
辅导员劳动情感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情感
台上
热爱劳动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