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2022-11-08 05:54:36
文教资料 2022年7期
关键词:政治内容思想

孙 静 尹 兴

(上海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06)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成熟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形式应运而生。相较于传统的长视频而言,短视频短小精悍,时长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同时融合了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为人们提供了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信息内容。短视频本质上是一种媒介新形态,它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以“音乐+视频+社交”的产品形式为表达方式,以算法推荐、双击点赞、滑动看下一条等为传播机制和传播特征。

一、短视频的特征

(一)视频时间短,信息传播碎片化

对于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的当代人而言,短视频的出现满足了他们在短时间内娱乐消遣、获取信息的需求。短视频的时长不等,但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用户习惯在除了工作、学习以外的空闲时间观看咨询短视频。《中国资讯短视频市场洞察白皮书》调查显示,2020年中国资讯短视频用户中 52.8%的人选择在睡前观看短视频,46.6%的人在工间或课间休息时使用短视频,46% 的人在上下班或上下学通勤途中浏览短视频。短视频碎片化的传播模式满足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满足了青少年使用移动化的接收终端和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的方式。

(二)用户定位准,内容推送个性化

短视频内容直观明了、趣味性强、涵盖范围广,与用户强相关。与传统图文结合的媒介相比,短视频实现了由静态文字‘叙事’模式向以动态视频为主的‘景观’模式的转变,同时,短视频平台自带的算法推荐技术,能够对用户进行“画像”,通过剖析用户点赞、评论、关注的话题,了解用户的个性需求,并以此为主导进行内容推送,实现精准、细化的定制性传播,短视频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个性化特征大大满足了当代网友的需求。

(三)创作门槛低,主体去中心化

传统媒体视频的拍摄以及制作离不开专业的设备和技能,这样一来,大多数人都被排除在外,而短视频的内容制作,只需要持有可拍摄视频的移动终端就能参与进来,创作门槛低,操作方式简便,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记录者和新闻的创作者。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主流媒体和网络红人,传统主流媒体“一锤定音”的话语权被打破,短视频平台的“去中心化”传播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共享且相互尊重的环境,创作者与受众的关系实现了从“一对多”到“对等”的转变。

(四)社交属性强,传播方式交互化

短视频打破了时空界限,个体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私聊等功能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打造专属他们的“独特空间”,拥有极强的社交属性。短视频跨越了以往单调的图文式、语音式社交,构建了全新的场景社交模式,将视频图像与背景音乐结合起来,声画结合的形式易让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展现出强交互性。此外,短视频还可以一键分享到其他社交平台,用户可以多平台、多设备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其强大的流动性和交互性,使用户能够即时接收、关注和分享信息。

二、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传播泛娱乐化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

随着短视频的风靡出场,各种社会思潮以及价值观念相继涌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情感认同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短视频平台上各种浅薄空洞、粗鄙搞怪、戏谑化的作品,让人们逐渐陷入一种“娱乐至死”的状态,正如尼尔·波兹曼在所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1.泛娱乐化思潮侵蚀大学生价值信仰,大学生缺乏目标导向

近年来,不少草根网红凭借短视频爆红网络,他们“一夜爆红”的经历在青年大学生的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部分大学生们幻想着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能“走红”网络,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他们开始逐利,将自己的理想目标与极具泡沫性、偶然性的“网红经济”挂钩,逐渐陷入泛娱乐化构建的世俗泥沼之中。

2.泛娱乐化思潮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缺乏敬畏之心

在泛娱乐化的环境中,历史被戏说、英雄被恶搞、文化被戏谑、伦理被践踏,种种乱象成了“流量收割机”,很多东西成为娱乐的附庸。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短视频带来的感官刺激与精神奢靡,精神世界逐渐荒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意识逐渐淡化。

(二)形式的碎片化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性

在短视频平台,完整的信息经过加工和传播后,会以零碎、分散的形式呈现,极大迎合和满足人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生活状况下的碎片化的阅读需求。但是短视频对理论的“简单化”解读、知识的“片段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被拆解,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整体性、连贯式、渗透性的教育教学要求背道而驰。

1.短视频碎片化传播方式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逻辑性

短视频时长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需要用短小精悍的话语对理论知识进行高度概括,这必然会压缩知识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导致理论被简单化解读、知识被碎片化传递,知识体系所具有的复杂关系很难被呈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严谨逻辑演进遭到破坏,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被消解。

2.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方式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浅层化、趋同化

短视频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式的阅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知识分子”变成了“知道分子”,对知识的获取、理解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始终处于一种浅阅读的状态,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渐渐地他们就会远离深刻的思想。此外,随着部分大学生耗费在短视频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个信息接收的“容器”:一句话概括的新闻标题塞满了他们的脑袋,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逐渐演化为对传播信息的简单再加工、再创造,思维方式“容易陷入某种定势而趋于一致,难以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多极化思维”,渐渐成为一个个“趋同”的人。

(三)主体去中心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

“去中心化”最早是由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引入信息传播领域,他认为“计算机挟其散播信息的强大能力,正在创造崭新的权力结构,一种‘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新权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去中心化”的背后就是一种“无主体化”,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信息源。这一特征在短视频时代更加显著,当短视频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它就会模糊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角色定位,挑战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减弱教育主体的权威性。

1.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角色定位模糊化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在信息的发布、传播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而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赋予了学生自主权以及主导权,使得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信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在短视频这一教育场域中,教育双方皆为主体,追求的是平等自由的交往,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融,角色定位开始变得模糊。

2.教育主体的权威性逐渐减弱

随着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崛起,教育者不再是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唯一来源,其传统信息级差优势逐渐减弱。短视频“去中心化”趋势的“赋权”功能,使得大学生可以自主创建内容、上传分享、寻求互动并不断更新信息。在此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不再是自上而下、教育与被教育、授与受的关系,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削弱,大学生的话语权得到提升。同时,由于教育者对短视频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信息需求了解不够,长此以往,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会被学生厌倦甚至质疑,其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挑战。

三、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研

(一)建设教育队伍,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主动关注短视频这一新事物,拓宽思路、开拓视野,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1.更新思维理念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更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进驻短视频平台,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稳学生思想脉搏,将单向性思想政治工作以短视频、融媒体的方式转化为双向性、互动性交流对话,形成互助互进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加入大学生的“好友圈”,与学生同成长、共进步。

2.创新教育模式

“短视频+”模式已经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新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让短视频进入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汇聚知识、传播观点、表达思想的短视频平台,用全新的教学场景、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实现从“人眼”到“入心”的转变,增强教育实效。

3.提升信息素质

短视频平台信息良莠并存,内容庞杂,范围广泛,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在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知识四个方面做到齐头并进,能够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敏锐地寻找、捕捉信息,识别、筛选信息,并将其加工整理成有益或有用的信息;同时教育者要提升舆情分析应对能力,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相关资源,做到有效传播信息。

(二)提升媒介素养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短视频时代,大学生的角色实现了从“受众”到“创造者”“传播者”的转变,为保证短视频发挥正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必须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意识。

1.提升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

一方面,对于学校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和配合,确保将媒介素养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提升对信息的选择判断、赏析评估及创新生产等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不断寻找媒介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促进两者融合共进、协同发展,增强对短视频平台的正确认知以及评判能力。

2.提高大学生媒介自我管理素养水平

大学生要减少对短视频平台的依赖,避免长时间沉迷,无法正确、合理的运用短视频,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始终保持对媒介信息清醒的认知,远离玩物丧志、选择偏差、信息迷局。

3.大学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大学生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面对信息错综复杂的短视频,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三观”,使自己全方位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优化教育内容,构建内容为王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重要讲话中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其思想性与内容性,因此在运用短视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

1.内容要贴近主流意识形态

短视频内容要以主流价值观为底色,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四史”文化,创新创造出更多积极向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内容,让大学生在理性、情感两方面都认同主流价值,做到“四个自信”。

2.内容要与时俱进聚人气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时代社会同伐,对于具有普遍性和共鸣性的社会热点,教育者要积极地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坚持“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协同创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小故事与大情怀融合起来,做到以“小”见“大”,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3.内容要具有渗透价值

在短视频高密度、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下,学生的时间以及注意力被高度分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实效。这就需要选取有价值的主题教育、政策宣传等,将他们融入学生碎片化的时间中,使受教育者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

(四)完善监管体系,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

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或将要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受到短视频环境的好坏的影响。因此,要发挥好政府监管、平台监管和高校监管的三方“组合拳”,营造起风清气正的短视频网络育人环境。

1.健全网络媒介法律法规

国家政府要及时完善与短视频平台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具体的实践中,做到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适应信息化要求,努力做到把握网络规律、管控网络安全、引导网络舆论,营造一个健康法制化的短视频环境。

2.强化平台行业发展规范

短视频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意味着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因此,运营者要将各大平台发展成“文化盛宴”而不是“数字毒品”。平台要优化系统算法,加强内容治理,更加严格的实施“智能+人工”的审核模式,及时过滤有害信息,切断不良短视频的来源和传播渠道。同时,平台需完善用户举报和反馈机制,实行鼓励和奖励政策,让用户自觉抵制和揭发“三俗”、暴力内容的短视频。

3.完善高校监督管理体系

据《中国资讯短视频市场洞察白皮书》调查显示,中国资讯短视频用户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占比高达77.6%。因此,高校必须增强对短视频的监管力度,提高防范能力;健全完善一系列工作机制,比如网络实名登记制、网络舆情预警制、网络危机预案制等;秉持“三早”——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的原则处理违规账号以及负面内容,为大学生成长发展营造健康的短视频环境。

猜你喜欢
政治内容思想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