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池塘

2022-11-08 05:41本刊通讯员张丽君
电脑迷 2022年3期
关键词:河底木桶石板

本刊通讯员 张丽君

回老屋吃饭,母亲尚在做。于是走出墙门,沿着那条曲折的村间小道,又一次信步走向了村后那口因村而得名的两亩大小的三房池。

不知是因为成年之后的脚步加长了,还是眼界开阔了,这条六七十米长的小路,现在总感觉没几步就走完了。40多年前,洗脸、淘米、拎水,我每天无数次地奔波在这条长长的小路上。直到现在,我的眼前还时常浮现这样的场景:一个10来岁的孩子,一手夹着淘箩,一手拎着木桶,歪着头疾走在曲折的小路上。木桶里的水晃荡着,溅湿了裤管,他也不会停下来,因为在一次次的经历中,他早就知道一鼓作气的重要,中途的休息只会让这桶水变得越来越重。

到了河埠头,看到埠头的石板早已凌乱不堪、东倒西歪,石板上散落着垃圾泥渍,似乎是很久都没人光临了。这里曾经是小村最热闹的地方。村民喝的用的全赖这口池塘,埠头上差不多每时都有人在洗刷。捣衣声、漂洗声,还有妇女们聊着家长里短时无拘无束的笑声,传递着小村浓厚的生活气息。而那些叠得很整齐的埠头石板也总是湿漉漉、红润润的,让人看见就想亲近。

埠头的东边原先是邻居阿法伯家的竹林,十多年前他还在世的时候,总是把竹林收拾得很干净。青青竹园自然是我们孩提时的乐园,大人们下地劳作的时候,我们常在里面玩耍。特别是夏日的午后,我们躲进清凉舒适的竹林深处捉迷藏、学垂钓,自得其乐。今天,我抬头望去,居然再也找不到竹林的影子了。那块地里杂草摇晃、灌木丛生。再细细寻觅,终于看见几株筷子粗细的竹子长在草丛中,令人好生感慨。

池还是那个池。没有风,平静如同一面镜子。红褐色的池水倒映着有些灰暗的天空,还有池畔那些高矮相错的芦苇、杂乱的歪脖树。临近池畔的水面上凌凌乱乱,漂浮着各色的塑料袋、垃圾。望着这熟悉的池塘,我是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

曾经的池塘,带给我多少的快乐。夏日里,跟同伴比赛,从埠头出发,钻入水底,一路潜行,然后摸着池壁跃出水面,一边喘气,一边用满是泥巴的手捋一把脸,然后望着同伴得意地笑,而伙伴们则也指着我的脸更是笑得前俯后仰。年关临近的时候,生产队里就要车塘捕鱼了。随着抽水机的隆隆作响,池里的水一圈圈地低下去,水里的鱼开始躁动不安,岸上的人也兴奋不已。第二天池起底了,鱼也被一筐筐地搬到了生产队的水泥晒场,然后我们在邻村人羡慕的眼神里把分到的鱼领回家养起来以备过年之需。

可是如今这一切都远去了。是的,都远去了——我曾经的童年,我们曾经的乡村生活,还有这与村子与生俱来的池塘。数百年来,她像母亲一样,一直默默哺育着我的祖辈。可三十余年前当自来水管子铺进村子的时候,她就渐渐地被人遗忘,直至如今被彻底地抛弃。

也许世事总是沧桑变幻,池塘的远去就像人的衰老逝去一样无法避免。不知道这个村子里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池塘,然而我是不会忘记的,不仅仅是因为她带给我童年的记忆,更因为她与我生命之间的某种联系。记得很多年前,母亲曾开玩笑似的告诉我们,当年余姚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几乎所有的河底都翻了天,人们在河底挖了许多旱井也解决不了生活用水,而这个村子因为有池塘而得以生活无虞。那时父亲与母亲由人介绍刚认识不久,父亲便隔三岔五地挑水到几里外的母亲家,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用水。旱情过后,这门亲事便敲定下来,于是才有了我们这样一个家庭。

虽然母亲的话带着玩笑的成分,然而我对池塘却有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直到现在,我依然会去看看那已被人遗忘的池塘,我希望有一日能找回她的清澈澄碧、她的明净美丽,甚至还能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之中。

猜你喜欢
河底木桶石板
石板街
我来讲故事
木桶兄弟
趣味成语故事
木桶和篮子
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DreamandAmericanDream—aCaseStudyoftheGreatGatsbyandAmericanDreamsinChina
种花
奇妙的河底世界
神奇的石板屋
远方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