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识、家族隐喻与诗性表达
——评《望江南》中的文化书写

2022-11-07 06:40肖蔚
写作 2022年5期
关键词:望江南浙江文艺出版社茶文化

肖蔚

从1990年到1999年底,王旭烽用10年的时间创作了“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与《筑草为城》。作者将故事置于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徐徐展开杭氏家族五代人的传奇故事画卷,规模宏大。第一部作品《南方有嘉木》的时间设置在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第二部《不夜之侯》的时间背景为抗日战争时期,第三部《筑草为城》的故事则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其中《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曾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新作《望江南》讲述的是杭氏家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7年里的一系列际遇,从时间关系上来看,《望江南》与“茶人三部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它实则是一部行文逻辑独立、主题更为突出、内涵更为丰富的作品。在此作中,杭氏家族成员的命运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关卡中迎来了新的质变、走向新的征程,进一步扩充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在不同时代所呈现出的丰富面貌,中国茶人之风骨由此得到了更为生动的诠释。

《望江南》中有着浓厚的杭州吴越文化气息,茶文化是其主要书写对象,植物文化、江南饮食文化、古典诗词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乃至宗教文化等间或穿插其中,文化书写贯穿作品始终,可以说,《望江南》是一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荟萃之作。文化往往从深厚的历史中淬炼而出,两者之间关系密不可分,王旭峰为创作《望江南》,汲取了1945—1964年间的大量历史知识与资料,为《望江南》的故事铺设了一段真实可信精确严谨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宏大历史背景中,王旭烽选取杭氏家族在历史中跌宕沉浮的故事折射茶文化的发展变迁,并运用极富诗意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都是《望江南》文化书写中最为鲜明的特点,因而下文主要从历史意识、家族隐喻、诗性表达三个方面来剖析这部作品中的文化书写。

一、“大”“小”历史的精巧融合

王旭烽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曾说过:“作为一名小说家,一位茶文化的传播交流工作者,我目前所做的一切,正是用茶文化这样一个符号,去进行精神与美的劳作,去创造茶的世界,不管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①王旭烽:《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浙江绿茶的和平之饮》,《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可见作者的创作初衷正是彰显、推广、建设“茶文化”。作者作为历史系出身的专业作家,在充分了解、客观掌握了1948—1964年中国在这一真实历史时期内发生的种种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突出了这一时期茶人与茶的历史发展状况。相对客观的史实依据为作品中的文化书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证了作品的专业性、知识性,是作者“创造茶的世界”的前提,充分反映了作者严谨的历史意识。

从叙述层面来看,作者以时间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开1948—1964年的历史流,用大的历史事件标记文本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并在具体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展开对个人、家族命运的叙述。“‘历史’本身又是可以被细分为所谓以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件和帝王精英为关键词的‘大历史’(History)和以民间百姓、日常生活、边缘事件和人物为关键词的‘小历史’(history)的。”②王晖:《历史意识与历史书写——观察近30年文学的一个视角》,《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望江南》就是一部典型的将“大”“小”历史精巧融合的作品,作者将“大历史”与“小历史”编织成纵横交织的文本脉络,在增强作品的宏大史诗气韵的同时,构筑了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框架、庞大细密的家族谱系以及立体多姿的人物形象序列;在主题层面上,时间、历史的变迁是对茶文化内涵不断积累发展的一种指涉,茶文化的丰富内蕴被具化为流淌在厚重历史岁月中的人、事、物,作品中的历史书写与文化书写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同构。作者的历史意识既体现在对大的历史时空语境、真实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严谨还原,同时也体现在对历史与文化同构的过程之中,追溯历史进程、感知历史细节,彰显文化底蕴。

首先,作者在“大历史”叙事中力求还原出真实的历史语境,不论是真实事件的描摹还是真实人物的刻画都尽力尊重史实,追求精准把握,展现出其严谨的历史意识与正确的历史观。作者以1948—1964年间中国历史的再现带动情节的展开,其中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到了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公私合营、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运动、三年困难时期等国内重大政治、经济事件,这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作为故事发生的前提与背景,都有着非常清晰的时间标记,同时也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见下表:

《望江南》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四章第十八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一章1949年4月21—23日1949年2月17日1949年5月3日1949年1950年10月8日1953年7月27日1957年4月1957年4月1957年8月1958年8月初始1959年初夏共产党方面由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动渡江战役,拿下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杭州各报都在显著版面报道行政院院长孙科下令免去陈仪的一切职务,由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兼浙江警备司令周碞继任浙江省主席的消息。解放军列队进入杭州市区。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2日,苏联政府决定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毛泽东被选为首届政协主席;10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11月23日,中国茶叶公司在北京成立。毛主席发布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与陈毅元帅等陪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参观杭州茶乡梅家坞。浙江省省长沙文汉随同周恩来总理陪同伏罗希洛夫一行,一同去了满坡茶瀑倾倒而下的梅家坞。国务院规定,茶叶由国家委托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统一收购。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首次实施大规模炮击。窘迫的日子是从饥饿开始的,粮、油、蔬菜、副食品等极度缺乏,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

由表可见,一条完整的时间线贯穿整部作品,有些事件的发生时间甚至精确到某日某时。作者对国内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具体到国家领导人颁布了哪些指示条约政策等进行了概述,清晰展现了当时历史语境下的国内局势,可见作者对待史实严谨的创作态度及其深厚的史学功底,这些都是形成整部作品宏大“史诗气概”的重要因素。然而,作者的本意并非是撰写一部现代中国的“编年史”,所以她对大事件的攫取是有选择性的,作者不仅书写了当时国内部分政界大事,茶界发生的种种大事更是她重点关注的对象,如书中第二十章就有大段篇幅写到在红红火火的1950年“茶事从最低谷开始上坡了”,“1950年2月,中苏关于贷款的协定在莫斯科签订,中国以原料和茶叶等偿还苏联三亿贷款本息,还是周恩来总理签的字;同月,吴觉农在北京签订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国和波兰的茶叶合同,出口一百二十吨红茶……4月,中茶华东区公司在苏州成立窨花工作组,窨制花茶专门供应内销”①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324页。,这些被记载在茶史上的大量细节性事件得到了更为详细充分的展现,极大地扩充了作品中的茶学知识容量。

除了对历史事件的精准概述外,作品中也出现了相当多的真实历史人物,其中先后出场的有吴觉农、陈布雷、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陈仪、竺可桢、汤恩伯、陈诚、毛森、王锦白、丁名楠、胡先恭、周恩来、毛人凤、马一浮、陈小翠、司徒雷登等,他们都是浙江名人,既是历史名人,也是小说人物。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历史中领袖、精英人物的言行、性情等进行了艺术化的描写与塑造,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如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是陈布雷来到忘忧茶馆品茶,“他穿一身竹布长衫,面容清癯,身材适中偏下,上楼来环顾四周,目光时而炯然时而黯淡,虽面有倦意却神色凛然,手指和牙齿都有烟熏茶窨之痕”。从穿着到身材到目光再到手指、牙齿上的痕迹,细节的刻画已经展露出他是一位“熬夜的书生、多虑的谋士、不凡的高人”,再有诸多细节如“他眯着眼眺望窗外,吟出一句诗来”“深思片刻微微点头”“焦黄的手指在茶桌上弹跳着”①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9-10页。这些细微的动作与神情描写都足以表现陈布雷为人之沉稳、多虑、善思,还带着几分神秘与深奥。他在与杭嘉和的对话中探讨“china”的含义,看到杭嘉和的字便问其是否临的是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简单的几句对话包涵着文化、历史乃至为人处事的哲理,陈布雷儒雅的形象与充满智慧及文采的品质在纸上跃然而出,他的形象已不仅仅停留在“领袖文胆”“当代完人”这样的标签中,而是在作者的刻画中逐渐立体灵动。

其次,作品中的“大历史”即民族史更多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历史”即家族史、个人史则是故事真正的主体,是作者的叙述重心。比如,作者在文中写到从1948年秋冬之际国民党军大势已去到1949年解放军列队进入杭州市区,历史上短短一年时间在文本中占据了一半的章节,而作者仅用简短的时间节点标记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大部分的笔墨则用来描写在这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杭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同人物的经历都在时代的岔路口得到了精彩演绎。杭嘉和作为杭家的主心骨,在时代的洪流中依旧坚守自我,守护着一隅纯净的茶世界;杭嘉平作为一名活跃在大国政事间的“革命家”,则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翻涌,瞬息万变;杭家的女子们也在时代的变化中走过人生中的一道道关卡……杭家的家族“史”与个人命运“史”随之展开。作者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文学事件融为一体、互相印证,在不断流动的历史中跳出历史局限,构造并呈现出一个独属于杭家、独属于茶的连续的历史形态,是为“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精巧融合。

最后,历史与文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在作品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宝藏,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积淀出愈加醇厚的内涵。作品中的“大历史”背景是百废待兴的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政党之间明争暗斗的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历史阶段,中国茶业从凋敝已久到日渐复苏,不仅代表着人民生活正从战争的创伤中逐渐走出,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当杭州人民能够再次闲坐下来静心品一杯香茗时,意味着生活中的安宁已渐渐恢复,中华民族将迎来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走向全方位复苏的时代。茶的发展状况与国家时事动态是紧密勾连的,茶事的兴衰往往直接反映着国事的兴衰,尤其是在茶文化氛围浓厚的杭州城,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状况。茶的文化内涵被赋予了特殊时代里的历史意义,从中缓缓流淌出的是家国情怀大义;而于杭家这一小片天地而言,作为茶叶世家,每一位成员的命运无不与茶叶息息相关,他们爱茶、尊茶、习茶,建设茶业是这个家族世代的事业与使命,读者可从杭家人的日常言行谈吐中切身感受到茶叶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饮品,而是已经成为杭家、杭州乃至整个民族的生命启示、文化图腾与精神象征,历史与文化在文本中已水乳交融。

二、“以小见大”的家族隐喻

“茶人三部曲”系列作品是典型的家族叙事小说,在一个多世纪的近现代史中,杭氏家族五代人的命运纠葛、爱恨情仇轮番上演,人物形象众多、关系复杂,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望江南》故事的主体仍是杭氏家族。陈思和曾概括出一种小说创作模式为“历史—家族”民间叙事模式,认为这一模式下的小说创作是“用家族史来对应、表现近现代史的民间叙事”,“在这些作品中描述的故事是家族的故事,可是家族故事和人物命运直接演述了现代史的发展过程,贯彻了作家对这段历史的民间读解,仿佛是历史直接走上了纸面为观众表演,而家族的演变只是历史的注脚和符号,传递历史的信息”①陈思和:《“历史—家族”民间叙事模式的创新尝试》,《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望江南》的叙事模式也可以归为“历史—家族”民间叙事模式,但笔者认为作品中的文化书写更为令人瞩目,其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与意味也要更强烈,所以将《望江南》称作“文化—家族”民间叙事小说也许将更为贴切,它并不力求成为整个社会、整段历史的“缩影”,而是从一个家族的故事中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江南茶文化的灿烂异彩。杭氏家族的故事与人物的命运隐喻并昭示着茶叶文化在历史跳动的脉搏中如何发展与积淀、赓续与传承,并从不同的侧面诠释着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首先可以发现《望江南》的家族叙事中出现了各种极富文化意味的意象。“茶”是作品中统摄全篇的中心意象,茶的种植技术、种类形态、历史渊源、文学故事,以及一切与茶相关的地理、器物、习俗乃至宗教传说,作者皆从民间立场出发,在作品中一一加以展现。茶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文雅的待客之道,蕴含着中华传统礼仪中待客时诚挚尊重与平和包容的精神。如杭嘉和为陈布雷泡龙井茶,“用虎跑新水煮开了,烫盏,沏茶,先细细沿着碗壁冲了茶脚,扁蕊新芽便绽开了”②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9、58、57、99、103、137页。,茶泡开时的姿态是优美典雅、充满生机的,茶香扑鼻,滋味浓郁,给予人多重的感官愉悦。杭嘉和教美国人凯尔如何啜茶,“他轻轻地吐出了一口长气,然后开始对着茶杯吸气,顺带着把茶水在口中翻滚着吸了进去,发出了细细的、像吃足了奶熟睡的婴儿的呼吸声”③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9、58、57、99、103、137页。,他用慢条斯理的饮茶方式诠释了“中国人是温的,温暖,温和,温情”④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9、58、57、99、103、137页。的。吴觉农带着日铸茶会见陈仪,日铸茶“条索细紧,略钩曲,形似鹰爪,银毫显露;再品品味道,滋味鲜醇,汤色澄黄明亮,和西湖冬日的太阳倒有得一比”⑤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9、58、57、99、103、137页。。陈宣昭亲自为王锦白泡了一壶冻顶乌龙,王锦白看了眼睛都亮了称赞道:“我最喜欢这般汤色,蜜绿带金黄,香气清雅,回甘浓久,前回专门让恩伯送了些给我义父,他也喜欢得很呢。”⑥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9、58、57、99、103、137页。无论是何种品类的茶饮,优质的好茶在重要的场景里永远是尊敬尊贵、高雅崇高的象征,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健康且充满智慧的东方生活方式,在社交场合中还能够极大促进友人之间的感情,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的重要符号。茶对于杭家人而言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习俗习惯,更是一种精神上永恒的慰藉。除了冬时护茶、春时采茶以及后续的一系列炒茶制茶工艺是杭家赖以营生的事业,腊八时做茶泡饭施粥,小年要喝虎跑水配上的好茶,客人第一次上门时会以拿红茶糖汆蛋招待,“不管走到哪里都顺手抓一把茶”⑦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9、58、57、99、103、137页。的习惯等。还有当杭家遭遇棘手的问题及至重大变故时,杭嘉和就会转身一头扎进自己的茶世界里,成为一个十足的“茶党”,看似逃避,实则是在务茶中寻回那一份从容,以稳住心神看清时局、重新掌舵启航。这些都足以证明茶对于一个家族到一个地域的文化、思维上的深刻影响。不论是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游弋于江湖之远,不论是战火纷飞时局动荡,还是民生安稳欣欣向荣,茶对于杭家来说是世世代代绵延的根基,对于整片江南乃至整个民族来说,都是一种事关家国兴衰的文化质素,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朴素信念。

其次,作品塑造了众多杭氏家族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虽同样自幼受到茶文化的熏陶浸染,却有着各自的人生道路与不同的人格特征,他们的性情有所呼应,同时又有着自己所独有的气质,象征着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传承积淀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丰富发展,走向多元。杭嘉和是《望江南》中最具有代表性、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作为杭家第三代茶人,他人如其名,温和谦逊、沉稳坚韧、专一笃定,与茶叶的品性如此相像,就如同杯中泡开的龙井茶,初品起来带着微微的苦涩,但在口中久久回甘,清香馥郁。他时常含蓄克制、忍辱负重,但又能从苦涩中咀嚼出大体悟与大智慧,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优雅乐生、精行俭德。他在内敛与平和中学会洞察,以出色的大局观与先觉性在历史的浪潮中准确判断方位,既能保护好身边每一个人,支撑着杭家在紧要历史关头中抵住风浪屹立不倒;又能心怀天下,为国家前途贡献力量。在《望江南》中,国民党军全线溃败之时,党派之争尚未结束,杭嘉和虽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但他心若明镜,提醒杭嘉平:“别跟陈仪这样的人共事,到头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①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28、161页。事实证明,陈仪的过度自信固执确实未能成事,杭嘉和的判断是准确的。当小撮着告诉杭嘉和为了保钱塘江大桥要借钱时,嘉和就把忘忧茶庄几乎全部的现钱家底借给了他,保住了钱塘江大桥。他敢想敢做,稳健务实,有实力有魄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顺应历史潮流,支持国家的决策,在土地改革时将茶山全部送给国家,成立了股份制的平生茶叶公司,他亲身践行机械制茶,制出的茶叶畅销海外,在实业上为振兴国家经济做出了真正贡献。在杭嘉和眼里,不论世事变换,“茶比天大”,这是茶人杭嘉和毕生坚守、追求的理想,专心致志做好茶、传承茶文化不仅仅是为了维系一个家族的生存,更是为了守护住纯正的人格,为了在沧海桑田中守住一种永恒的立世之本,一种亦雅亦俗、“外清明内直方”的精神气韵,杭嘉和无疑是茶之本质内蕴最理想的化身。

作者曾借杭得荼之口概括了自己所塑造的人物系列:“我们杭家人尽管每个人都很有个性,但基本上分成了两大类,一种是注重心灵的、细腻的、忧伤的、艺术的;另一种是坚强的、勇敢的、浪漫而盲目的、理想而狂热的。”②王旭烽:《筑草为城》,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01页。如果说杭嘉和是细腻忧伤的,那杭嘉平就是浪漫狂热的;如果说杭嘉和是稳定、传统的,那杭嘉平就是变动、现代的;杭嘉和是专业的茶人、实业家,杭嘉平则是社会活动家、革命家。杭嘉平的行踪神秘善变而难以捉摸,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留给家人的只有匆忙奔走在革命前线的背影。在解放战争国共内战期间,他怀着热忱的共产主义信念,隐瞒地下党员的身份,密切接触陈仪企图策反,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为筹备首届全国政协会议做各种准备,他心里只有国旗、国徽、委员人选,分组开会地点,中国,世界……杭州清河坊十字街头那个小小茶庄里发生的事,在他眼里全是杯水风波”③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28、161页。。他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番大事业;他喜爱抛头露面,渴望在社会中切实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杭嘉平就像是刚刚炒制出来的龙井茶,热气腾腾,外形精美,色泽润绿,令人一眼惊艳,锋芒毕露。与之相似的是杭寄草,她头脑灵活,做事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她以杭嘉平为人生楷模,也热情地投入到革命活动中去,成为共产党的秘密外围人员。她在工作上拼劲十足,从不马虎;在生活中重情重义,对罗力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这是杭家另一种类型茶人的风貌,不似杯中茶叶般沉潜静浮,而是在高温淬炼中涅槃而出的一种热烈的优美。

杭家第四代成员杭汉、杭方越、杭盼与林忘忧,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态势,年轻一代的人生拥有了更多可能性。杭汉作为农科出身的浙江大学教师,喜欢捣鼓历代茶的制作法,研究复原不同茶类的制作工艺。杭方越学美术,“阿曼陀室里的所有茶器,他都看了个遍”①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132、18、123页。。在被打为“右派”之后,杭方越去了龙泉劳动改造,实地考察了龙泉窑的历史,对茶具的研究颇有心得。杭盼的气质就如同茶树花一般淡雅芬芳,不仅精通于茶树花茶的制作,还喜爱收藏各类茶叶包装盒,绘画茶叶商标。林忘忧去福建安溪学习了茶树的无性繁殖技艺,一直潜心学习茶叶的栽培技术。杭家的第四代成员们性格上也有着明显的“冷热分界线”,杭方越、杭汉性子热,杭盼、林忘忧性子冷。他们未必都会成为茶人,但是都有着自己所致力于的爱好与事业,他们身上有着显著的共同点:笃敬、坚韧、奋发、执着……这同样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一种传承。同时,茶文化在他们的身上呈现出了多学科的发展,杭汉善工,方越善器,杭盼善艺,忘忧善技,不同领域的深入钻研将会使茶文化迸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并发扬光大。一个代代相传的茶人家族,从单线发展到多线,每一代成员都承担起了文化传承的使命并结合个人气质、喜好加以发展,江南茶文化将焕发出新生的能量,并不断萌发出新质。

三、古典细腻的诗性表达

《望江南》中有很多文化方面知识性的书写以及介绍性的文字,但读来丝毫不生硬突兀,反是很巧妙地与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有机融合在了一起,成为塑造人物、完善情节、构建场景的一部分,并通过作者古典细腻的诗性表达展现给读者。作者的书写对象是江南一带杭州城内的风物习俗,其本身就带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与氛围,即精致优雅、婉约诗意;作者的语言是古典雅致的,多次引用古代诗歌、民谣俗语,充分发挥了汉语中的古典之美,精炼简洁;同时,作者身为女性作家,情感是纯净柔美的,笔触是细致精微的。这些因素共同营构出了作品诗意江南的审美话语与意境,带给读者如同沐浴在江南春风中一般心旷神怡、身心愉悦的阅读感受。

第一,作者多样化地展示了江南文化中精致优雅的地域特色,江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诗性文化,杭州的山水建筑、风俗人情,无不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带有浓厚的诗意雅兴。在五云山满山茶蓬旁的阳崖阴林中生长的“绿云”,一丛小小的兰花,不仅有文学记载:“家中有一本《兰蕙同心录》,乃嘉兴许霁楼著……其中有一段专门记‘绿云’:‘绿云:产杭州五云山后大清里……此花极难养,新草发时,老叶先损,故斯种仅为杭有也’”,还有民间传说“结果自然是两全其美,寡妇的官司打赢了,邵芝岩的兰花也得到了,他为它取名‘绿云’,声名流布坊间,人称‘春兰皇后’”②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132、18、123页。不论是一丛花、一座山,还是一朵云,皆有其动人的来历、传奇的故事,孕育着江南人民诗意化的文化人格,承载着江南人民一代又一代的成长记忆。而杭家作为江南地带的茶叶世家,不仅茶香弥漫,书香也萦绕梁间,它是作品中江南文化集中展示的窗口。杭家的五进的杭府,每一进的名称都引经据典,足以看出杭家不仅仅是一个以做茶技艺谋生的家族,更是一个积淀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家族;小年夜时,杭嘉和“在外面一张本来放菜肴的大桌子上抄范成大的《祭灶词》,等着女儿的归来”③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132、18、123页。,还耐心地为得荼释义诗句的含义。文中作者引用了整首《祭灶词》,其中的诗句不仅与小年夜祭灶时的各种习俗相应,杭嘉和静心抄词、教育得荼的行为也间接反映了在杭家读书与做茶一般,已成为一种深入家庭日常的文雅生活方式,并不断影响着下一代,世代流传。作者在展示一种文化本身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诗意的美。

第二,作者在文化书写中用干净简练的语言大量引用古诗词,古典气息浓厚,并多处引用民谣俗语与杭州本土方言,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如杭嘉和将叶子带到北高峰上的韬光寺时,作者展开了金莲池的典故,连引三首诗歌《招韬光禅师》《寄韬光禅师》《谢白乐天招》,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到“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再到“不解栽松配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完整的三首诗歌解释了“烹茗井”的由来,原汁原味地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再如杭嘉和说道:“杭州,真是个一世八界的玄妙之处,就像一个套盒,打开一个,又是一个,打开一个,又是一个。千八百年,圣贤相继,故有苏轼‘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之说。”①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478、367、114、114、169页。古典诗词的引用不仅是文化书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极大增强了语言的古典气息,展现了作品的诗学风采,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了相辅相成。民谣俗语与方言的出现为作者的语言表达带来了趣味性与通俗性,使得作品的阅读不至于艰涩。如杭家人在搬运制茶机器时遭到了猪肝脸和油墩儿西施的阻拦,小撮着高声唱起了民歌:“吭唷个呵作,吭唷个呵作,嘎许多萝卜轧了一块肉啊!啥西个肉啊,问声阿松哥啊,吭唷个呵作,吭唷个呵作,远看是一块红啦红烧肉啊,近看原来是只油啊油墩儿啊!”②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478、367、114、114、169页。还有各种方言词汇“小西斯”“滴尼姑卤儿”““嫑好坯”……生动传神的民谣与时不时蹦出的方言词汇不仅极富地域特色,且松弛了涉及大量描绘专业知识的语言的紧绷感,为充满诗意的语言带来了一种生活的气息与诙谐的味道,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第三,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作者有着丰富、细腻、充沛的情感,她寄情于景,以精细的笔触刻画出了自己所熟悉、热爱的江南文化图景。在热闹的小年夜里,作者借细腻敏感的林忘忧之目,描绘了曾惨遭战火摧残的青芝坞之情形:“已经二十岁的忘忧又看到了细纹咽声的清涟寺玉泉,廊檐下那了无玄燕的空巢,黄昏里正逍遥游弋的大青鱼,以及那寂寞开无主的灵峰梅花。”③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478、367、114、114、169页。四重优美却凄清的景象勾勒出了一幅战时杭州破败的景象,对战争的痛恨、对美好景色无人赏的痛惜,以一种隐忍克制的情感传递了出来。“唯有池中竟然还寂寂游动着数条青鱼,断尾破鳍,劫后余生。僧人们不由得泪如雨下,放声痛哭。鱼儿们有的绕池无声潜行,有的缩在一角一动不动,如老僧入定。它们不会流泪,即便泪化池中,人们也是看不见的。”④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478、367、114、114、169页。作者的情感不仅仅通过人物传达,还可以化为万物生灵,寂寂游动着的鱼与一动不动的鱼,皆为一种无声无形的悲伤,形成一种沉郁的氛围,笼罩在这片被战火摧毁后的土地上,令人共情。作者抓住杭嘉和炒茶过程中的细节进行刻画:“他开始炒茶。鲜叶捧入锅中,灶火跳动,他双手插入锅中,然后捞起那一群‘绿云’,撒下去,捞起来,撒下去,捞起来,撒下去,捞起来……热乎乎的,带着草气和涩味,像山雾般扑面而来,又瞬间散去。茶气弥漫开来,忘忧看到一个男人,麻布短衫玄色长裤,他的左手扶在锅边,如佐将扶助着冲锋陷阵的右手大帅,右手一会儿把茶叶抛上去又落入锅中,一会儿抖动着茶叶一片片地掉下,有时左手按在右手上使劲摩擦,有时右手指拳曲成一个耙子从茶叶中耙过……有条不紊中的眼花缭乱,漫不经心中的一丝不苟,如履薄冰中的熟能生巧。”⑤王旭烽:《望江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478、367、114、114、169页。文中将杭嘉和炒茶时的穿着、手势还有环境中的气味,带给人的感受都细致地描绘出来,“绿云”“山雾”等极富诗意的比喻,显示出了作者出色的观察力、感受力。作者从女性极度细腻的视角进行观察、描摹,极注重场景氛围的烘托,她以敏锐的感官捕捉杭嘉和炒茶时的每一个动作,空气中的每一个因子,一个普通的炒茶场景像被慢动作回放了一般,“炒茶”这一行为被赋予了极致的观赏性,流露出了她对这一类用心制茶的老茶人的敬佩以及对制茶这一门学问深深的热爱与赞美。

在大量的文化书写中,首先可以窥见王旭烽强烈的历史意识与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她将自己理性严谨的历史观精巧地融入了感性的文学表达之中,在真实的时代、民族历史背景之下,构建出一个茶叶世家在时代洪流中跌宕起伏的命运史,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在一段动荡年代里的曲折发展历程,作者在对既往历史的反思与感悟中彰显了茶人精神之特质。其次,杭氏家族作为作品的叙述主体,它在历史中的兴衰流变象征着中国传统茶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变迁与发展,而作者笔下的杭氏家族成员及相关人物虽性格各异但都鲜活饱满,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深刻诠释了茶文化博大内涵中的丰富特征,庞大又传奇的杭氏茶叶世家是茶文化传承传播的载体,也是茶文化丰富内质的喻体。最后,作者将其深厚的传统古典文化功底与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的观察力相糅合,运用诗性的表达营构出小说典雅的审美话语与意境,真正达到了茶文化形与神的统一。作者王旭峰秉承一颗匠人之心,将女性的细腻体验、精湛的茶学知识与地道的杭城文化在此作中完美糅合,继“茶人三部曲”之后,一部《望江南》,真正贯通了杭城山水间百余年茶史流脉,于茶香缭绕中完成了这一幅恢弘而又清丽的江南传统文化图景。

《望江南》是一部典型的文化小说,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并将茶文化融入文学创作的作家中,王旭烽可谓第一人。作者王旭烽对茶文化造诣之深,已不仅仅局限于头脑中理性的知识构造,而是已升华为触及灵魂的精神内韵,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场景,作者的语言、修辞、文风等等,无不洋溢着茶学中内敛、克制、平静、恬淡、朴素、坚韧的精神与文化内涵,王旭烽写的是茶,写的也是与茶有关的人、事、物,更是这其中博大深厚的江南茶文化传统。能将茶文化写得如此独到精湛、极具个人风格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写作体系,不论在茶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王旭烽都有开拓性的创造。

猜你喜欢
望江南浙江文艺出版社茶文化
望江南·荷韵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缺失的美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我想做一棵树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PBS/望江南提取物抗菌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研究
天真的预示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