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贞,徐浩楠,赵莲莲,狄富富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3)
碳纳米管(CNT)的导电性能较好,在燃料电池电催化剂、超级电容器及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聚吡咯(PPy)含有π电子,具有单双键交替的共轭体系,电学性质较好,如良好的导电性、低电离电位和高电子吸引力等。非紧密堆积结构使纳米管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使材料蓬松、有弹性和柔性,同时微观结构中也具有大孔、介孔及微孔等类型的孔分布,因此,设计合成管状PPy(PPy-NTs)衍生含氮的CNT,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1]。
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理论电容高、对环境友好、成本较低,其中四硫化三钴(Co3S4)的理论比电容高达3 163 F/g,备受研究者的关注[2]。硫化物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导电性较差,且有明显的体积膨胀,导致比电容低和循环稳定性差,不利于实际应用。将硫化物与导电材料,如CNT、PPy-NTs等复合,可形成更多活性位点,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3]。
本文作者首先合成PPy-NTs[4],然后,以硫代乙酰胺(TAA)为硫源、硝酸钴为钴源,在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原位生长法,将Co3S4与PPy-NTs复合,并在原子层面上将Co3S4设计成中空纳米结构[5],以期带来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电化学活性位点;研究不同复合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下所得PPy/Co3S4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1.1.1 管状聚吡咯(PPy-NTs)的制备
将0.049 1 g甲基橙(MO,天津产,AR)粉末加至30 ml去离子水中,超声波处理15 min分散均匀,配制成5 mmol/L透明红色MO溶液。将0.405 4 g六水合三氯化铁(FeCl3·6H2O,上海产,AR)溶于上述MO溶液中,反应体系变为不透明棕红色,25 ℃恒温水浴,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逐滴加入104 μl(1.5 mmol)吡咯(Aladdin公司,AR)单体,用封口膜密封,保持上述条件反应24 h,之后减压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天津产,AR)反复洗涤产物,得到黑色固体。将该固体在60 ℃下真空(0.1 MPa,下同)干燥12 h,得到黑色粉末。用玛瑙碾钵将该粉末研磨至极细,得到PPy-NTs。反应物中n(Py)∶n(MO)∶n(FeCl3)的变化,会影响最终聚合物的形态。实验控制吡咯单体的浓度分别为50 mmol/L、100 mmol/L和200 mmol/L。
1.1.2 管状聚吡咯负载硫化钴(PPy/Co3S4)的制备
1.1.2.1 Co前驱体的合成
将12 ml丙三醇(天津产,AR)和60 ml异丙醇(天津产,AR)混合,再向其中加入0.081 8 g(0.281 mol)六水合硝酸钴[Co(NO3)2·6H2O,天津产,AR],将所得溶液转移至不锈钢水热釜中,在180 ℃下反应6 h。反应完成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将产物离心分离并用无水乙醇洗涤数次,在60 ℃下真空干燥12 h。
1.1.2.2 PPy/Co3S4的水热法合成
将30 mg PPy-NTs、1.185 g PVP(上海产,AR)加入30 ml无水乙醇中,磁力搅拌6 h后,加入45 mg Co前驱体,用超声波分散均匀,加入75 mg TAA(国药集团,AR),再转移至不锈钢水热釜中,在160 ℃下反应一定时间。反应完毕,自然冷却后,将产物离心分离,用无水乙醇洗涤数次,在60 ℃下真空干燥12 h。将干燥后的PPy/Co3S4投入管式炉中,在氮气氛围下以5 ℃/min的速率升温至300 ℃,保持2 h。
控制水热反应时间条件,分别设置为6 h、12 h和24 h,所得产物分别记为CoS(6 h)、CoS(12 h)和CoS(24 h)。
1.1.2.3 常温条件下PPy/Co3S4复合材料的合成
取30 ml无水乙醇,加入45 mg Co前驱体,用超声波分散均匀,加入75 mg TAA,室温下磁力搅拌6 h,加入30 mg PPy-NTs、1.185 g PVP,继续磁力搅拌24 h,将产物离心分离,用无水乙醇洗涤数次,在60 ℃下真空干燥12 h,所得产物记为CoS(r.t.)。
用SmartLab 9kW X射线粉末衍射(日本产)测试样品的晶相组成,CuKα,波长0.154 nm,管流200 mA、管压45 kV,扫描速度为20(°)/min。用QUANTA 45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美国产)观察材料的内部形态和微观结构。
将4.0 mg PPy/Co3S4置于2 ml样品管中,用移液枪移取960 μl无水乙醇,超声波分散2 h,加入40 μl质量分数为5%的Nafion溶液(上海产),再用超声波分散4 h。移取3 μl所得溶液于直径3 mm的玻碳电极(上海产)上,自然风干。得到的电极活性物质有效质量为0.012 mg。
用CHI605e电化学工作站(上海产)对材料进行循环伏安(CV)测试,采用三电极系统,其中参比电极为232型饱和甘汞电极(SCE)(上海产),对电极为Pt丝(武汉产),电解液为0.5 mol/L H2SO4。测试电位为0.69~0.84 V(vs.SCE),扫描速率为20 mV/s、40 mV/s、60 mV/s、80 mV/s和100 mV/s。
通过式(1)计算电极材料的比电容C。
(1)
式(1)中:J为电流密度,mA/cm2;U为测试电压,V;m为活性物质的质量,g;v为扫描速度,mV/s;ΔU为测试的电压窗口,V。
结合CV曲线和式(2),可计算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活性表面面积(ECSA,SECSA)[6]。
(2)
式(2)中:Cdl为比电容,mF/g;Cs为活性物质相应的电容常数,40 μF/cm2。
图1为以MO为模板剂、FeCl3为氧化剂,不同吡咯单体浓度制备的PPy-NTs的SEM图。
图1 不同浓度吡咯单体合成的管状聚吡咯(PPy-NTs)的SEM图
从图1(a)可知,管状PPy中出现了部分颗粒,从图1(b)、(c)可知,PPy管状结构的纯度较高,其中,图1(b)中PPy的管长和管径分布更均匀,有利于增强氧化还原过程中导电性能的稳定性[7]。
选用100 mmol/L吡咯单体合成以PPy为基底材料的复合钴硫化物纳米微球。不同条件下合成的PPy/Co3S4的XRD图见图2。
将图2中4种物质的XRD图与尖晶石结构Co3S4的标准谱(JCPDS:42-1448)对比,发现在32°、47°和65°处的衍射峰较为符合,可认为合成的钴硫化物为Co3S4。
图2 不同条件下合成的PPy/Co3S4的XRD图
图3为不同条件下合成的PPy/Co3S4复合材料和Co3S4的SEM图。
图3 Co3S4和不同条件下合成的PPy/Co3S4的SEM图
Co3S4的形成是反应过程中Co2+和S2-扩散速度不同造成的。从图3(a)、(b)可知,Co3S4形成了中空结构,这有利于暴露更多电催化活性位点,缩短电子和离子扩散路径,增加电极材料的柔性,提高较快扫描速度下的比电容[8]。从图3(c)-(f)可知,基底材料PPy-NTs为管状,管径均匀,表面附着大量纳米微球,表明Co3S4均生长到了PPy-NTs的表面。相较而言,水热合成法得到的产物[图3(c)-(e)]表面Co3S4生长的数量多于常温下合成的[图3(f)],表明加热条件更有利于Co3S4的生长。
不同条件下合成的PPy/Co3S4的CV曲线见图4。
图4 不同条件下合成PPy/Co3S4的CV曲线
从图4可知,CV曲线近似为矩形,表明在测试电压窗口范围内,材料表现为双电层电化学储能性质。通过积分求得曲线所围面积,用式(1)计算可知,CoS(6 h)、CoS(12 h)、CoS(24 h)和CoS(r.t.)等材料在扫描速率为100 mV/s时的比电容分别为19.96 F/g、17.45 F/g、18.28 F/g和23.10 F/g。前3种材料采用水热法合成,比电容大致相当,而常温下得到的CoS(r.t.)比电容稍大,但CV曲线呈明显的不规则矩形,表明储能方式为双电层型和赝电容型混合储能机理[9]。
由图4得到电极材料在工作电压0.70 V(vs.SCE)时,不同扫描速率下的氧化还原电流密度差(ΔJ,mA/cm2),再以ΔJ对扫描速率作图,得到图5,对ECSA进行分析。
图5 PPy/Co3S4的ECSA测试曲线
由图5中曲线的斜率和式(2),计算得到CoS(6 h)、CoS(12 h)、CoS(24 h)和CoS(r.t.)的ECSA分别为119.9 m2/g、100.6 m2/g、103.4 m2/g和135.4 m2/g,表明PPy-NTs原位复合中空结构Co3S4微球具有较大的ECSA,PPy/Co3S4微观孔结构有利于电荷存储,与PPy/Co3S4在较快扫描速度下比电容较高的测试结果一致。虽然常温下合成的PPy/Co3S4即CoS(r.t.)的ECSA比水热法得到的大,可达135.4 m2/g,但结合图4(d)的CV曲线表明,常温下合成的PPy/Co3S4为双电层型和赝电容型混合储能机理。
本文作者设计合成了管状聚吡咯负载纳米硫化钴(PPy/Co3S4)复合电极材料。首先使用软模板法,采用不同吡咯单体浓度,以合成管径和尺寸均匀的PPy-NTs;随后使用PVP处理PPy-NTs,采用水热法在PPy-NTs表面生长Co3S4,得到PPy/Co3S4复合材料。CV测试结果表明,在160 ℃下反应6 h得到的PPy/Co3S4,在高扫描速率100 mV/s下、0.5 mol/L H2SO4中的比电容可达19.96 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