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芯
(甘肃省兰州市六十六中学,甘肃 兰州 730030)
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容易陷入困境,还有部分学生缺乏探究学习的能力,所以传统思想上的教学就呈现出无法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很多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理解的状态.鉴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支架式教学,让学生利用相关数学知识去做推理,逐步深入地完成对知识的探究理解,保证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参与.在课堂中开展支架式教学要注意初中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不仅要建立知识支架,还要建立学习的支架,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完成有效的理解认识.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帮助学习者完成概念的分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最终的教学目标做分解,建立一个学习理解的攀爬过程,使学习者能够形成学科知识结构.支架式教学不是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的思想,通过“最邻近发展区”让学习变成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引导智力的运用.学习的本质是获取,而支架式教学就是为学习的获取搭建脚手架,便于学习者去获取知识内容.在实施策略上,支架式教学与学习处于同步,教师用情境、任务保证学生的动手和思考,以总结和评价推动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应用、拓展延伸的学习过程,这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知识教学中得以落实.
支架式教学能够让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概念变成一个整体的框架,不再是单一的数学公式,能够让课堂中的数学推理有一个结构分析的过程,并且教学的开展也能推动学生的学习思考,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变低.自主学习难度的降低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主动的分析和互动,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所保障,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开展以学生的思维探究为核心.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建立框架、提供方法,这与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支架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等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而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有认知落实,并能够做深度学习.支架式教学的开展在教学层面为数学素养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学生在其中能够进行抽象知识的推理、数学建模与运算的思考、直观想象的数据分析,达成了有效的素质教育,并且,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去做数学学科的探索实践.所以核心素养在支架式的学习中会有实效发展.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支架式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参与性.以下将支架式教学分成五个环节,并针对每个环节的内容做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制定阶段性的目标,以此使学生在支架式教学中能够主动学习分析,营造出高效的自主学习课堂.
支架式教学开展的第一步就是搭脚手架,让学生能够针对课程内容建立概念框架,为学习理解营造环境.教师要围绕课程内容做分析,基于“最邻近发展区”的思想建立概念框架,使学生能够用建构思维去理解课程知识,减少单一性分析思考.比如“一次函数”这一课,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以一次函数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变量的关系为概念框架,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分析课程中的知识内容.
教师在课堂中搭建概念框架时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可以采取思维导图来呈现,也可以采取知识点关联分析的形式来呈现,使学生能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认识,也能够针对知识内容做有效的理解认识.其中思维导图的呈现形式要以提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能够回顾相关知识的概念内容,保证思维的活跃性.用关联性分析来做概念框架的呈现则是将课程内容的数学概念提出,之后将其中的各个元素和内容做分解,使之变成若干个简单的知识点.课堂中概念框架的搭建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抽象认识和数据分析素养得到锻炼.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基于框架搭建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概念框架下建立想法和认识,形成探究学习的意识.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支架式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针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字母代表数、换元计算方法、整式及其加减这些概念来设置问题,将框架中的数学知识认识变成学习理解的资源和方向,以此将所有框架中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探究问题理解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变量有哪些?,所代表的变量与函数有关系吗?能否用函数图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就能从问题去思考、去分析,保证课堂中的探究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建立让支架式教学中概念框架有了一个突破的点,从一个节点去逐步探究整个数学概念内容.但是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可以适当地开展多元问题引导,以此保证情境构建的效果,使数学思维可以深入数学概念框架的分析理解当中.
在支架式课堂教学中,独立探究是保证学生有核心素养的主要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即使经过问题情境的激发和引导,一些学生因为个人能力和兴趣也无法做独立探索,在课堂上等待教师和同学的理解总结.对于此,教师应把握独立探究的过程,巧用提问互动,让独立思考能够有效开展,使学生可以自主分析数学概念.比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课堂教学中,在呈现框架、创设问题情境之后,教师应在教学方式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做探究,并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认识和解题的问题.教师则依据问题的难度做提示,使学生沿着用字母表示数、一元一次方程计算、不等式性质、不等式解题区间定义做递进式学习理解,实现逻辑思维推理的素养培养.同时,教师要提示学生用函数图像解题,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和运算素养.以独立思考为主的课堂提问互动应注重学生的个人认识,要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调整提问活动,保证学生能够有思路做探究,能够在概念框架下做推理验证.支架式教学开展中的独立思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理解认识,增加学习的动力,也能保证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保证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建立,使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肯定无法达到全面的程度,或多或少会有错误认识和认知不足.因此,在独立思考的教学环节之后,教师应开展协作学习,让学生之间达成认知和能力的互补,通过讨论、验证、总结出知识框架.
比如在“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课,当学生进行了勾股定理的独立思考探究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此时要注意学生能力的互补,让每个小组中都有一名能带动学习的学生,并且要设立组长,组长负责管理和总结小组中提出的问题,保证协作学习能够有序开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小组中先提出独立探索中产生的勾股定理问题,共同去做验证、讨论;之后寻找勾股定理认知下的冲突,让对立性的理解认识,不同的理解矛盾能够有所互动,建立数学实验,验证和分析不同认知下勾股定理的认识;最后逐渐形成统一的勾股定理认识,建构“在任何一个平面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的认知.
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基于概念框架做数学推理和验证,学习理解的思路.学生在理解中出现的错误都能够通过协作分析有效解决,而初中生的数据分析素养、直观想象素养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发展.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协作学习的开展要有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这样能增加协作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团队意识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支架式教学要有效果评价,教师需针对学生在概念框架下的学习理解做评价引导.评价的标准分三个部分:自主学习的行为参与、小组协作学习的贡献、是否完成了知识点的建构理解.在评价方式上,教师要做好问题情境与独立思考中的即时评价,针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协作学习和课程总结中应开展自主评价,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行为打分,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反思.支架式教学中的效果评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思考探究,并能支撑学生在概念框架下主动学习,还能使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变成一个具体的方向.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经历了小学时期,逐渐产生了一定的自觉性,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地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上,需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预习.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自主预习,教师需要为学生的预习工作搭建好一个脚手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明确目标,从而提高学习的整体效率,这也是支架式教学工作在数学课堂上融入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平行线”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课程开始的前期就需要做好准备,完善导学案教学的方法,对这一部分所涉及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还有方法和内容等各方面进行清楚有效的展示.同时,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其中包含测试的题目内容.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把这些题目进行有效的完成.这样学生可以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拥有更加精准的预习目标.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就需要采取一个积极的状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学生能够在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探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例如,教师在对方程相关的内容进行回顾这一阶段就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了几次列方程解应用题?”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知识的回顾,然后就能够给出答案.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再继续提问:“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基本的步骤是什么?”学生通过共同探讨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所总结的内容,进入新的课堂教学环节,快速地引入全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搭建出一个小支架,通过合作探讨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积累,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支架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综合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变成主动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并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但是在开展方法上,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适当地做出改变,使教学可以支撑学习探究,以此保证课程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