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以胶东地区为例

2022-11-08 05:54:36李东芳
文教资料 2022年7期
关键词:胶东红色思政

李东芳

(鲁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珍贵精神财富。它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有助于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锤炼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红色文化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胶东地区红色历史悠久,保留下来的红色遗址遗迹、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等都是进行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思政教育通过知、情、行等环节把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升华为做人的品德,知是情的基础,也是行的先导;情影响知的提高;行是知的目的。本文从知、情、行三方面详细阐释如何把胶东地区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一、知:丰富青年一代红色文化知识宝库

(一)构建红色课堂,形成理论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就“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就目前而言,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仍旧是教师的课堂讲授。红色文化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首先就是要走进课堂,让学生形成理论认知。当前,很少有院校把红色文化作为专题课程开设,在涉及红色文化知识的时候,教师大多都一带而过或泛泛而谈。基于此,高校应着力建设红色专题教育,建构红色课堂。但是,课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按部就班地逐步开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探寻红色文化进课堂的切入点。进入大学后,青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心理上也相对成熟,不再满足于填鸭式教学。因此,教学手段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教师应该多采用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式辅助讲课。

胶东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大一与大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对红色文化的初步了解阶段,学校可以组织班级每周举行一到两次的红色主题班会,通过班会系统地解说胶东红色文化历史,将红色火苗播撒到每个青年学生心中。红色班会的讲解可以令老师与学生交替式进行,老师的专业讲解与学生的形象表达形成合力,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红色理论的认知。大三与大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与提高阶段。为了使学生深入地感受胶东红色文化,学校应组织编写红色思政教材,让红色教材进课堂。教材应主要阐述胶东的革命历史与革命前辈的风范,增强学生对这片红色沃土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自豪感。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胶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的老师们联合编著了《胶东红色文化概论》一书,学校还专门设立了“胶东红色文化史论”这门课程,并以该书作为教材,带领学生走进胶东、了解胶东,发扬胶东精神。

(二)开发红色书籍,拓展与丰富认知

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充实红色底蕴时,必须为大学生们拓展红色书籍的种类和内容。

地方红色书籍的开发和编撰要视条件而定。

首先,当地必须具备丰富的红色资源。以胶东地区为例,该地区以烟台市为中心,烟台市正是山东的革命发源地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当时的烟台各县开展了抵制日货运动,引起反日热潮。1920年,烟台海军学校的李之龙、郭寿生等人自发地组织同学们阅读《新青年》等革命书刊,传播了启蒙运动的星火。此外,其他地区,如蓬莱在革命历史中也有自己的身影,1937年,中共蓬莱县委成立了“蓬莱战地服务团”,成为当地抗日救亡的主体。胶东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史料为红色书籍的撰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015年,“胶东红色文化丛书”正式出版。这套丛书共16册,对胶东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进行了详细展示和深入探究。当地高校可以将这套丛书引入学校,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从中摄取红色营养,拓展自己的认知。

其次,红色书籍的编纂要以学生为中心。红色文化覆盖面很广,涉及内容很多。编者应事先通过学校充分调研学生的需求,找到他们的兴趣点与薄弱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编辑。在书本开发的过程中,内容的安排应与学生所处阶段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符合。在成书后,必须交由相关教育部门认真审查,再决定是否予以大范围刊行。

最后,红色书籍以革命历史和革命人物为主题,爱国主义是贯穿全书的主线。红色文化的“红”代表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红色书籍区别于其他书籍的最明显特征。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红色书籍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上文中提到的“胶东红色文化丛书”,内容涉猎广、学术性强,以文字为主,可将其作为红色教材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它缺少趣味性,高校可以充分提取地方特色,开发以漫画或图片为主要形式的红色书籍,结合趣味性与真实性,易于阅读和传播,能够使高校利用红色文化育人的效果达到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双重组合。

二、情:充盈青年一代红色文化精神世界

(一)用好红色榜样,赓续楷模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善于抓典型,让典型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革命英烈的敬佩之情,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虽然他们已经远去,但却鲜活地印在人民的记忆中。

红色榜样是大学生的精神引路人,高校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深化楷模精神的内涵。据统计,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地区就有7.6万名革命烈士英勇捐躯。他们当中有战斗英雄、民兵骨干、支前模范和巾帼英雄,这些不同群体的英雄形象是胶东红色资源的精神宝库。在全民族抗战进行到最艰辛的时候,胶东抗日根据地也面临着日寇的残酷“扫荡”和封锁。八路军为了全身心投入战斗,把自己刚出生或是年纪幼小的孩子交给当地农妇抚养。这些农妇称被称为“胶东乳娘”,她们不辞劳苦、严格保密,承担了极大的风险。面对敌人的集中扫荡,她们有的全家出动,有的以命换命,保护了八路军的后代与烈士遗孤。她们是母亲,是默默奉献、坚毅顽强的母亲,更是令人敬佩的表率,用生命守卫了革命的大后方。她们这种舍己为公、诚信守诺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是一种激励。

像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比比皆是,如理琪、任常伦、夏侯苏民、于化虎等英雄,不应被遗忘。高校可以开展红色英雄宣讲活动,让学生认识红色榜样、赓续榜样精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能。

(二)讲好红色故事,铸就精神丰碑

回望历史,沧海桑田,红色故事历久弥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红色故事对时代新人的感召是显著的,这里所说的红色故事,不仅包括英雄事迹,还包含红色小说,它们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生动载体。

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职责就是站在理论的视角铸魂育人,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教师可通过红色故事展现近代中国的探索过程,使课堂教学具象化。教师把红色典故穿插在思政课堂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红色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强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张连珠是胶东地区优秀的党政干部。他被捕入狱后,面对敌人的收买利诱和残酷刑罚,丝毫没有泄露党的秘密。最终,他英勇就义,年仅31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教师分析为什么张连珠始终不向敌人妥协,究其根本,在于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故事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感同身受,受到英雄人物的感召,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宋奕认为,讲好“红色故事”要注重情感认同与形象塑造。倚重红色故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注重故事本身的精细化,坚持以内容为王。情节是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要看故事讲得好不好,先看情节的设计是否紧扣主旋律,是否引人入胜。其次就要看外在形式,即讲解者本身的肢体语言、神情与表达方式。例如,讲述胶东地区支前模范唐和恩和他的小竹竿故事的时候,其情节的设计应该偏重小竹竿背后的故事。在讲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展示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引起听者的兴趣;继而逐渐深入,解释为什么竹竿上会刻满了地名并以此引出唐和恩给前线运送粮食过程中发生的事迹。此外,胶东地区的红色小说也是红色故事的丰富资源,如冯德英的“三花”、峻青的《党员登记表》等,它们的语言风格都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故土情结,是思政育人的优秀素材。

三、行:挖掘青年一代红色文化实践伟力

(一)扩展教学场所,注重实践指向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发展路径。在高校中开展红色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的志气、底气、骨气。教师可以采用“走出去”的方针,即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和历史人物的居住地。学生们设身处地地体验革命精神,比纸上谈兵更为真实、深刻、有效。高校可以先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将教学场所延伸到本土红色纪念馆和红色旧址,利用实践这个大课堂传播红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豫皖苏区革命博物馆考察时说:“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红色遗迹数量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烟台、莱阳、莱州、威海等城市。位于烟台市的高校,可以将课堂拓展到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它是烟台党性教育基地的主要场馆,分为胶东近代屈辱与抗争史、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改革开放进程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五个区域。陈列馆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营造出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的教育氛围。将教学场所扩展到实践大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二)丰富传播手段,培养前瞻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的仪式上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回顾过去、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培养自身的前瞻视野。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媒介也逐渐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不再仅依赖于教师讲授,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不断丰富传播方式,达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比如,学校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校内排练并演出“红色胶东”实景剧,所有演出者皆从学生中选拔。在观演的过程中,观众可以与演员接触,甚至有机会参与表演。学生不仅是观演者,还是剧中人,每个人都可以融情入景,聆听那个时代的青年告别家乡、参加革命的感人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无声中浸润了学生的心田,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的主力军。学校内部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宣传媒介,学院可以与网络新媒体平台合作,开发红色文化专题教育网站,拓展大学生的红色视野。“90后”“00后”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并乐于体验新事物。有的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制作再现雷神庙战斗的微视频、创编《马石山十勇士》红色微电影等发扬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让红色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每一代人的使命与荣幸。

猜你喜欢
胶东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胶东面塑——花饽饽
少儿美术(2020年9期)2020-11-05 09:12:02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文史春秋(2016年6期)2016-12-01 05:43:06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