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省果 张志华
2000年后,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在政府机关的普及,公文写作方式、表现形式等都发生了改变,公文体式日趋规范化、标准化,学界对公文写作的研究在“科学化”的指导下,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理论更加深入、全面。笔者尝试从文献研究角度对2000—2020年公文写作情况进行宏观的梳理,通过可视化分析展示近二十年间以来公文写作研究基本的发展脉络,以及每个时期公文写作理论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今后政务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专业检索,以“主题=公文写作”为检索表达式,设定发表时间2000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0日,成功检索文献3618篇。为保证文献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将上述所有文献按照发表时间进行排序,手工剔除其中的编者评论、邀请函、新书评介、会议、报纸等非学术文献,获得有效文献2784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4月25日。以年度为一个文件导出对应Refworks格式的文本文档和Excel表格。数据包含每篇论文的题目、作者、机构、出版年份、关键词和摘要等信息,大体能够有效且准确反映2000—2022年公文学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
本文使用CiteSpace 5.8.R3软件进行科学计量可视化分析,对“公文写作”主题下检索的2784篇文献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关键词共现(Timezone)和突发性检测(Burst detection),总结国内学者对“公文写作”研究的热点演进。
知网数据显示,以“公文写作”为主题的文献量在2000—2020年期间,发文量整体呈现波浪形(见表1)。其中2000—2010年,公文写作的研究发文量小幅度波动式增长,此阶段的论文主题集中于对公文写作规律及公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2010年后,公文写作研究发文量出现两段热点:一是在2011—2012年,发文量产生爆发式增长,该阶段的研究热潮缘于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内学者从写作实践的角度,聚焦于新条例下法定公文的写作、处理、发文以及高校文秘专业公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二是2016—2017年,这时期的研究重点是在科学化、规范化理念的引导下,从学科的角度研究公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课程思政的结合路径等。
表1 2000—2020年公文写作研究发文量
统计显示,公文写作研究的2487篇文献,共涉及1937位作者(含第二、三作者),其中出现了一批高产作者,发文量≥10篇的作者与机构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公文写作”主题下发文量≥10篇作者统计(2000—2020)
张冠英房立洲裴仁君杨江云长春理工大学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黎明职业大学22 21 20 18韩雪松郑立新李荫臣侯迎华吉林大学莆田学院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民政府华东政法大学13 12 12 11
利用Citesapce软件的合作网络分析功能,分析公文写作研究的科研合作状况,生成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1),图谱中节点越大代表该作者发文量越多,连线粗细表示作者合作的紧密程度。
图1 公文写作研究高产作者及合作网络图
从高产作者、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图可以看出,公文写作研究者人数较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发文量≥10篇的16位作者,有11位来自高校,6位来自研究团体或党政机关。但从合作网络的连线情况看,作者间合作网络的密度值仅为0.0002,高产作者极少存在合作关系,已有合作关系多为同一院校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说明公文写作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合作趋势不够明显,合作范围较为狭窄,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学术共同体。同时,从作者机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公文写作学科的研究,科研院所的参与度不高,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参与人数不多,没有形成科研合力,科学探索的力度还不够大。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根据特定研究领域中数据的特点、规律,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把联系密切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集群,将知识领域的主题分布和组织结构可视化展示出来。本文采用CiteSpace对2784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选取LLR算法生成10个研究聚类及相对应的关键词(见图2)。
图2 公文写作研究关键词聚类图
基于聚类结果,将上述10个研究集群与其相关关键词进行融合,并结合二次文献分析,梳理出21世纪以来公文写作研究的8个知识域及每个知识域的延伸脉络,如表3所示。
表3 公文写作研究的主题脉络(2000—2020)
第一个大的知识域是“公文写作理念”的研究,它的主题脉络涵盖了“科学化”“写作规律”“规范化”等关键词。其中最为典型的研究为吴新元提出公文写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列专题讲座,先后发表17篇论文,提出了“公文正文写作三要素说”,将公文正文的内在建构概括为主旨、依据和分旨三个要素,分别从构成论、写作论、评价论、教学论、发展论、本体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科学界定公文的涵义,划分公文类型,明确了公文正文三个要素的组合规则为内容集中、先后有序、详略得当,阐明了公文正文三要素划分的疑难情况、区别要点及写作标准,构建了一套适应文章式行政公文写作的“行政公文正文写作标准格式系统”。“公文正文三要素说”在21世纪初作为一种开拓性研究,全面、准确地破译了公文文体自身的独特规律,将公文写作理论从现象描述层面上升到公文理论的科学化研究。
其后,部分学者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开展公文写作“规范化”的研究。如鄢明定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视角出发,提出公文写作需要强化法制观念,建立公文备案审查制度,对公文进行评估与责任追究,依法清理以往文件①鄢明定:《公文写作需要强化法制观念》,《档案管理》2008年第4期。;赵玲从内容的确定、文种的选择、公文的流转提出公文写作应遵守“依法确定、依法规定”原则②赵玲:《对公文写作过程“依法行文”的几点思考》,《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郭彦彦提出在法律思维导向下,把握公文写作语言的法律边界问题、树立法律意识、规避法律风险,使其合乎规范化和准确性要求③郭彦彦:《公文写作语言的法律边界与思维》,《人民法治》2018年第11期。。
2000—2010年间,学者们关于公文写作科学理念的研究为我国公文写作从制度层面推进“科学化”和“规范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2012年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的出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持。
第二个大的知识域是“公文写作内容”的研究,它的主题脉络包含了对公文标题、正文、主要文种的写作、评改的研究。
关于公文标题写作,二次文献分析发现其主要包含的研究点为标题的结构沿革、标题的构成要素、标题拟制的规范化、标题的写作标准。其中较为典型的研究为栾照钧以规范化为标准,先后发表12篇论文,运用“结构剖解法”对标题的结构病误加以矫正④栾照钧:《公文标题结构分析比较——〈公文标题结构规范系列谈〉之一》,《办公室业务》2008年第8期。。有学者针对政务实践中随意省略标题构成要素的问题,梳理公文规范化进程中标题结构的变化,指出无论是公文标题新闻化改革,还是批转类党政机关公文,均不能在标题中省略文种⑤陈洪美:《摭论党政机关公文标题省略文种的不切性——基于文种功能价值、语法本质和公文处理的角度》,《档案学通讯》2018年第6期。。部分学者从实务的角度辨析公文文种标题的拟制及常见错误,如史为恒结合实例,分析政务实践中公开发布的一系列“通知”标题,将通知标题拟制的常见错误归纳为要素不全、口语化、转发失范等三个方面⑥史为恒:《通知标题拟制中的误区及纠正》,《应用写作》2018年第6期。;有学者对标题中涉及的介词、虚词开展了语法上的分析,提出公文标题应具有结构的严谨美、语言的简约美、表述的精准美、外观的规范美等美学要求⑦刘伟:《公文标题写作的美学视角探析》,《写作》2017年第17期。。
为帮助公文写作者方便、快速、规范成文,学者们重点从三方面研究正文的写作:一是提出公文正文结构的写作模式,如按照“主旨、依据、分旨”的三段式框架写作,根据文种用途总结五个大类的正文结构模式等;二是对政务活动中具体的公文范例的评改与思考,以栾照钧为代表,在“公文写作”“评改”关键词下共发表对实例的评改论文49篇;三是从建构公文思维的角度,提出公文写作应掌握一定的形式逻辑规律,避免逻辑错误,如就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逻辑问题及对策,提出通过掌握逻辑规律、明确概念、恰当判断、推理严密、论证准确等对策,纠正公文写作中的逻辑问题。还有学者从行业的视角开展公文写作研究,如军用公文的写作要求与技巧等。
第三个大的知识域是研究“公文写作格式”,主要研究焦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00—2011年,从公文格式标准化的紧迫性、格式规范的意义、现有标准存在的问题、政务实践中格式的违规现象提出公文格式亟需标准化;第二阶段在2012—2020年,分析2012年颁发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的实施情况、对比新旧公文格式的修改变化、辨析公文格式应用常见错误。如陈祖芬将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与《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进行了比较,探究新条例从文件名称和结构、公文写作、公文办理和管理方面的新变化。张冠英以新条例为纲,指出公文写作教学指导中的“滞后”现象。这些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公文格式新标准在政务实践中的规范执行。
第四个大的知识域是对“公文写作语言”的研究,学者将研究聚焦在公文写作的语言特色、公文语言的创新、公文语言的审美追求、公文写作中语言的具体运用以及古代公文写作的语言艺术等方面。
有学者认为公文语言在准确、庄重、得体的基础上,应加强规范化建设①李彬:《浅谈语言规范对于公文的重要性》,《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还有学者提出互联网大环境下行政公文语言应加强人文特征的创新②李朝阳:《互联网+环境下行政公文语言的创新与人文特点分析》,《写作》2016年第14期。。部分学者探究了模糊语言、修辞、文言词汇等在公文中的运用,如郑孝萍认为模糊语言能准确描述公务活动的动态进程,使得公文的表述更具灵活性,更加简洁和精确③郑孝萍:《谈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行政论坛》2001年第2期。。另外,有学者从档案的角度研究公文语言的发展路径,如探析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公文语言特征及其成因④吴亮:《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公文语言特征及其成因探析》,《档案管理》2016年第4期。,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类公文语言风格的成因⑤姚刚、张倩倩:《浅析公文语言风格的成因——以建国初期(1949—1966)的出版类公文为研究对象》,《秘书》2017年第6期。。在古代公文的研究方面,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公文具有言简意明、行文简洁、针砭时弊、讲求实效、善用修辞、文意饱满的语言风格⑥韩玲:《中国古代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办公室业务》2020年第15期。,有学者将中国古代公文用语分为公文文种用语、公文套语、称谓用语及公文一般用语,指出不同种类的公文用语具有不同的等级性,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公文领域的反映⑦赵永明:《中国古代公文用语的种类及其等级性解读——以明代公文为例》,《齐鲁学刊》2017年第4期。。
第五个大的知识域是“公文处理”问题,学者将探究点聚焦在公文起草、公文审核、公文签发等处理流程上。其中较为典型的研究以张庆儒为代表,针对公文处理发表系列文章17篇,从公文交拟、拟议、构思、立纲、起草、修改、会签、审核、签发、注发、编号、缮校、用印、封发等14个环节对“公文处理”流程开展了全面、科学的研究。
有学者聚焦于对公文中转机关的研究,如提出办公室(厅)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公文内容把关的重要性;以规范性指导公文拟发从接受任务、起草公文、公文校核、公文签发、发文办理、公文归档的六个环节,提高公文处理的效率⑧胡志刚:《规范公文拟发工作专业化流程 努力提升办公室文字服务水平》,《办公室业务》2010年第4期。。关于“公文起草”的研究,着眼于将写作提纲衍化成公文初稿的过程,这部分的研究论文主要从具体文种切入,如起草领导讲话稿必须准确把握领导身份、受众情况、领导意图和起草难点等四个方面⑨苗圃、董科、米智杰:《对起草领导讲话稿的几点思考》,《办公室业务》2016年第4期。。在公文审核环节,有学者认为应把好行文关、法律关、政策关、内容关、文字关、体式关,保证公文的合法性、权威性、严肃性、准确性和规范性①苏武荣:《强化审核把关 提高公文质量》,《应用写作》2018年第2期。。公文签发的研究,主要是对签发相关格式要素的探讨,如辨析“签发”与“签发人”,公文中成文日期的确定与格式规范、签发人格式与机关正副职领导人之关系等。
第六个大的知识域是“公文写作主体”研究,学者将探究点聚焦在领导者、文秘人员、写作主体等问题上。从领导者的角度研究公文主持的艺术,以张志华为代表,在“公文写作”“主持”关键词下共发表论文11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角度,研究了领导者主持公文写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探讨了领导者主持公文写作的过程、特点和规律,分析了领导者主持公文写作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为现代领导者主持公文写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案例参考,主要内容包括领导者主持公文写作的职责履行、选人用人、立意授意、民主议稿、合成统稿、审查修改、决断定稿、签发会签等。
孙观清认为公文写作主体在实践中由三个方面构成:机关单位主体、领导人员主体以及文秘写作人员主体,明确各主体在写作活动中的角色、作用、影响,提高公文写作的质量②孙观清:《公文写作主体的“三足鼎立”》,《档案学通讯》2018年第1期。。文秘人员作为办公室公文处理工作的主体,学者主要从文秘人员的素质、提高办公室秘书写作能力的对策、文秘工作与档案工作的内在联系、文秘人员准确把握领导意图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栾照钧提出公文工作者的“六加四”成功之钥,刘凤霞概括了办公室文秘人员在公文写作与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规范写作与高效处理公文的建议③刘凤霞:《新形势下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的几点思考——以公文的规范写作和高效处理为核心》,《办公室业务》2013年第5期。。
第七个大的知识域是公文学学科理论和公文写作课程教学的研究,主要研究焦点有公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公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秘书学专业学生公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以及教学资源的拓展。
公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以岳海翔为代表,发表公文学相关研究论文10篇,提出了公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正式确立公文学的学科地位、发展壮大公文学研究的组织、创办公文学研究的专业期刊、培养公文学研究的后备力量等四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方面探讨了公文学的学科体系;针对公文学学科已有的基础,提出四个研究方向:加强公文写作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研究,加强公文分支学科的研究,加强公文经典的研究,加强公文服务现实工作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公文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探索了公文写作学科化的研究内容和路径。
关于公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二次文献分析发现学者将研究聚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上。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有益的尝试,如建构新文科视域下公文写作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④朱省果、张志华:《新文科理念下的公文写作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写作》2021年第4期。,从理论教学、实训教学、课程思政等方面开展课程教学的创新尝试;魏瑞霞认为公文写作教学改革可以从培养写作主体的智能结构,构建以整个写作活动为对象、以写作思维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建设体系,还原公文写作的交际语境功能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公文写作的平台和环境等五个方面展开⑤魏瑞霞:《公文写作教学改革应理顺的几种关系》,《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
有学者从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改变的角度提出教学改革路径,如构建实践教学中公文写作的“乐学模式”,建立开展“训赛结合”的“公文写作”教学改革,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基于“双创”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公文写作教学路径等。
针对行业院校的公文写作教学研究,赵慧提出了公安院校公文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公安工作为导向①赵慧:《以学生为中心,以公安工作为导向——关于公安院校公文写作教学的思考》,《参花(上)》2019年第11期。,刘永红从写作理论的角度,架构公安应用写作教学内容的“一体两翼”:基础写作能力是主体,公文写作和法律文书写作是两翼②刘永红:《“一体两翼”:公安应用写作教学内容的整合架构》,《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刘伟豪等从学生和教学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秘书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转变意识、实践练习、知识积累、优化教学、完善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③刘伟豪、杨淑华:《秘书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探析》,《教育观察》2019年第8期。。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推行下,学者们提出公文写作课程“课程思政”研究,如通过挖掘公文写作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教学环节中加入实例介绍与展示等方式探索公文写作课程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④肖亚楠、谭茜:《公文写作与“课程思政”融合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年第10期。。在公文写作微课教学中运用新闻媒体资源、借鉴古代公文、应用行政案例等,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第八个大的知识域是“古代公文研究”,其主要关注的研究点为古代公文行文风格、语言特点、文种变迁、格式变化及古代公文的现代价值方面。如研究古代公文名称、文体、写作理论⑤胡明波:《中国古代公文名称演变及其分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梳理古代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⑥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3期。、古代公文用印制度流传演变⑦岳爱华、王莉瑛:《我国古代公文用印制度生成与流变》,《浙江档案》2011年第11期。等。眭达明自2000年以来发表了一系列古代公文写作趣闻杂谈与公文写作禁忌等专题文章。还有学者对单一类别、特定朝代、经典文本的公文研究,这一类研究集中于硕博士论文,如对《尚书》文体类型与成因、《文心雕龙》、韩柳公文、北宋表类公文写作特点、太平天国公文的研究等。
在科学知识图谱中,关键词突现(Burst)提供了特定关键词与出现频率激增相关联的证据,关键词的爆发表明该学科领域内研究主题关注度的突增程度。因此,突发性检测可以追踪不同时间段该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为探索公文学界自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新标准执行后的热点演进,本文对关键词进行突发性检测,将2012—2020年间的检测结果按爆发强度排列,如表4所示。
表4 公文写作2012—2020年的关键词突现
4 5 6 7 8 9文秘专业十九大报告消极修辞《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公文评改实训公文传播3.44 3.11 3.08 2.59 2.33 2.28 2014—2020 2018—2020 2012—2017 2012—2017 2014—2015 2012—2013 13 14 15 16 17 18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公文起草公文写作教学公安院校课程思政1.83 1.72 1.72 1.54 1.24 1.24 2012—2015 2016—2019 2016—2019 2014—2015 2018—2020 2018—2020
从关键词突发性检测结果来看,“发文机关”“消极修辞”“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公文传播”“红头文件”“课程改革”从2012年开始爆发,其中“发文机关”的爆发强度最高。对比分析聚类关键词发现,“发文机关”是聚类共现“#1发文机关”与突发检测共同出现的高频主题。结合二次文献探查发现,2012年实施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提出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学者对公文发布主体的研究聚焦于发文机关在公文处理各个流程中的作用及发文机关名称使用的错误辨析,如范铮①范铮:《机关联合行文常见问题探析》,《档案管理》2017年第3期。探讨了党政机关联合行文时的一些常见病误,针对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标志和标题中发文机关名称的处理提出规范的建议。
“文秘专业”“公文评改实训”“公文材料”“公文写作教学”从2014年开始爆发,其中“文秘专业”的爆发强度最高。对比分析聚类关键词发现,“文秘专业”与聚类共现“#2秘书学”为共同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对相关文献分析后,发现包括2012年爆发的“课程改革”、2016年爆发的“教学方法”、2018年爆发的“课程思政”在内,这些关键词的研究都聚焦于文秘、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培养这个主题,其研究热度从2014年爆发一直持续到2020年。学者们从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信息环境出发,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提出高校公文写作教学改革的理念,指导视角、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的路径。如有学者提出在“课程思政”视阈下,通过强化理论研学、实训实践、头脑风暴、多径融合、规则意识等高校公文写作教育教学改革,发挥课程引领人、培育人的思政功能②王祥:《“课程思政”视阈中的高校公文写作教育教学改革》,《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1期。。
“公文写作能力”“规范化”“下行文”“公文起草”从2016年开始爆发,其中“公文写作能力”的爆发强度最高。对比分析聚类关键词发现,“公文写作能力”与聚类共现“#7文秘人员”“#8领导意图”研究主题高度重合。对写作能力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两大块:一是围绕提升办公室秘书写作能力开展的方法研究,二是围绕提升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开展的教学研究。
基于上述知识域分析和关键词突现分析对公文写作研究的主题及其热点演变的系统归纳,可以看到,近二十年间,学界从对公文写作基本规律的研究逐渐转变为各个单一主题的细化、延伸和深入研究,不断促进公文处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聚焦、研究手段以及学科交叉深度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公文写作研究的深入推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通过对公文写作2000—2020年的主题脉络和热点演进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公文写作的研究仍集中于传统公文范式中,当前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频发的信息时代,仅依靠单一学科力量难以在政务发布工作中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以党政机关为主体的公文写作,其发布内容涉及行政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舆情应对、心理学等不同学科,需进一步打通学科壁垒,形成以公文写作为基础、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为支柱的“大文科”研究体系。
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为探讨公文处理实务、梳理政务写作实践经验的描述性研究。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虽然生动实用,作为学术论文,缺少理论框架的支撑。对策性研究则缺乏充分的实际调查基础,微观层面的对策滞后于政务写作实践的发展。个别学者对公文写作理论进行过量化统计的尝试①张志华、华婷:《论公文主旨的科学界定、科学划分及科学表达——以〈国务院公报〉(2013—2017年)的公文文本为例》,《写作》2019年第3期。,但未进行后续跟进,没有形成系列研究。发挥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优势是研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②刘培东、吴志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发展进路与思考——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计量分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期。。除了运用案例分析、文本解读、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公文写作的研究还应加入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实证方法,相对准确地获知信息时代网络群体对政府信息发布的认知和接受态度,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公文写作研究的科学化、跨学科需要发展量化研究、实证性研究。
2000—2020年,公文写作研究的作者数量较大,作者广泛分布在高校和党政机关,但研究者们多为“单兵作战”,党政机关从事公文写作相关业务的研究者们以现象描述、经验总结为主,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深度;而科研院所在公文写作学科研究中的参与度不高,来自高校的科研作者不多,科学探索的力度不大。下一步,在目前形成的较大规模的研究群体的基础上,应加大科研院所的参与度,加强学界、业界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构建成熟的跨学科、跨机构合作研究团队,形成联系紧密的学术研究共同体。
在公文写作课程教学研究领域,加强公文与档案的紧密联系,提炼公文中体现的党的优良传统与光辉历程的精神价值,挖掘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素材,融入公文写作教学的设计中,实现公文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同时,要加强课程思政育人载体的开发,提高育人效果。如举办公文写作大赛、组织公务活动场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训中体会“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等公仆意识。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创建公文写作课堂新模式,使课堂教学融理论教学、思政资源和政务实操于一体,实现融媒体时代公文写作课堂的“舆”时俱进。
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2000—2020年我国公文写作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审视与反思,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2000—2020年我国公文写作的研究视角和范围较为全面,主要涵盖了写作理念、写作内容、写作格式、写作语言、写作主体、写作教学、公文处理流程及古代公文八大知识域。其总体的知识演变是由对公文写作基本规律研究逐渐转变为各个单一主题的细化、延伸和深入研究,不足之处是重复性研究内容较多。
第二,2012—2020年公文写作研究的热点演进具有明显的政策引导效应。突现检测结果中爆发强度前五位的关键词,“发文机关”“公文写作能力”“规范化”“文秘专业”“十九大报告”等,均直接或间接与国家政策相关联。围绕2012年实施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的细化研究,在公文写作的七大知识域中都形成了研究热点。而“公文写作能力”“课程思政”更是当下和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主题。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在数据来源上还需要扩大,本文仅对CNKI收录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计量可视化分析,未涵盖专家学者在报纸上的论文,未统计相关外文文献;二是本文仅以“公文写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未涉及公文主要文种等其他关键词或检索方式,缺乏多视角的、具体的分析。未来可以整合国内外公文写作研究文献,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