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艾公子
赵普,这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初名相,在历史上毁誉参半:有人说他精明强干、定策佐命,有开国元勋之功;也有人说他在三十余年的宦海沉浮中善始善终,全靠钻营取巧,是人精中的人精。
赵普年轻时读书少,是因为他都在拼事业。赵普属于实干型人才,他走的不是科举的正规渠道,而是从编外人员开始政治生涯,早年“托迹诸侯十五年”,也就是给后周各地方政府做小吏、当幕僚,从打点家务做到出谋划策,吃了不少苦,先后换了好几个老板。
年过而立之年,赵普才投身赵匡胤帐下,当了其幕府的掌书记,即机要秘书。
30多岁的赵普,跟现在很多事业未成的80后、90后差不多,也是一边做着事业梦,一边踏踏实实工作。后来,有件事改变了赵普与他老板赵匡胤的关系。
显德三年(956),周世宗柴荣派赵匡胤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州),战场上十万火急,赵匡胤的老父亲赵弘殷却病倒了。尽管赵匡胤一片孝心,但军务缠身,只好委托赵普照顾其家人。赵普临危受命,为赵老太爷端汤送药,日日夜夜随侍在侧。赵弘殷感动不已,将他当成自己家人看待。
滁州之战后,赵弘殷还是不幸病逝,赵普却因代行子孝,与赵匡胤家族结下了特殊羁绊。尤其是赵弘殷临终前将他“待以宗分”,赵普就像《教父》中柯里昂家的家族律师汤姆,融入了赵匡胤家族,赵家兄弟都不把他当外人看待。
之后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等历史事件,赵普都是重要的参与者。
显德七年(960)陈桥兵变,赵普与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赵炅,即宋太宗),是这场政变的设计师。
兵变前夕,赵匡胤率领北征的军队到了陈桥驿,手下们早已做好准备。诸将张弓搭箭,拔刀大吼大叫:“太尉(指赵匡胤)功德高于天下,我们在营中早已商议好要拥立您。话都说出口了,岂可在此退却而受祸?您一定要听我们的!”
赵普却故作冷静,他先是与赵匡义斥责诸将:“策立是大事,一定要审时度势,你们怎能如此狂悖放肆!”一番话先让他们安定下来,之后,才安排诸将把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到了睡眼朦胧的赵匡胤身上。一行人拥着赵匡胤向都城开封走了数里路,史书载,赵匡胤“惊恐未定”。入京后,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兵不血刃地夺取政权,建立了宋朝。
在赵普等人的导演下,这场黄袍加身的戏剧充满了无奈的色彩,宋廷也宣称陳桥兵变并非预谋,而是天命所归。赵匡胤夺位的不忠不义,都有了几分忠臣孝子的风范。
赵匡胤即位后,担忧手下诸将兵权过重,重蹈五代覆辙,赵普就向他提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于是赵匡胤请石守信等大将开了场宴会,借着酒醉好言相劝,解除了诸将的兵权,让大将们回家颐养天年。
赵匡胤称帝后,与赵普的关系依旧非同一般。
有段时间,宋太祖心事重重,多次微服私访,一声招呼都不打就去功臣家里做客,因此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脱去衣冠。
有一天夜晚,天降大雪,赵普以为赵匡胤不来了,没想到夜深时,突然响起急促的叩门声,出来一看,皇帝正立于雪中。赵普诚惶诚恐,急忙迎接皇帝入内。赵匡胤倒是挺有深夜会友的兴致,说我还约了我弟。不一会儿,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也到了。
宋太祖的忧郁症有必要治疗一下,赵普从容问道:“夜已深了,天寒地冻,陛下为何外出?”
赵匡胤就跟老兄弟说:“在宫中卧榻之外全是外人,我睡不着啊,所以来见老哥你。”
赵普一下就看出了赵匡胤的心事,当时宋朝正计划南征北伐,就问皇帝有何想法。
赵匡胤说,我想攻取太原。太原,是北汉政权的地盘。
赵普默然良久,说:“太原为西、北两边重镇,虽然可以一举攻下,但是,如此我们就要独自抵挡来自契丹的边患,不如姑且留着太原,先削平南方诸国,再做打算。太原不过弹丸之地,他们能逃到何处去呢?”
赵匡胤这才笑了,说:“吾意正尔,姑试卿耳。”
史书中这段“普堂设重裀地坐,炽炭烧肉,普妻行酒,上以嫂呼之”,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一起撸过串,足以谈人生。
然而,赵匡胤兄弟与赵普君臣之间的浪漫也仅限于此。赵普对宋朝最大的“贡献”,是他为相期间,与皇帝一同奠定了影响两宋三百年的政治制度。
严格来说,赵普并非大宋第一宰相。在他之前,宋太祖为了安定人心,曾让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继续在朝廷上班,只是宰相的工作很多由赵普负责。为了削弱相权,赵匡胤对宰相制度进行了改革。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宋朝之前,宰相早朝上殿,皇帝命他们坐下议论军国大事,宰相再将政务进呈皇帝,君臣喝茶聊天,其乐融融。赵匡胤在位初期,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执政,照旧进宫言事,由于政务烦冗,有时坐着一说就到傍晚。宋太祖想找机会把这些复杂的套路给废了。
一次,赵匡胤听后周三相奏事,故意说:“朕眼花看不清,你们把奏章拿近些。”宰相们一离开座位,皇帝命人把椅子悄悄撤走,三相回头一看椅子没了,只好干站着。这一项旧制的废除,表面上只是坐立之别,实际上是君权对相权的威压。“执政立奏事,自此始也”,从此,皇帝决策的主动性大大加强。
“坐论之道”与“啜茶之礼”被废后,到乾德二年(964),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同日被罢免,仅仅过了两天,赵匡胤就以好兄弟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
赵普拜相后,宋朝对中央机构进一步大刀阔斧地改革。赵普认为,唐朝后期的弊端,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在赵普的建议下,宋太祖先是剥夺了地方的财权,将其收归中央,“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之后,赵普又建议选调地方强壮士兵补充军队,建立庞大的中央禁军,并实行“更戍法”(地方部队定期调动,将领定期轮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以避免结党营私),中央由此收回了兵权。
赵普对武将处处提防,开了宋朝重文抑武之风气。
有一次,天雄节度使符彦卿进京朝见,赵匡胤赐予其袭衣、玉带,还要让他掌管军事。赵普赶紧劝谏说,符彦卿声名显赫,不可再委以重任。之后,赵普屡次进谏,整天投反对票,赵匡胤就是听不进去。
赵匡胤耳朵都快生茧了,就问赵普:“卿何苦怀疑符彦卿?朕那么优待他,他岂能负我?”
赵普冷冷道:“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赵匡胤听后沉默片刻,从此不再谈论此事。
可以说,北宋初年“分权制约”的设计几乎都有赵普参与谋划。正是在他的协助下,宋朝制定了崇文抑武、守内虚外、将从中御、强干弱枝等“祖宗之法”。赵普为皇帝稳定了政局,加强了君权,同时也埋下了两宋三百年重重危机的种子。
(摘自“最爱历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