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艳,王晓莹
徐州市儿童医院,江苏 221000
静脉采血是门诊常见护理操作之一,属于侵入性操作。与成年人不同,学龄前儿童由于年纪小、血管较细、恐惧心强、反抗剧烈等,可能导致反复穿刺。反复穿刺,不仅增加患儿疼痛感、恐惧感,还会降低家属满意率,甚至可能引发护患纠纷,不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1]。有报道证实,学龄前期的疼痛经历对未来疼痛感知的影响非常大,若幼年接受疼痛刺激过多,可能会给应激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同时,还可影响其生理、激素、代谢水平认知行为等,因此,应重视学龄前儿童静脉采血的护理干预,减轻患儿恐惧心理,提高其依从性,才能有效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1]。但是,常规护理更重视是否能够快速采血成功,往往忽视对患儿注意力和疼痛方面的干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2]。疼痛护理及分散注意力干预是护理人员以丰富采血经验和临床判断能力为基础,在采血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法技巧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消除其紧张、恐惧等心理,并快速完成采血工作,从而有效缓解患儿的操作性疼痛[3-4]。为此,本研究就对学龄前儿童静脉采血分别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进行对比观察,旨在找出学龄前儿童静脉采血更快更好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门诊需要静脉采血的80例学龄前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两组患儿的年龄、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
1.2.1 纳入标准
①均为学龄前儿童;②均为门诊需要静脉采血患儿;③患儿意识清楚,能够自主表达感受;④穿刺部位无原发性疼痛;⑤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2.2.2 排除标准
①急危重症患儿;②服用镇痛镇静类药物<24 h;③合并精神疾病、智力障碍等患儿;④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者;⑤完全不配合者。
所有患儿均为门诊需要静脉采血患儿,采血过程由1位监护人陪同。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采血前,护理人员先详细告知监护人配合要点和注意事项,采血过程中全程由监护人协助配合,妥善固定采血肢体。监护人陪同,减轻患儿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恐惧感。采血时,由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按采血流程进行采血。若患儿哭闹不配合,则先与家属安抚其情绪,等患儿情绪稳定后再进行静脉采血。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注意力分散干预。具体为:①组建疼痛护理小组,成员包括护士3名、护士长1名,由护士长任组长,负责监督指导护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首先对组员进行相关培训,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性、疼痛管理、学龄前儿童心理干预、注意力分散干预、应急反应能力等,培训后需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则可入组。②做好与监护人的沟通。采血前,护理人员与患儿监护人进行有效沟通,告知家属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家属的重视和配合,并详细告知监护人在采血过程中需要协助的细节和注意事项。③疼痛护理、注意力分散干预具体措施。首先,疼痛护理。第一步为音乐干预。采血前,可让家长用手机播放患儿喜欢的儿童歌曲或动画片,缓解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同时,门诊采血中心墙壁张贴可爱的卡通画,营造温馨的环境。第二步为有效的沟通以取得患儿信任。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沟通,与患儿建立良好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减轻患儿对采血的恐惧。第三步为选择5.5型号的针头采血。采用5.5型号的针头采血,针头细小,可减少对血管的刺激,疼痛感低,可提高患儿配合度,患儿更易于接受。其次,分散注意力干预。采血前,护理人员可让家长用手机播放患儿喜欢的动画片,转移患儿注意力,稳定其情绪,鼓励表扬患儿勇敢,提高其配合度。采血时,对于配合好的患儿,言语上多赞扬夸奖,并给予贴贴纸鼓励;对于哭闹的患儿,给予肢体及语言抚慰,与家属配合,满足患儿的需求,如给予喜欢的玩具或手机玩游戏等,稳定患儿的情绪,以顺利完成静脉采血操作。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完成采血时间、静脉采血过程的疼痛程度评分、遵医行为、家属满意度。①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穿刺且采到血液≥1.5 mL为成功。②完成采血时间:指从护理人员准备采血用物开始计算时间,一直到采血成功为止的平均总时间。③疼痛评分:采用儿童特殊疼痛行为反应评分量表(Face,Legs,Activity,Cry,Consolability;FLACC)[5]对患儿静脉采血过程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包括面部表情、哭闹、体位、腿部活动、可安慰度5个条目,每个条目为0~2分,总分为0~10分,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患儿疼痛越强烈。④遵医行为:通过观察患儿在整个采血过程的反应,评估患儿的遵医行为。完全依从为整个采血过程,患儿无哭闹无反抗行为,并能主动配合护理人员完成采血操作。基本依从为采血前患儿有轻微哭闹和反抗行为,在家长和护理人员的鼓励、劝导下,采血时主动伸出手臂配合护理人员完成采血操作。不依从为整个采血过程,患儿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和大声哭闹行为,剧烈扭动肢体,拒绝配合采血操作,穿刺取血失败。遵医行为=(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⑤家属满意度:在患儿采血结束后,由护士发放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指导患儿家属填写,共发放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穿刺技术、服务措施、科室环境、安抚能力5个项目,每个项目20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越高。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完成采血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采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静脉采血过程中FLACC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静脉采血过程中FLACC评分比较单位:分
整个采血过程中,观察组患儿的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遵医行为情况比较单位:例(%)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单位:分
有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静脉采血难度大的原因:首先,患儿年纪小、好动,在采血过程中无法配合护理人员操作[6]。其次,患儿无法克服恐惧,对针头、医护人员有深深的畏惧感,采血操作属于侵入式操作,具有一定程度的疼痛感,容易增加患儿哭闹、反抗、挣扎等行为,导致护理人员的采血操作无法完成;最后,患儿血管比较细,增加采血操作难度,需要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穿刺技术[7-8]。国外临床非常重视儿童静脉穿刺疼痛反应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采用多种非药物手段进行干预,以减轻患儿的疼痛感受[9]。但我国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在对患儿采血过程中,往往采用强硬的干预手段,家属强行抱着患儿协助护理人员完成采血操作,不仅加重了患儿的恐惧感,还增加了疼痛感受。
疼痛不仅是生理反应,还是一种心理上的负性情绪,尤其是学龄前患儿,在静脉采血中,对疼痛的恐惧感更明显,疼痛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不仅会增加患儿疼痛感,还会影响患儿身心健康[10]。本研究分别对住院第1次静脉抽血患儿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结果提示,相比于常规干预的对照组,采取疼痛护理、注意力分散干预的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P<0.05)。说明疼痛护理可有效缓解患儿的负性情绪,注意力分散干预可转移患儿对采血操作的注意力,从而缩短采血时间,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杨翠翠[11]研究证实,疼痛护理、注意力分散干预法能够提高学龄前儿童的一次采血成功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学龄前患儿年纪较小,语言理解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综合判断力等都处于不成熟阶段,对疼痛的恐惧使其只能通过强烈的反抗动作和哭闹等情绪进行表达。本研究采用FLACC从哭闹、面部表情、体位、腿部活动、可安慰度方面评估患儿在采血过程中的疼痛程度,结果提示,观察组患儿的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疼痛护理符合患儿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有效缓解患儿的恐惧,而注意力分散干预有能够转移患儿对采血操作的注意力,有效减轻其疼痛感受。徐晓丽等[12]研究证实,音乐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穿刺疼痛感,与本研究采用音乐干预缓解患儿静脉采血疼痛的结果一致。
疼痛护理是针对学龄前患儿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开展的护理措施。本研究通过音乐、有效沟通、取得信任等方式,与患儿建立良好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本研究还采用选择5.5型号针头采血,由于针头细小,可减少对血管的刺激,能够有效降低疼痛感,提高患儿配合度。分散注意力干预则是通过心理干预手段,采用被动、主动等方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在采血过程中,通过玩具、引导、互动游戏等方式,转移患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分散其感官注意力,并多给予赞赏性的语言和贴贴纸、棒棒糖等奖励[13]。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儿的遵医行为和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疼痛护理与注意力分散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患儿遵医行为,还能提高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有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静脉采血操作中,护理人员应掌握沟通技巧、引导技巧,并以美好的微笑、温柔的语调向患儿传递友好,才能减轻患儿恐惧感,以提高其配合度[14]。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静脉采血中实施疼痛护理与注意力分散干预,能够缓解患儿恐惧心理,提高配合度,有效缩短穿刺采血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疼痛感受,还能提高家属对护理的认可和满意度。