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建
(肇庆市君禹建设有限公司,广东 肇庆 526100)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程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建筑模式,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投入,建筑工程施工在发展阶段中不断改进装配结构和装饰配件,在使用中不仅要做好成本控制还要做好质量控制。仅2020 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规模达到了6.3 亿m2,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动,装配式建筑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装配式建筑修复了传统建筑施工中的不足,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降低了施工成本,推动了绿色建筑发展,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中已经初具规模,要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管理体系。装配式建筑在施工中要遵循“五化一体”的建筑特点,如图1 所示。建筑工程的设计要标准化,建筑工程使用的各种构件生产要工厂化,工厂化的模式是确保建筑主体构件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生产环节到储存和运输环节每一环节都要加强监管和控制,以确保构件不会被损坏,影响施工进度[1]。
除此之外,施工环节要装配化以更好的提高施工效率,装修步骤要一体化,进一步推动装配建筑的发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建筑工程的管理也面临着全面革新,管理体系要信息化,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实行全面覆盖式监控,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把控施工进度,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做好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是影响施工质量因素识别的又一要素。装配式建筑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模式不同,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是现场组装的模式,因此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起着重要影响。建筑结构设计要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要求,在施工前期阶段要充分考虑现场施工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在建筑构件存放与运输过程中要加强监督,避免对构件造成损坏,造成工程延期,影响施工进度与效率。
建筑结构设计是工程前期准备中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要对建筑项目进行前瞻管理控制,首先要前往施工现场对整体环境进行勘验,对建筑材料质量进行检测,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合的施工方案,做好前期组织施工设计,为了减少工程建设中的实际消耗,还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对市场中各种建筑材料的价格全面分析,与供货商商议好材料供应要求,以确保材料成本在可控范围内,同时还要对建材进行抽检,避免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
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施工模式不仅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成本,而且其复杂的施工流程还难以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增加了施工中的误差。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弥补了传统建筑模式的不足,能够更好的指导施工人员展开施工,在此过程中要对建筑构件的加工质量做好控制。
装配式建筑是一个组装的过程,在施工中会应用到多种构件,如图2 所示。通常情况下,在施工前期阶段,技术人员会利用3D 技术对现场施工状况进行模拟,施工人员通过3D 模型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各种构件的尺寸、规格,明确组件的基本结构,制定更加完善的施工方案,以便于加快施工进度,提前完成施工目标,确保后期养护工程的顺利开展。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对施工质量因素识别有着重要影响,装配式建筑是现场组装式施工,在施工之前需要做好前期准备。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在施工之前会应用到BIM 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3D 模拟,通过三维建模与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对比,明确各种组件的结构、尺寸以及大小,在施工之前要做好数据记录,以便于提高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BIM 技术与RFID 技术相结合有助于将建模更加清晰化。除此之外使用Navis words 软件还可进行4D 建模,以实现施工现场情况的动态演示,更好的安排施工中的各环节,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2]。
传统的建筑模式下,需要利用混凝土浇筑的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配比与养护难度较大。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建筑行业向高水平方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采用人工组装的模式展开施工,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准要求较高,在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使用相关的信息化技术,而且还会使用一些大型的机械化设备,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能够熟练的操作各种机械化设备,还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掌握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控制。装配式建筑虽然节省了传统建筑的各个步骤,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施工难度,恰恰相反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压力,施工人员应不断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明确施工中的要点,根据相关的设计标准严格规范操作流程,以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装配式建筑模式更加注重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传统建筑是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优化和调整施工方案。由于装配式建筑模式的特殊性,在施工前要健全内部施工管理体系,明确施工现场的工序,加强施工各步骤的连接,避免出现施工现场秩序混乱等问题。在前期管理中需要管理人员、设计人员、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全面配合,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落实好各个施工步骤,进而提高施工效率。
为保证施工现场的秩序性,管理人员在施工前要妥善安排施工各步骤,塔吊控制、材料运输、技术选择以及设备维护等各个环节。管理部门应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以之前的施工经验作为借鉴,建立相关的风险保护机制。对关键设备的控制与维护要积极落实,对施工人员的选择要严谨,保证每个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增加施工质量的可控性,同时还有利于控制施工周期。
为了进一步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要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构件质量做好把控,建立施工安全防护风险系统。通过BN-MNA 模型构建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模型,能够系统的处理大规模、多维度、多主体的建筑结构[3]。这种新兴的网络分析方法能够模拟人类推理的整个过程,对建筑项目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如图3 所示。技术人员在施工前期阶段,会采用工作分解结构法,从建筑工程的整体角度出发,对各种安全风险要素进行拆解。
BN-MNA 模型的基础是BN 建模原理,该建模方式能够理清复杂的建筑系统中各异质与同质要素的关联关系,通过系统的演化将有疑虑的施工方案转化为可量化的概率问题,能够解决装配式建筑中多主体的建模需求,进一步明确施工中各个环节,优化施工方案。装配式建筑施工以现场装配为主,这就意味着在施工之前要做好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在构件生产、运输、吊装与安装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确保施工质量,要合理的管控各种关联要素[4]。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要做好项目施工前期准备,对构件加工质量进行合理控制。项目管理人员在前期阶段要做好组织设计,以确保现场施工更加有秩序,对项目施工进度更好的进行控制。构件吊装是装配式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管理人员要预先确定好塔吊的数量和塔吊的位置。此外还要根据构件结构、重量为构件预留出存放区域,为加快施工进度,可以利用三维模拟选择适合的塔吊型号,避免二次搬运,影响施工进度。装配式建筑倾向于在现场进行组装,在施工过程中降低了现场施工的难度,同时还能够减少人力投入。
装配式建筑在施工中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施工技术,现阶段应用的比较频繁且取得良好效果的有BIM技术,BIM 技术通过3D 建模的模式对施工现场进行模拟,如图4 所示。通过3D 建模能够对施工方案直接进行优化和调整,实现建筑工程从设计到采购与施工的全面信息整合,加强对施工质量与安全的管理,规范建筑工程施工的流程。BIM 技术具有集成化、可视化的特点,在前期施工中要做好组织设计,以实现对各个施工环节全面的监控,保证施工活动有序进行[5]。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对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应用,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要加强施工队伍的专业化水准,规范施工人员现场操作。装配式建筑特殊的安装模式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与施工中的安全防护,因此在施工之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利用三维建模的方式明确施工中各个步骤,确保各种建筑构件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处在不断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信息化技术与建筑工程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建筑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在施工之前应建立健全的施工机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如今装配式建筑结构尚未发展完全,施工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的适应装配式建筑施工工程。
装配式建筑工程与传统式建筑工程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不同的建筑构件通过统一的加工方式成批量式生产,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控制施工进度。装配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在施工中使用的建筑材料更加环保,对施工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系统的加工方式也会节约建筑材料,减少施工成本。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安全有了保障,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