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00159)
现阶段,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逐渐成为大学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点方向。从当前高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教育整合的工作现状来看,依旧存在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指导教育意识不足、就业指导教育能力不足以及就业指导教育内容不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往往无法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而后通过正确的路径来做好相关工作。
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目前受到了同等的重视,已经成为主要的指导课程之一。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对学生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思政学习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划,合理把握思政教育教学计划,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格情操进行重新塑造,从而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原则,进一步升华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境界。
对于现阶段大学生迷茫这种现象来说,高校需要着重针对大学生心理与思维开展讲座授课,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认知与自身认识,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与具备的优势,从而为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对于竞争压力较大这种问题来说,高校可以组织类似于竞赛或者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们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探讨,而高校则可以了解学生们的就业看法以及他们对当下形势的解读,从而在日后的就业指导过程中把握住更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内容与方向。
高校就业指导和思政教育原本就可以整合成为一项教学资源,二者都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进行定义,并根据这种定义开展当代大学生的指导工作的,因此具有明显的可行性、整体性以及科学性特点。大学生的自身素养与未来良好的就业环境之间往往是密切相关的,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提升整体的就业质量,实践形式能够挣脱传统形式上的课堂讲授模式,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以及综合理论等方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使他们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与更加清晰的思维。
高校思政教育对当今大学生有着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应了解国家政事,认识和学习党的政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基本观念,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升当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明确自己的就业规划。思政教育可以就业辅导为载体,以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为中心,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发挥思政教育的主要作用。针对当今形势,运用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了解职业道德,掌握相关的法律条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就业观。强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当今社会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民族发展的希望,高校需要发挥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充分结合的优势,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竞争力。
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严重的实用性不足问题,并且这一问题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进而导致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迟迟得不到创新与完善,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当代的大学生没有强烈参与到思政学习当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心理,就是由于高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抵触心理。所以,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从而也能够有效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对我党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与判断,对法律法规进行教育与普及,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内容,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往往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各种行为,因此想要让大学生树立起更合理的人生目标,就必须着重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基于当前十分严峻的就业环境,通过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使他们更游刃有余地融入社会环境中,更好地择业与就业。同时,加强思政教育融合就业指导教育,也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快、更合理地形成属于自己的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
首先,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招生量越来越大,因此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社会中的许多职位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加上一些待就业与往届毕业生,进而导致高校的就业出现很大问题。其次,大学生为了更快地找到工作,不得不接受用人企业相对较差的待遇与条件。另外,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问题,尤其以二线城市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高校毕业生为主。总的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所致,也必将为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带来更大困难。
在我国高校当中,就业指导教育起步不久,相关工作内容也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其中存在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教师往往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从而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现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也由于对这一课程的认知不足、教育意识不足,进而导致高校教育与学生普遍存在不够重视的问题,也就导致就业指导课程的原定教学目标得不到完成,甚至成为一种摆设,只能够通过慕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简单教育,无法发挥出全部作用。
就业指导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育课程,需要教师既能够掌握牢靠的思政教育能力与较强的就业指导水平,同时还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教育理念,并具有一定的就业经验。现如今,各地高校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都是由辅导员来负责,而高校辅导员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学历水平也相对不高,有部分辅导员本身就缺少专业性、系统性的理论教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较高的教育水平,进而导致就业指导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除此之外,由于部分高校没有针对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设置专门的教育基地,在教育资料与教学工具等方面严重不足,也就导致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能力明显不足。
就业指导人员的教育水平不足以及就业指导教育意识的不足,都会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出高效性与合理性,也无法形成更加完善的教育系统。另外,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面向的对象大多都是毕业生,对毕业生进行简单的指导,为毕业生讲解一些当前的就业形势、面试求职技巧等既无法长期稳定地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系统性的就业指导,也无法培养大学毕业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择业观,就业指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就会导致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之后,用自身所掌握的就业知识仍然无法胜任社会实际工作。
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可以适当引入理想信念、价值观、法制教育以及人生观等内容,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更加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转变他们之前存在的错误就业观与择业观,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与政治意识,让大学毕业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对此,也可以在学生们刚刚进入高校时,就为他们制订分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计划,以学生们的所学专业为基础,着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从而使他们可以在大学期间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职业规划与学习,未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现如今,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长期以来在父母的宠溺下成长,因此也逐渐形成了比较自我的性格,内心世界较为脆弱,无法更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还有部分学生自小家庭困难,在大学期间随时面临辍学的可能,因此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自小的家庭环境相对不良,因此导致他们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总的来看,这些问题都属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必将对他们的学习与日后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善于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而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从而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就业、面对未来。
目前,“90后”甚至“00后”已经成为社会就业当中压力最大的人群,他们既需要面对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也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就业环境。与此同时,他们在求学期间,基本所有事务都是由他们的父母来承担,因此他们参与社交活动与社会实践当中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他们内心缺少对同学、对父母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既需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让他们认识到就业是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也需要让他们认识到就业更是对这个社会负责,从而在他们内心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
在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个人爱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一个详细的规划,并建立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奋斗目标,从而以此为基础做好职业规划。对此,教师既需要引导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与三观,建立起更加系统有效的职业规划;同时也需要着重针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进行培养,从而为我国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高质量人才。除此之外,在融合教育过程中,职业规划不仅需要体现出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的看法,也需要充分体现出思政教育的内容,即让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当中具有较强的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不论哪一届毕业生,都会面临较大的择业与就业压力,需要学校、社会与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家庭经济较为困难以及存在严重生理缺陷的学生,尽管通过思政教育能够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与自卑心理,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面对就业环境,但是依旧无法解决他们的实质就业问题。对此,学校就需要在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充分融合就业指导,并发挥就业指导基地的重要作用,主动联系当地的用人企业,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就业机会,从而让所有大学生都能够更好地择业与就业。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此高校与教师就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两方面教育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合理的整合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出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